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書極難懂的書連孟子司馬遷韓愈都看不懂,卻流傳至今廣為人知

此書號稱中國古代最難懂的一部書,這部書甚至令包括孟子在內的很多飽學鴻儒都感到困惑,但其實這部書是中國古代文人們最常讀到用到的一部書,很多人都聽過這部書中的名言。

這部奇特的書就是《尚書》。

一部書極難懂的書連孟子司馬遷韓愈都看不懂,卻流傳至今廣為人知

《尚書》是中國古代四書五經之一,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書籍,同時又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所以歷來為人重視,古往今來研究註釋《尚書》的學者汗牛充棟。

但是,這部書和《論語》《孝經》《中庸》等經典儒家著作不同,這部書的內容頗多爭議,其引申的思想也為後世讀者所難。

這是怎麼回事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尚書》的來源。

所謂《尚書》,其實最初只是一個《書》,它是孔子將先秦之前有記載的歷代官方文獻進行修訂整理後的一個集合讀本。“尚”通“上”,所以也叫“上書”,通俗點說就是上古時代的文獻。

孔子整理的《尚書》之核心思想是告訴君主以仁治天下,並告訴臣子輔佐君主行仁道定王事的道理。其內容包括典、訓誥、誓、命等。

正是由於《尚書》乃是歷代文獻集合本,所以它的原文作者並非一人,年代相隔比較久遠,地域也很廣泛。

要知道古代沒有普通話更沒有統一的方言和文字,從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戰國,知識系統本就不統一,有的甚至是矛盾的,所以這就註定《尚書》在它誕生的那一天就無法對其內容進行統一。

這也是為什麼後代儒家學者對於這部書產生了諸多的疑惑甚至是責難。

一部書極難懂的書連孟子司馬遷韓愈都看不懂,卻流傳至今廣為人知

比如著名的“亞聖”孟子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現在我們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是說所有的書,認為孟子是告訴世人不要迷信書本知識,其實這句話中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孟子認為《尚書》中的很多內容值得懷疑,不可盡信,所以才有了“盡信書不如無書”。

《尚書》自先秦成書到漢代以後,為儒學大家所難,《史記》作者太史公司馬遷就認為《尚書》難懂,著名的儒家經典註釋者如馬融、鄭玄等人也都認為《尚書》是孔子教法中最難懂的一部分。唐代的大詩人韓愈也持同樣的觀點,說《尚書》“佶屈聱牙”,意思是拗口難懂。

《尚書》之所以難懂和他的語言文字有關,我們都知道甲骨文年代久遠十分神秘,但實際上甲骨文並不算太難懂,因為他的行文有一定的規律,只要找到了一些關鍵的詞彙和節點就能夠隨之瞭解整段話的內容。

可是《尚書》不行,《尚書》中的語言文字用的是“古雅語”,是沒有特定規律的,在不瞭解其語境和所指具體事務的情況下,想要給出準確的解釋是很難的。

一部書極難懂的書連孟子司馬遷韓愈都看不懂,卻流傳至今廣為人知

另外,《尚書》的流傳本身就充滿了偶然性甚至是傳奇性。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焚書坑儒,《尚書》是被焚燬的諸多經典中的一個。漢朝成立以後下令尋找失散的古書,其中《尚書》又是重點項目。

當時的朝臣晁錯在山東找到了一個老儒生伏生,此人聲稱自己有完整的《尚書》版本,於是晁錯取得《尚書》。

只是可惜由於當時的文字是刻在竹簡上,為了躲避秦代的文化壓迫,竹簡往往被埋入地下或藏於牆壁夾縫之中。由於年代久遠,伏生獻出的《尚書》已經朽壞,只剩下了一部分殘章。先秦史籍記載原本《尚書》有一百章,當時的漢初還剩二十八殘章,就是依靠著這二十八章整理出了最初的《尚書》版本,後來又從河內女子處得到《太誓》一篇,合計成書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尚書》的母本。

​在傳抄過程中《尚書》又經過屢次刪改,其間頗多遺漏甚至是謬誤。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尚書》早已不是孔子整理的原版。

被認為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遺作”的《尚書》原版到底什麼樣子早已不可考證,後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尚書》究竟有多少是孔子親手整體的古籍也成為了一樁懸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