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教化不在於簡繁字體之爭,而在於是否實用方便

上古時候,混沌初開,靈智未生,人類浪跡於叢林之中,以捕獵為生。所有生存的經驗都只能靠結繩記事來口口相傳,直至三皇五帝時代,倉頡的出生這才有了字。

據《策海·六書》史料記載:倉頡仰觀奎星圓曲宇宙之勢,俯察龜紋鳥蟲之跡,指掌而創二十八字,曾鐫刻於玄扈山陰,從此石破天驚,字引人類,終止結繩,天降穀雨,鬼哭龍藏。

大勢所趨,教化不在於簡繁字體之爭,而在於是否實用方便

(倉頡造28字)


語言文字是信息載體,漢字簡化從始皇時代就頗成趨勢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採用了"書同文"的政策,滅六國文字而採用秦"小篆",後又經過漢唐行草、宋元俗字,到近代上千年整個趨勢都在不斷簡化。


歷史上漢字簡化程度最高的兩個階段,應該是宋代和新中國時期,宋代簡化字他是為了方便刻印,而新中國對漢字的簡化有較多的政治因素。


現在我們所用的繁體字,其實是對隸書這一支古字的有所保留,取消繁體字也並非是抹殺傳統,而是考慮使用的效率與文化的推廣成本,更重要的是為了減少國家運營的成本。繁體字作為藝術載體而存在,仍然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大陸所採取的是一種實用主義——識繁用簡。


大勢所趨,教化不在於簡繁字體之爭,而在於是否實用方便

(倉頡造字以來的歷經演變)


曾經看過一個臺灣人譏諷大陸的段子,說大陸的字體簡化在破壞中國傳統文化。他這麼說的,"漢字簡化後,親親不見,產產不生,鄉鄉無郎,愛愛無心,備備無人,厰廠空空,麵面無麥,進進不佳,衛衛無行…"

其實這一類的諷刺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事實上,簡化漢字不僅書寫優美、易於辨識,在引入漢字拼音之後,又從電腦輸入法鍵入文字,不僅與國際接軌,而且還走入了千家萬戶。這種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精神才是中國正統文化之精髓,抱殘守缺反而是一種食古不化的行徑。

第一點:推崇繁體字是一種矯情。

其實中國從有文字到現在3000多年,一直在走由繁入簡的道路。只是今天中國人只認識繁體字和簡體字,不認識隸書、小篆,才會矯情起繁體字來。

大勢所趨,教化不在於簡繁字體之爭,而在於是否實用方便

(書法作品)


第二點:漢字簡化是一種大趨勢。

清末民初,中國政府統計的全國識字率不到5%,而實際上中國當時識字率不到1%。因此,新文化運動的發起,就是開始研究簡化漢字,如何讓漢字更容易記憶、更容易書寫、更容易學習。

當時的教育部曾委託過錢玄同來進行選字工作,編為《簡體字譜》,專家審核之後確定了324字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後通令全國,"凡小學,短期小學,民眾學校各課本,兒童及民眾讀物,均應採用部頒簡體字。"

在當時,一些社會名流政要卻極力反對,據說,戴季陶甚至向蔣介石下跪"為漢字請命",迫於壓力,簡體字的推行遭到了中止。

然而,使用漢字的日本、朝鮮國家,為了提高國民的識字率,已經開始簡化漢字,這才有了日文和韓文的出現。

大勢所趨,教化不在於簡繁字體之爭,而在於是否實用方便

(日文的中國詩)


而當時中國堅持了1千多年的繁體字,在舊時代,這都屬於士紳階層才能學習的特權,所以推廣簡化字體,遭到了極大的阻力。

在只有貴族才允許學習的日本,也是到了明治維新之後,才開始讓老百姓認字,這才有日文的在面積推廣。

由此可見,在工業化國家裡,如果僅僅是一堆只會光著屁股逛大街的民眾,無論如何都建立不起來一個現代工業化國家的。

為了實現工業化,提高識字率、降低文盲率,這就成了工業化國家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漢字簡化就形成了一個大趨勢,無人可以阻擋。

而在50年代的新中國,龐大的文盲群體,不識字、聽不懂國家政策宣傳,這就成了工業化進程中很重的一個包袱,為了掃盲,新中國更是手段齊出。


大勢所趨,教化不在於簡繁字體之爭,而在於是否實用方便


第三點:中國漢字簡化的力度前所未有,可謂是一波三折。

其一:漢字差點遭到廢棄。

1840年以後,中國曾經百年沉淪,在那一段快要亡國的黑暗時期裡,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尋找一條救國圖存的道路。

有人認為,中國的落後因為技不如人,這才有了"師夷長技以掉夷";有人認為制度不如人,這才有了"百日維新"和"辛亥革命";有人認為是思想不如人,就曾有過廢棄漢字的想法。

一代大家魯迅片面的認為中國傳統是造成落後的主要原因,從技術層到思想層都應該推倒,他死前遺言都在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大勢所趨,教化不在於簡繁字體之爭,而在於是否實用方便

魯迅

其二:漢語拼音代替漢字。

建國後,當時同為社會主義的朝鮮,為了提高全國識字率,開始推行拼音文字,讓學習文字一下變簡單了,大大降低了文盲率,中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朝鮮的影響。

因此,有人提出要用漢語拼音來代替漢字,有利於在全國開展掃盲運動,有便於平民階層的學習和使用。

但因為中文的同音字太多,語境也十分複雜,英文字母無法普及,另外也要傳承漢語文化,所以漢字得以保留至今。

其三:過度簡化。

這是1977年二簡字,不過用了9年,被國家廢除了。

大勢所趨,教化不在於簡繁字體之爭,而在於是否實用方便

漢字的幾次棄繁用簡,都是為了配合掃盲運動的開展,更是為了培養出大量的知識群體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為了減少中小學生學習的難度,"九年義務教育制"更是與其相互配套,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出新一代的貼心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