“季”的甲骨文字形怎樣解釋?它的本義和它的字形有什麼關係?

成喜英


甲骨文中的“季”字,寫如以下——

關於甲骨文中的“季”字,徐中舒先生說:“從禾從子,與《說文》季字篆文同”。

篆文寫如以下——

《說文》曰:“季,少稱也。從子從稚省,稚亦聲。”

這是說,“季”上面之“禾”,是“稚”字的省略;“季”也從“稚”聲。按照段玉裁的考證,“季”和“稚”,均在古音十五部。“稚”在古音中,“直利切”,就是也讀“季”這個音。

後來的“季”字,大約可以按許慎的解釋理解——“少稱也”,就是相比之下的“小”。

孟仲叔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季是最末的一個。

但在甲骨文中,卻不是這個含義,而且只有一個含義——“季”,是商族的先王——王季。

這是王國維花了很大力氣考證出來的,是他在甲骨學上的一大貢獻。

王季,是王亥、王恆的父親。這兩個,也是商族重要的先王。

已發現的甲骨文中,祭祀王季的卜辭不少。如“後上九.六”的卜辭載:“貞侑於季”;“前五.四0.三”卜辭曰:“癸巳卜之於季”。可以看出,商族後人,把王季當做祖先神崇拜敬仰。很多事情,會祈求其保佑。

甲骨文中沒有發現“季”的其他含義。這不免讓人猜測,是不是用於先王之名,才是“季”的本義呢?也未可知。

甲骨文裡“季”的字形與字義的關係,也未可知。應該不會是因為王季排行老四。

至少,《說文》的解釋,只能作為第二個含義了。

至於說季節、季度、季風以及姓,等等,都要往後排了。


一老沈一


“季”字的字形和本義

“季”由“禾”與“子”構成,甲骨文金文亦是從子、從禾。其字形如下:

從字形清晰可見,“季”初形就從子、從禾,為會意兼形聲字,本義為幼小的禾苗。

《說文》釋“禾”:“少稱也。從子,從稚省,稚亦聲。”

許慎釋“禾”為年少者的稱呼,是由子、由稚省隹而成的會意字,稚也表聲。許慎之說,是就“季”之引申義而釋的。“季”初始義為“幼禾”,林義光在《文源》中也認為:

“禾為稚省不顯。季與稚同音,當為‘稺’之古文,幼禾也。從子禾,古作禾,引申為叔季之季。”

古兄弟排行有伯、仲、叔、季,“季”處於最末位置,其義就是源於幼小的禾苗,《段注》曰:“叔季皆謂少者,而季又少於叔。”

“季”字意義的引申

“季”字後來還引申為一個朝代或者季節的最後時間,《左傳·昭公元年》:“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此“唐人”為夏商之時的唐國人,該句意為“唐國人沿襲下來,以歸服事奉夏朝、商朝。它的末世叫做唐叔虞。”此句中“季”為最末之義。

“季”又有不成熟、稚嫩之意。《周禮·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其義就是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因為不成熟的樹木比較柔韌。比如農村人要做穀場裡用的叉子,就要選擇不成熟的桑樹來製作,這樣不易折斷容易加工。

農村做叉子的幼小桑樹

“稺”與“稚”同,互為異體字

“稺”為形聲字。由“禾”與“屖”構成,“屖”字的形音義皆與“屍”有關,“屍”為箕踞,其引申義為休息、停留。屖遟為古今字,遟多為舒緩、停留之意。那麼,“稺”合而釋之,大概也就是比較小的禾苗、且生長比較遲緩。“稺”篆書字形如下:

又因為古“屖”與“隹”形近,所以“稺”常常被訛寫為“稚”,而且“隹”與“稺”音近,為其固定為聲旁創造了語音條件。“稺”本為幼禾,本字為“季”,《詩·小雅·大田》:“彼有不獲稺,此有不斂穧……”

後來“季”字意義不斷引申,作為幼小禾苗的本義逐漸弱化,後多用為表示時間或季節,本義由“稺”字所取代,後來又出現了訛變字“稚”,簡化字後來也確定取“稚”字。


字本論


季 字的甲骨文字形和現在的簡體字並無太大區別,上面是一個“禾”,下面是一個“子”。《說文解字》中解釋的“季”字的本義是幼子,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禾”字,是象形字,像穀物的花葉果實下垂的樣子,本義就是穀子,泛指穀類植物。下面的“子”也是象形字,像幼兒在襁褓裡的樣子。那把“子”放在“禾”下面寓意什麼呢?古人在收穫的季節都會先祭祀,最小的孩子是拿著禾苗獻祭的,所以“季”就代表幼子,兄弟中排行最小的稱為“季”,也有伯、仲、叔、季作兄弟排行。商代的時候只分春秋,一年兩次收穫,兩次祭祀,即為二季。此時方有季節之意。



字源其說說


季,會意字,由"禾"和"子"兩字組成。本義是幼小的禾苗。

下圖為《趣味甲骨文百字百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