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裡面為何有水銀,且深度達到35米深,當時是如何得來的?

g_Bye、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陵墓之中,的確曾經有過水銀,而且總量十分驚人。但當時有沒有達到35米深,這些水銀現如今是否依舊在秦陵之中,卻是很令人懷疑的。



秦始皇認為功業大過三皇五帝,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小名叫始皇帝,以他一貫的作風,必然把自己的身後事也安排得前無古人。按照史書的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不僅前無古人,更是後無來者,我們只要看看兵馬俑就能知道,歷代帝王絕對沒有秦始皇這樣的驚人手筆。

秦始皇為了修建自己冠絕古今的陵寢,派出了他最信任的丞相李斯,每年徵發僅百萬的勞役,並收集了六國的財富。李斯沒有辜負皇帝的厚望,帶著這些囚徒、民夫和軍人組織成的修陵大軍,在驪山旁開始向地下挖掘。

李斯覺得已經挖到了很深的地方,就向秦始皇彙報: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按照李斯的說法,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已經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所能達到的極限了!秦始皇還不滿意,讓李斯帶人又向旁邊挖了三百丈,這才停下來。


秦始皇死在巡遊天下的途中,秦二世即位後天下沸騰,造反者們很快就兵鋒直指咸陽,秦二世匆忙之間埋葬了老爹,轉頭去對於起義軍。不過即便是匆忙,天下的珍寶也裝滿了地宮,並且“下銅而致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海量的水銀被用來模擬江河大海,這就是秦始皇的驚世之舉。後世對於秦陵進行探測後,也的確證實了此地汞含量超標,秦始皇陵墓中存在大量水銀應該是確定無疑的,而且有很多研究者也考證了這些水銀的來歷,一是古巴蜀之地,這和當時巴蜀的著名女商人寡婦清有關,她的家族就是掌握了汞提煉技術而發達的。另一個來源是關中的公館汞礦,現代考察此處時,曾發現過漢代之前的採礦古井,這裡的汞運送到秦陵無疑更方便。

解決了秦陵地宮中的確有汞、汞的來源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打開腦洞想像一下秦陵地宮中如今的模樣。

水銀洩地無孔不入,不管秦陵地宮的建築技藝多麼高超,肯定也不可能毫無縫隙,經過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不管如何海量的水銀,估計也早已經滲入了地宮的泥土之中,曾經的江河大海,如今必然早已枯竭,只徒有型制而已。

更何況,即便這些水銀沒有滲入泥土,也必定早已揮發殆盡。我們普遍認為秦始皇的地宮至今保存完整,但其實它在歷史上也經歷了眾多的劫難,保存完好的希望不大。據記載,項羽入關中後,不僅毀了秦陵的地面建築,更挖掘了地宮;王莽末年,赤眉軍也挖過始皇陵,據說還將秦始皇的銅棺槨製成了兵器;再後來,黃巢、溫韜、石虎等人也都盜掘過秦陵,至於有沒有得手,已經不得而知。

還有傳說,在漢代曾有個孩子放羊,誤打誤撞得跑到了秦始皇的陵墓,結果不小心引發了大火,使秦陵遭到嚴重破壞。

秦始皇的地宮,如果真的遭遇到這些損毀,哪怕只有一次,地宮也已經是狼藉不堪了,水銀更早已揮發殆盡!

真希望那宏偉的地宮還在,秦始皇也靜靜地睡在他的豪華寢室裡,周圍還有九鼎、金人等絕世珍寶,想起來就讓人迷醉!


李飛叨


水銀作為陪葬品早在先秦就有了,現在也有考古發現。但是秦始皇陵的水銀根本就沒有35米深,根據目前的推算,大約有100萬噸左右。下面來說說這些水銀是如何來的。


水銀的製作

汞的製作其實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使得硫化汞和氧氣發生反應,然後得到的氧化汞再分解就有了水銀。先秦的煉丹家們做到了,他們用石榴罐加熱硫化汞分解而得到了水銀。這樣就解決了水銀製作的問題。

汞礦的來源

有了製作方法,就只需要有汞礦即可。《史記》就記載了巴蜀產丹砂,所謂丹砂就是硫化汞。在今天的貴州以及彭水、酉陽都是丹砂豐富的地區,這些地區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汞產區,蘊含量是全國前列。這下硫化汞的問題也解決了,不用擔心沒有大量的原料。




有了製作水銀的方法,也有製作水銀的原料,秦始皇當年又動用了大量的人力來修陵,再加上現在勘探結果的應證,所以秦始皇陵裡面有大量水銀是可信的。


淡看天上月


深度35米的水銀?

不可能的!

千萬別小看水銀!

水銀(汞)的密度是13.5克每立方厘米!是水的13.5倍,35米深的水銀底部的壓力相當於476米深的海水。如果說計量單位的話大約會有4.8兆帕左右。

再說下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w君的認知裡面貌似還沒有真正挖掘過。裡面的形制主要來源於遙感測量數據,或者傳說記載。

但從戰國古墓的形制來看主要會用到砂岩或者頁岩製作墓室。單要知道砂岩和頁岩屬於沉積岩。

這些岩石製成的石板抗壓強度都很低。剛剛說了35米深的水銀有大約4.8兆帕的壓力,這個壓力很大了(高壓鍋爐通常才3.8兆帕的壓力)4.8兆帕已經相當於48倍大氣壓。這樣的壓力會直接導致石板破裂,或板接處縫隙急劇加大。

有句老話叫做“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水銀可以很快的壓破石板滲入地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從西安周圍的地質構成來說,西安及其周邊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


渭河帶來了大量泥沙在關中平原沉積。其實泥沙向下幾百米後才有花崗岩。

所以這些水銀實際上是可以一路滲透到幾百米的深度的。

還有一個說法是秦皇陵在修建過程中用銅水澆灌。很多人認為這樣就可以阻止水銀的流失。

但要注意的是水銀是可以和銅反應的。

痛遇到水銀可以生成銅汞齊,這是一種十分疏鬆的物質。不僅僅不能阻止水銀外溢,而且可以加速外溢的速度。

所以說秦皇陵內如果有水銀,那麼應該是僅僅存有少量。但說至今還有深達35米的水銀就有點難以讓人相信了。不論從地質還是水銀的特性都不符合理論的認知。


軍武數據庫


世界有兩大奇墓,一乃中國秦皇陵,二乃埃及金字塔,兩大墓穴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符合常理”因為很多東西連科學都無法窺探,例如埃及內的“智慧結晶”,秦始皇裡的“水銀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陵水銀如何得來眾說紛紜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皇陵的確有海量水銀,後經考古學家勘測也屬於事實,只是具體到“大海”般還是凡幾,皆無鉅細,除非,挖開才知道。

從史載理論在到實測,皇陵有水銀這一說法是真實的,但是否具體到35米深,還是原話,挖開才知道。

那這水銀是如何而來的,史界也是眾說紛紜,如果只是按司馬遷的史記來看,可能存在誇大其詞,但也可能真實存在,興許人家的確是見證後,方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一詞形容,畢竟,古人的智慧在後續用科學方式,都相繼挖出不少歷史真實證據。

你覺得不可能的事情,但別人就是能做到,拋開這個層面來看,咱們可不可以這樣去理解,例如不該用當世眼光去懷疑古人智慧,就跟人家修個長城一樣,當初多少人吹鬍子瞪眼,以為秦始皇是閒得蛋疼,瞎玩,但你哪知人家是認真的,古語有句名言“燕雀焉知鴻鵠之志”說的可能,就是,那些才疏學淺的井底之蛙吧。

當然,在秦始皇陵現“大海”般的水銀,本人是持懷疑態度,雖說考古學家探測出的確是海量,但是怎麼看相關文學,都覺得不可思議,為何?

其一,古時的人工採礦效率並不高,而且治煉水平更不高,想要用建墓時間區區30多年是達不到,除非,秦始皇陵就是一座水銀治煉基地,但如果是,大面積治煉,當時不可能不存在文獻、史記記載如此重大事情,要知道,水銀可是有毒的,大面積治煉不批量死人,我覺得都很奇怪。

其二,有相關文學將大量水銀推給秦國第一“富婆”,我覺得在富也是有限度的,何況還是在水銀這塊,我不信秦始皇在對待水銀這塊沒找人試煉?只要試煉必死,水銀在丹藥煉製上是入藥三分毒,這也是後世有人盜秦始皇,均有死傷,幾盜幾撤,並無將秦始皇實質性的東西挖出,反而白白丟了性命。

縱觀所有相關紀錄片以及文獻,目前這海量水銀均在史界無法得出有力證據顯示如何灌輸到秦皇墓裡,如果只是一小撮鋪墊在主體建築周圍,我覺得還能解釋一二,關鍵是考古勘測裡,顯示是海量,這就矛盾了。

10.31晚,淺談一二,各位看官輕踩點評。


探索歷史奇聞


秦始皇陵內,確實是有劇毒無比的水銀。

但是,這水銀的深度到底有多深,目前沒有任何人知道。


秦始皇陵寢內的水銀

秦始皇是一個很貪婪的居住。

他不僅想要長生不老,還為死後修建了規模浩大的陵寢,以作為萬年安枕之地。


秦始皇的陵寢在驪山。

他剛剛兼併天下,就徵召了70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修建陵寢。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秦始皇陵的工程規模是這樣的:

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句話講得很清楚,“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可想而知是深不可測的。

目前的考古,對於秦始皇陵還是知之甚少。

已經發現的兵馬俑,只不過是秦始皇陵的外圍部分,屬於戍衛陵寢的意義。

但是,對於驪山的地宮,也就是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即放置皇帝梓宮、陪葬器物的地方,根本沒有發掘。


因此,沒有人知道水銀是有多深。

灌注水銀的目的也很簡單——無非就是防止盜墓唄,誰進去誰死。


HuiNanHistory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意思就是說,用水銀澆灌出了當時國內的大河江流。這些水銀被灌注在地宮之中,如果真的存在的話,那麼,應該有一片地方,水銀裡的汞的含量,應該明顯增加,而且根據這些水銀的分佈,應該能繪出大概的國內江流的分佈圖。

近代的探礦技術非常先進,就是很深的地底,都能探明一些礦物的儲量。我們國家的工作者使用這類技術,對地宮內進行了探測,得出的結論是:地宮內部汞的含量明顯高於外圍,並且含量高低各不同,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在地圖上暗合我國的黃海、渤海海域分佈。

所以,司馬遷的記載屬實,地宮之內確實有水銀,而且確實如史書中所載,澆灌成了海域分佈圖。

而秦始皇陵地宮在封土堆的正下方,距離地表有35米深,東西長170米,寬145米,如此大的地方,專家對水銀澆灌的用量做了一個估計,大約在100噸左右。100噸的水銀,那是劇毒物質,揮發出來毒氣可以致死,要運到地宮裡面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不過,製造這麼多的水銀,同樣不是一件易事。

那麼,究竟這些水銀是從何處所得?如何得到的?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就繞不開當時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婦女——巴寡婦清。

巴,是秦國地名,一般是說現在的四川。寡婦,是說這婦人沒了丈夫,寡居在家。清,才是這個婦女的名字。

那麼這位叫“清”的寡婦有什麼神奇的能力呢?在《史記》中記載著秦國的兩個超級富翁,富到什麼地步呢?書中是這樣寫的:禮抗萬乘,名顯天下。

就是說,這兩個富豪,連秦始皇都對他他們以禮相待。我們知道,這位脾氣不大好的君主,可是消滅其他六國的人物,是真正的殺人不眨眼,可是這兩個商人的財富,多到了讓他都要禮讓的程度。

這兩個富豪中,第一個是個搞畜牧業的,把馬匹喂好了賣到國內,賺到的錢又買了國內的珠寶、絲織品等東西,獻給北方的遊牧民族,又從哪裡得到鉅額賞賜——數不盡的肥羊和駿馬。

另外的一個富豪就是這位巴寡婦清。說她的先祖得到了一個丹礦,由此發財,富可敵國。丹礦是什麼東西?為何這麼能賺錢?其實,丹礦就是硃砂礦。我國古代很多貴族、道家都喜歡冶丹,以求長生,這丹藥裡最重要的就是硃砂,所以這家人越來越富有。

而據說硃砂經過提煉後,就能得到水銀,而且“清”既有錢財又有人手,所以為建始皇陵大規模冶煉水銀的重任,非她莫屬。

所以,這皇陵裡面的水銀,不能說全部,但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水銀,必然是從她家的丹礦中提煉的。不過,巴蜀自古交通不便,運送起來還是成本很高,而當時在貴州、陝西的一些地方,也有丹礦的開採,所以為了節約成本,可能這些地方也會被採購一部分。

所以,這地宮裡面的水銀,應該是寡婦清和其他地區一起進獻而來的。


小小嬴政


秦始皇陵裡面有水銀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而且量還很大,通過理論推算,若真如記載秦皇陵中以山水為百川,則其用量為 300~ 2500噸,而且分佈不均,有些地方數值爆表。學過物理的都知道,水銀是會蒸發的,經過2000年時間的蒸發,這些水銀已經開始慢慢往地表蔓延,對周圍的土壤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水銀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又是怎樣弄過來的呢?這裡就不得不要提一位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大秦女土豪——清。


《史記》專門記錄經濟事件的篇章《貨殖列傳》裡,特別提到了清這個女人,有如下記載:

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


清是一名生活在四川的寡婦,因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砂礦的開採,世代靠著它賺了很多錢。秦始皇也對她禮讓三分,為他建造懷清檯歌功頌德。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清時用了8個字“禮抗萬乘,名顯天下”。意思是她可以與皇帝分庭抗禮,名揚天下。


連秦始皇都敬讓的女人,恐怕天下就她一個吧。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那句話:“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這麼敬她三分呢?


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書寫、繪畫、化妝的顏料和屍體的防腐,另一個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煉水銀。《漢書》中的《食貨志》中更為明確地說到:“巴寡婦清,其家族數代壟斷丹砂經營”,成為鉅富。由於巴寡婦清壟斷了丹砂經營,秦皇陵中大量水銀自然主要靠她的企業供給。


《史記》中還記載,“用財自衛,不見侵犯”,就是說清用自己的財富養了私人武裝力量,來保護她的丹砂經營。《長壽縣誌》裡詳細記載了清家族的僕人上千、私人保鏢 上萬。 由此可見,秦皇陵中的大量水銀主要是富可敵國的巴寡婦清壟斷開採的丹砂礦供應的。


妙摘


有水銀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想在安眠之所繼續統治著這偌大的大秦帝國。於是乎以“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就是用水銀來模擬現實中的江河湖泊。



而事實上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有了在不用打開始皇陵的前提下,就能探測出陵墓中是否有水銀的實力。於是,在八十年代,在中國地質調查院的協助下,考古學者終於證實了始皇陵的確有水銀的存在,且存儲量非常大。

中國地質調查院通過物探得出,始皇陵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且汞分佈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而這種分佈恰好就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這就足以證明《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說法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的確存在。



至於題主所說的水銀河的深度達35米,目前尚無實據可以佐證,所以尚不可知其深度到底是幾米。

但目前有考古工作者大概算出始皇陵水銀的存儲量是多少。《秦始皇陵研究》一書中作者對始皇陵水銀的存儲量做出瞭如下的推算:

在測知的12,000平方米的強汞區內,假如水銀的厚度暫以10釐米計算,則墓穴內水銀藏量的體積為12億立方厘米。我們知道,汞在20℃時的密度是13.546克/立方厘米。那麼,根據計算,始皇陵內藏有水銀的理論數字應為16,255.2噸。但因為墓內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需具有流動感就不應是平鋪地傾入墓底的,所以藏量就不會過於懸殊。而且“強汞區”也因“汞暈”的關係,自然就形成了測知的那個面積。如果按照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現代汞的生產能力,估計陵墓內儲有水銀百噸左右,如果此數字能夠成立的話。由丹砂鍊汞的比率(86.26%)推算,始皇陵內的巨量水銀需由約115.928噸丹砂提煉。

所以據此預測,始皇陵的水銀儲存量大概是數百噸之巨,那這些數量龐大的水銀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目前史學界認可的說法,始皇陵的水銀主要是來自兩個地方,一是巴蜀,二是關中。



首先是巴蜀。巴蜀地區的河床丹砂與汞礦儲存量是秦時最為豐富的地區,直至今日亦是如此,比如今銅仁市南25公里處的“萬山特區”,它的汞礦儲存量、產量都居國內之首、亞洲之冠,在世界汞產量中也能進入前幾名。所以可想而知秦時,這一地區的丹砂、汞礦儲存量有多麼的驚人。

因此,當年始皇帝陵所使用的水銀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巴蜀地區。而始皇帝能從巴蜀獲得如此數量的水銀主要是依靠一個女人,那就是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女企業家“巴寡婦清”。


當時巴寡婦清因家族手握開採丹砂(提煉水銀的原料)的獨特技術,因此當時巴蜀之地的丹砂開採生意幾乎全被她所壟斷,她擁有著今重慶市南至貴州省東北部的所有丹砂礦藏。所以當時始皇帝就是在她的幫助,才得以從巴蜀獲得了大量的水銀。

當然,眾所周知由巴蜀入關中的蜀道,向來就是被譽為難如上青天的道路。要想從巴蜀將提煉水銀的原料運往關中,必須先翻越大巴山,然後再穿越秦嶺,才能到達。而在此過程中不僅道路崎嶇狹窄,凹凸不平,且還要過長江、漢江、溯嘉陵江,行“千里棧道”,可謂是困難異常,所以始皇帝絕對不可能完全依靠巴蜀來獲得百噸的水銀。


所以這個時候,剩下的水銀就需要靠關中地區的丹砂和汞礦儲存量來滿足所需了。

若問在秦時能稍微與巴蜀的丹砂和汞礦儲存量相比的,那必定是關中的陝西無疑。

熟悉陝西礦藏分佈的應該都知道汞礦是陝西儲存量最為豐富的礦種之一,據今地質資料顯示陝西已探明的礦產地各有7處,其中汞的儲量達到1.6萬噸,可想而知陝西汞礦的儲備量是很豐富的。而對於陝西的汞礦,自古早有開採的記載。如《宋史·食貨志》載:“水銀產秦、階、商、鳳四州,有四場”,而在宋朝陝西就屬於商州。



同時據目前地質部門的勘探,在今陝西旬陽公館和竹筒兩鄉相接的大小青銅溝一帶就有一處長達百餘里的特大汞銻礦床,這就是“公館汞礦”,其藏量居西北地區之首,名列全國第三位,而在這個汞礦種就存在著一個漢之前的古礦洞,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秦時這個目前還擁有著巨大儲存量的汞礦就已經開始被開採。


而當時秦朝從這裡運輸汞礦到咸陽可謂是十分方便,如從公館到兩河關(乾祜河同旬河交匯處),可溯旬河水運到寧陝,後沿子午道抵達長安,再轉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再如由山陽到商州,之後可直走武關道直達秦陵,全程更是不過230餘公里。

所以秦時,始皇陵還有部分的水銀就是直接從陝西而來的,畢竟始皇帝不可能會眼睜睜的放著眼皮底下的汞礦不用,而過度的去依賴巴蜀的汞礦和丹砂。



當然始皇陵的水銀肯定還有少許是從全國其他地方運來的,畢竟完全依靠巴蜀、關中地區去聚集數百噸的水銀,以當時的技術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而如果依靠全國的力量去完成的話,則是完全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澳古說歷史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神秘的陵墓之一,埃及金字塔雖然在世界上更加著名,但已經被充分發掘,反而失去了神秘感。

神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呢,龐大而神秘的它,至今還沒有被髮掘,而僅僅是一個殉馬坑——秦始皇陵兵馬俑,就已經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秦始皇陵,即驪山陵墓,修築在驪山之中,隱藏在隱藏在驪山山體之下,是秦始皇生前為自己修建的巨大陵墓。驪山陵墓,耗費巨資,投入了無數的人財物力,但直到秦始皇去世,這座陵墓也沒有完全修好。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巨大陵墓,秦始皇陵最大的特點不是龐大華麗,而是十分神秘。

據說修建秦始皇陵的所有工匠在工程完工後全部被殺死在陵墓裡,因此幾乎沒人知道秦始皇陵的確切規模、面積、構造和內部情況,就連盜墓賊都不敢光顧,所以我們只能靠一些文字記載來想象秦始皇陵的神秘。

秦始皇陵內的水銀

記載秦始皇陵最全面、最詳細的文字資料是著名的大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 以水銀為江河大海 , 機相灌輸 , 上具天文 , 下具地 理 ”,說的就是秦始皇陵內都是水銀。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墓內確實有汞也就是水銀存在,而且含量很高,有的專家推測秦始皇陵的地宮內有將近35米深的水,水裡很可能充滿了水銀,所以便傳出了“秦始皇陵內的水銀有35米深”這種謠言。

實際上,由於秦始皇陵迄今沒有發掘,誰也不知道地宮之下有什麼東西,更不知道有多少水銀。專家判斷地宮內有大量水銀主要是基於對土壤中汞含量的檢測。

可以肯定,秦始皇陵的地宮內含有大量水銀,而水銀在常溫下是會蒸發的,蒸發的水銀會使得秦始皇陵內空氣中的汞含量大幅提高。

長期以往,汞蒸汽會滲透到土壤中,使得地宮外土壤中的汞含量增加,從而被檢測出來,但這種情況下,秦始皇陵內準確的汞含量是無法被測定出來的,只能是主觀臆斷。

大量水銀來自何處

大家都知道,水銀也就是貢,是一種特殊的化學物品,即便是當代也很難像銅鐵一樣被大批量地加工出來,何況是在古代。那麼,秦始皇陵內的大量水銀又是從何而來?

這些水銀都跟一個女富豪有關。

《史記》又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清寡婦,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

這段話是說巴蜀之地有一個寡婦叫某某清,她的祖上發掘了一處丹砂礦,靠著開掘丹砂礦,成為富甲一方,家產萬貫的土豪,並且一連好幾代都是土豪,這個寡婦雖是女流,卻擅長經營,把家業乾的紅紅火火。

所謂丹砂礦就是硃砂礦,是古代提煉貢最重要的礦藏。據文獻記載和地質研究表明,四川巴蜀一帶確實有大量硃砂礦的存在,而且我國古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煉製丹藥時就已經發現可以提煉出副產品——貢。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的時代,秦國既不缺乏丹砂礦資源,也不缺少提煉水銀技術,因此秦始皇內使用的大量水銀很可能跟這個“寡婦清”有著密切關係。

另外,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當初聽說這個“寡婦清”的事蹟後,認為她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貞婦,對其特別優容,甚至允許她養著一支武裝保護自己的產業,足見對“寡婦清”的特殊優待,我們可以大膽推斷,“寡婦清”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用水銀的最大供應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秦始皇兵馬俑大家都聽說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1個稱自己為皇帝的人,在專家考察秦始皇陵的時候,地下有將近35米深的水,相當於4層樓那麼高,最主要的是這裡面還含有大量的水銀。



秦始皇當時為了長生不老,想了很多辦法,水銀也是其中一種,古代很多皇帝喜歡用水銀提煉長生不老藥,當時的提煉方式就涉及到一個故事了。秦朝有一個叫做巴寡婦的女子,她找到了一個富含丹砂的洞穴,當時寡婦已經利用自己的丹砂行業成為了秦朝的一個大富豪。

當時人們都認為煉丹可以讓自己長生不老,而秦始皇對煉丹也非常感興趣。統一六國之後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所以他專門請了這個寡婦來到我自己的宮中,還把他封為清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這個人為自己提煉仙丹。

後面這個寡婦驚訝的發現,丹砂燃燒提煉出來的東西就是水銀。因為他們相信水銀才能讓自己長生不老,而恰恰那個時候秦始皇已經不行了,所以只好把所有的水銀都放進了秦始皇的陵墓當中,希望他可以在那邊過得長久一點。

這就是秦始皇怎麼提煉水銀的過程,同時也佐證了秦始皇陵墓裡為什麼有那麼多水銀。只不過當時人們並不知道水銀是有毒的,如果知道的話,秦始皇估計也會被活生生的氣死吧,自己的身體有一部分肯定是被水銀給傷害的。

不過後來的皇帝明知道水銀有毒,但還是會相信這個會讓自己長生不老,這也是讓人捉摸不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