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中校長唐宏宇:教育如何培養自覺者?

我們無法確定哪一個機緣可以點燃哪一個學生,但我們堅信有一個機緣點燃一個學生,教育就成功一分。這一分是偉大的,因為一顆被點燃的心的爆發力是驚人的。

個人是構成社會的基礎。教育的目的就是“立人”。立什麼人?不是立千人一面的人,而是立豐富個性的“人”。一個民族和國家,只有培養出各具特色的“個人”,才有生機、希望與未來。

重慶一中明確提出“尊重自由、激發自覺”的辦學理念,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一個“成就自覺者”的“場”。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意味著自律和自覺。學校應該從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出發,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讓進入校園的學生“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上一把”,喚起學生共同體意識與共同成長成才的“共同自覺”。只有人成為“自覺者”,人才會成為有豐富個性的“人”;只有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處處是人才的局面才能形成。

舉理念的旗,讓成就自覺者成為共識

教育層面所謂的“自由”,指的是人身心舒展自在、積極精進的生命狀態。人在這樣的狀態下,才是幸福的,才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才是馬斯洛需求理論所說的“自我實現者”,其稟賦潛質才會被激發和喚醒,從而演繹生命的極致。

學校本質上就是一個充滿生長機緣的“場”,恰如大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為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萬物都提供了生長的機緣,大地也因此葳蕤,滿是生機。一所學校也要有大地般厚德載物的精神。厚德載物的起點就是尊重生命發展的特點,讓李開李的花,讓桃結桃的果。

如果說尊重生命發展的特點是實現多樣化發展的第一步,那麼激發自覺性、成就自覺者則是多樣化發展的關鍵兩步。教育層面的“自覺”,即人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覺悟。一個人只有真正覺悟到自己是一個生命、一個獨立個體、一個擁有無限選擇和可能性的人,以及覺悟到世界也有無限的生命、眾多的人,這個人的內心才可能萌生敬畏、尊嚴、良善、奮鬥、成全等美好品質,從而追求“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境界。為此,

學校教育的價值在於激發和喚醒廣大師生員工的自覺。只有當一個人自覺意識到“我”的生命有一種力量,自覺到“我”的心靈有一種能量時,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才真正體現出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只有在激發起他們的自覺意識之後。

激發自覺意識是喚醒生命,成就自覺者則是點燃生命之光。如何成就自覺者,關鍵在於學校風氣的營造。學校要千方百計創設各種各樣的生長機緣,讓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做好正向引導和邊界防守。正如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寓意:學校就是一塊巨大的麥田,孩子們在麥田裡自由奔跑追逐,難免有孩子會跑出麥田,衝向懸崖,教育者就是佇立在懸崖邊上的守望者,看見孩子要衝到懸崖時,就把他們拉回麥田來,再放手讓他們奔跑。成就自覺者既要放手,也要防守。

溯歷史的路,讓成就自覺者擁有來處


重慶一中建於1931年,是一所平民學校,從建校之初就有開放、多樣的校園風氣。當時有一大批政治、文化名人來校授課、演講,如周恩來、郭沫若、田漢、洪昇、陳望道等,這些著名人士給學校帶來了開明而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讓學校起點甚高。

當年重慶一中有一種文化,某教師要上公開課或者要開一個講座,就自己寫一張海報,往學校公告欄一張貼,大家便去聽課、評課或交流討論。一切是自發的,自覺的,自然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學校的一位化學教師,一開始上課就給學生布置任務,說你們自己先做、先討論,我皮鞋壞了,需要上街補鞋子,等我回來要聽大家的高見。然後就上街去了,學生在教室裡也真的研究討論起來。這就是當年重慶一中的教育風氣。在此風氣之下,學校培養出很多富有個性、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我們當下的教育問題,很多是因為管理者對師生的管控太多,而提供的生長機緣太少,導致人才成長扁平化。教育管理根子不在“管”,而在“理”。管則管死,理則理順。重慶一中當年的操場和幹道都是師生自己動手整飭出來的,學校管理者只是努力為師生提供各種條件,推動事情的完成。師生成為學校的主體,自發自覺做好各項事情。

今天,如何讓閱讀真正走進學生生命?學校知往鑑今,減少說教,製造各種“激發自覺”的機會。我們把圖書館的書籍搬出來,放進每個教室,讓學生自由閱讀,不強求。我們與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簽署了“作家進校園”“校園寫作計劃”合作項目,定期邀請蘇童、歐陽江河、畢飛宇等作家進校,與學生分享讀寫經驗。我們與重慶大學圖書館聯合,讓學校師生免費使用大學圖書館及其數字文獻資料。我們讓新華書店在校園的項家書院裡設置閱讀書吧及銷售點,並長期開放學校圖書館和項家書院,讓師生和家長隨時閱讀。我們設置一週兩節的專門閱讀課,圍繞閱讀開展“全員全科整本書閱讀”課題研究,要求各學科都要編寫自己學科的通識讀物,並利用課堂零碎時間實施通識教育。我們出臺制度,要求學生寒暑假少做作業,多讀書多批註。

當書隨手可以拿到翻閱,當作家就在身邊,當有專門的閱讀時間,哪有學生不愛閱讀的?我們對學生的閱讀不做硬性評價,但可以在各種活動中觀察到學生在讀書,我們也可以通過作文、詩會等諸多展示性評價發現學生的成長,看學生是否已經形成“閱讀腦”。

成就自覺者需要學校多創造機緣,我們無法確定哪一個機緣可以點燃哪一個學生,但我們堅信有一個機緣點燃一個學生,教育就成功一分。這一分是偉大的,因為一顆被點燃的心的爆發力是驚人的。

築課程的塔,讓“自覺者”具備廣闊的視域

顧明遠教授曾在一次報告中說,根據他畢生的研究,教育可以概括為四個詞:愛、興趣、細節、活動。這四個詞中,活動是關鍵,是其他三樣的載體。教育需要活動化,活動需要課程化。沒有構築起健全的課程體系的“塔”,學生髮展難以具備廣闊的視域。

藉助各種內外部資源,重慶一中設置了多樣化的發展課程,共分四大板塊:一是教師課程,二是學生微課程,三是家長課程,四是校外專家課程。

重慶一中教師人人有自己的特色課程,都是從自己的專業拓展開的,這為學生的個性選擇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機緣。僅僅語文學科延伸出的課程就有上百種,影響大的如周鵬老師的意象作文,周鵲虹老師的茶道文化以及美學課程,廖承奇老師的文字學課程,張傑老師的明清小說閱讀課程,等等,為學生中的語文愛好者提供了不同的選擇。

我們也鼓勵學生開發微課程,舉辦小講座。學生中有特長的很多,讓他們開發微課程,本身就有利於激發學生個性化發展,而他們的微課程又會激發更多學生興趣,找到“同道中人”。學生微課程有魔術課程、街舞課程等,有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學生還開發了周易、老子等相關課程,學生視角是課程最大的特色。

家長課程是學校課程之塔的亮點和特色。教師的學科專業方向決定了教育邊界,而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群體蘊藏著巨大的教育教學資源,可以有效補充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我們每個年級精選的家長課程共22門。課程內容涵蓋哲學、藝術、禮儀、交通、家風、建築設計等。在學校網絡選課平臺上,22門課程一經推出,不到一分鐘就被近千名學生搶光。家長為了開設好課程,反覆備課,在家請孩子聽試講,還到學校找教師請教,取得的教學效果也特別好。通過邀請家長來校開設選修課的形式,做到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學習與實踐、系統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鏈接,將整個社會豐富的、多元的、動態的課程資源引入學校,更主動、更有趣、更全面地促進了學生成長。

為了拓寬學生視野,我們請學校教師設計課程方案,然後根據需要邀請相關專家進校作報告授課。專家站位高,學生往往有“聽君一席語,勝讀十年書”之感。此外,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人才,重慶一中與重慶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開展深入合作,引進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到學校開設講座,開闊學生視野。

立評價的尺,讓成就自覺者獲得校驗

學校是立人的“場”,這個“場”匯聚的是少年的生命,理應最富生機、生氣和活力。因此,傳統的評價方式必須改變。如何立評價的尺,如何校驗師生的發展水平,重慶一中一直行走在探索路上。

在教育評價上,我們堅持開放式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強調必要的量化評價也重視定性評價,既實施入口評價也實施階段評價、出口評價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

檔案裡包括健康、鍛鍊、誠信、公益、人際、閱讀、寫作等維度,並對教師也進行檔案袋評價。我們認為,只有多維度的評價才能促進師生多樣化的發展。評價不僅是結果,更是校驗師生髮展的尺子。評價的尺子多幾把,因材施教才能落到實處。

學校追求評價,也追求“不評價”,對於教育和學習,有時不評價就是評價,評價反而會傷害積極性與主動性。譬如對於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固然可以憑閱讀寫作的總字數進行量化評價,但這樣的量化評價是不能真正檢測出學生閱讀寫作水平的。單拿閱讀來說,字數的量化只能檢測學生讀過所讀,不能檢測學生是否想過所讀,更不能檢測學生是否用過所讀。想過與用過固然也可以通過考試進行檢測,但本就有許多語文學科考試,何必另外再考?有的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會挫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閱讀《紅樓夢》本是一樁美事,考《紅樓夢》則是敗事一件。學生春遊本來興高采烈,偏要佈置一篇“春遊見聞”之類的作文任務就可能大煞風景。閱讀應該強調學生的自由、自覺,而非用各種條條框框去逼著學生閱讀。

為此,對於閱讀我們除了必要的評價,也追求“不評價”。

其實,學校完全可以模糊評價。我們在項家書院擺放了上萬冊圖書,在教學樓外牆設置了開放式書架,如何評價學生的閱讀?很簡單,只需要看哪一個班級的書翻得最舊最爛,哪一個班級的閱讀就越紮實。而且,我們還可以根據書的新舊判斷出學生的閱讀取向。

在德育方面,重慶一中也力求改變傳統的數據、打分等為主的評價方式,倡導通過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髮展。重慶一中已經連續多年召開德育榜樣大會,從全校學生中選出文明、孝行、習慣、責任、讀書、演講、誠信、實踐、學雷鋒、家風、最美寢室和文化教室等12個榜樣代表進行現場表彰,通過視頻、現場訪談、頒獎等環節,讓學生了解、直觀感受身邊同學優秀的品質。教育不一定要說教,也可以為學生提供鏡子,有了參照,人便會自覺校驗自己的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