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市拜泉縣讓農民與城鎮居民享受同樣的實惠

“村還是那個村,屯還是那個屯,但是景色卻已經大變樣!”這句話如今正成為齊齊哈爾市拜泉縣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的最好註腳。

很多年前,“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出門兩腳泥,屋裡屋外一樣髒”是拜泉縣農村生活環境的寫照,但如今一切都變了模樣。正如拜泉縣委書記劉雁冬所說:“只有加大人居環境整治,才能鞏固鄉村建設成果,並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衛生保潔的長效機制,實現城鄉同管同治,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與實惠。”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今年初,拜泉縣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來打,制定了《拜泉縣農村村莊清潔行動實施方案》《2019 年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秋冬季集中攻堅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按 21 個重點示範村、鄉直所在地的村屯和其他一般村屯分類制定整治標準形成整治“菜單”,因地制宜、積極穩妥、有力有序啟動實施了“6 項專項行動”,吹響了人居環境整治的號角。

在上升鄉上升村,一盞盞路燈一字排開,一座座水泥小橋錯落有致,整潔的村容與周邊的田野和諧地融為一體。村頭學習室裡,讀書看報、下棋娛樂,悠閒自在。健身廣場上,老人小孩或悠閒漫步,或伸腿展腰;偶有參觀者沿著鄉間小路駛來,享受著別樣的風景……

駐村工作隊員說,“通過造林綠化,道路兩側被種滿了新樹苗,門前實行了三包政策,村民的道德意識也得到了增強,造髒的現象再也沒有發生過……”

宜居鄉村怎麼建設?拜泉縣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的原則,按照“清溝、掃地、擺放整齊”的“八字標準”進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花裡胡哨,只求樸實無華,讓農村人居環境真正“淨起來、亮起來、綠起來、美起來”。

去年以來,拜泉縣通過以獎代補、兜底保潔員工資等形式,對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人居環境項目進行獎補,並按照分戶收集、定點轉運的原則,突出屯邊、路邊、溝邊,三河沿岸、飲水井及水源地周邊清理垃圾,全縣清除垃圾 2.4 萬噸,清理邊溝 208 萬延長米,柴草垛出屯或歸整屯數達897 個。全縣 25586 戶貧困戶堅持每月集中清掃兩次以上,推進了人居環境整治的整體步伐。與此同時,拜泉縣還根據各鄉鎮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引導形成“一村一策”,進一步找準了村屯管治的辦法和突破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莊建設管理機制。同時,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和門前三包責任制,樹立起以制度約束人、以教育提升人、以民風引領人、以激勵鼓舞人的機制。並推行上升鄉團結村積分激勵管理模式,構建起村屯環境綜合治理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管理體系。

“民生街道通民生,百姓歡歌有贊聲。”這是拜泉縣長春鎮民生村百姓在農民夜校裡有感而發所寫出來的。過去的民生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後村。乘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政策東風,民生村實現了華麗的轉身,不僅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改觀,產業發展也是有聲有色。目前,民生村不僅硬化了巷道、安裝了路燈,而且修建了排汙渠,使農村生活汙水初步實現了有序排放。

在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的過程中,拜泉縣堅持項目帶動、由點及面、次第推進的原則。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提水平”的思路,首先確定了基礎條件較好、幹部群眾積極性較高的 21 個村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村,並相繼完成了綠化、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同時,制定出臺了《拜泉縣發展小院經濟政策扶持意見》,創建“以企業為龍頭、以合作社為紐帶、以訂單為保障、以政策為支撐”的七種庭院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庭院種植 2.2 萬畝,組建庭院經濟合作社 222個,把農家“小院”變成“景觀園”“增收園”,解決了人走家搬戶庭院髒亂差的難題。

農村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吸引了大量的客商和外來觀摩學習的人員,也帶動了當地鄉村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今,一個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正成為拜泉一張張全新的生態名片。


王克儉 齊齊哈爾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包志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