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藥王是怎麼煉成的?從8萬利潤小廠到千億帝國,靠的是偽創新?


A股藥王是怎麼煉成的?從8萬利潤小廠到千億帝國,靠的是偽創新?

在2019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孫飄揚力壓一眾大佬,以1824.3億財富值躋身榜單第四,僅次“二馬一許”。

孫飄揚,恆瑞醫藥董事長兼實控人,如果你不炒股,甚至有可能完全沒聽過這個名字。

但是,在恆瑞醫藥的千億版圖中,這名字卻幾乎意味著一切:

是他,將恆瑞醫藥從一個普通的小廠帶到如今A股“藥王”位置;也是他,讓身居高位的“藥王”飽受“偽創新”的爭議。

恆瑞醫藥創新“人設”崩了?

一直以來,“創新”都是孫飄揚最看重的理念,恆瑞醫藥也一直被市場視為創新藥企的龍頭。

但在數日前的“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上,孫飄揚一番關於“只做創新藥和有核心價值的高端仿製藥”的演講卻慘遭打臉,恆瑞醫藥也被公開質疑為“偽創新”。

質疑點在於,關於創新藥,國內與國際始終有著兩套標準。

根據我國的藥品管理法,未曾在中國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即為新藥,這其中就包括“模仿性創新藥物”,也就是那些在國外上市而未在國內上市的藥品。

以恆瑞的明星創新藥阿帕替尼為例,這款新藥曾被稱為 “民生領域裡堪比兩彈一星的重大突破”,在醫藥界廣受讚譽。

但事實上呢,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終身講席教授饒毅就曾直言不諱的表示,阿帕替尼是美國華人科學家由已有藥物衍生後合成,嚴格來講只能算技術引進。

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恆瑞醫藥以及大多數藥企發佈的所謂“創新藥”,恐怕都只能算“偽創新”。

不可否認,恆瑞醫藥近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很大,也取得了成績,但是離其創新的“人設”還有很大差距。

而更大的爭議在於,恆瑞醫藥是把仿製藥的錢基本要賺完了後,才真正開始發力創新藥的。

正如孫飄揚所說,“該仿製的已經仿製完了,即使是距離專利到期還有較長時間的藥物,公司經評估後認為其市場上的價值不高。從投入和產出的角度衡量,恆瑞醫藥要把這個錢投在更有效的地方。”

兩次孤注一擲成就“逆襲”

無論創新的含金量有多少,但這兩個字的的確確是恆瑞醫藥一路成長至今的關鍵所在。

恆瑞醫藥的前身是一家名為連雲港製藥廠的小廠,年利潤僅為8萬元,當時的孫飄揚,還是廠裡的一名勤勤懇懇的小技術員。

1990年,32歲的孫飄揚正式成為廠長,還沒來得及開心,便發現擺在自己面前的,是種種難題。

8萬元的年利潤,在當時雖然並不算少,但廠內主要的產品,無一例外都是低技術含量、低利潤率、高市場競爭領域。

沒有人願意在安穩中再去折騰,但在孫飄揚看來,沒有技術,你的命就掌握在別人手裡。

於是,孫飄揚開始了他的第一次任性:不顧全廠300多員工的反對,拿出廠裡所有的積蓄,買下了一種名為VP16的熱門抗癌針劑的專利,將其做成了膠囊。

而事實證明,孫飄揚賭對了,這款膠囊一經推出,當年就賺到了上百萬的利潤。

這次成功,員工雖然開始信任孫飄揚,卻也有了更強的“安穩欲”。

1992年,孫飄揚再次與全廠員工鬧掰了。這次,他準備斥資120萬,拿下中國醫科院藥研所開發的抗癌新藥,也就是異環磷酰胺的專利權。

120萬,又是一年的利潤,之後還要生產,還要臨床測試,最後能不能上市,沒有人敢保證,如果賭輸了,廠子就沒了。

但孫飄揚非常信任自己的專業眼光,在搶到了專利權後,便於1995年推出了這款產品。

又一款明星產品就這麼誕生了,至此,連雲港製藥廠確立了抗癌藥的領導地位,同時實現了資金的良性循環。

1997年,連雲港製藥廠進行改制,更名為恆瑞醫藥,孫飄揚繼續大刀闊斧,斥資兩億建立起了比肩美國四大醫藥公司的研發中心。

2000年,恆瑞醫藥上交所上市,A股“藥王”正式揚帆起航。

恆瑞醫藥估值是否過高?

縱觀上市以來,恆瑞醫藥的基本狀態就是漲漲漲,只是現在已經有些讓人“看不懂”了。

這20年間,恆瑞醫藥的股價累計漲幅超過90倍,最高點時動態市盈率超過了90倍。即便是目前仍然有約75倍,這在A股西藥板塊絕對是鶴立雞群。

估值是否過高,成了恆瑞醫藥目前面臨的新問題。

很多投資者把恆瑞醫藥的高市盈率歸因於其創新藥生產能力,認為這代表了其未來的增長潛力。

不過,類似的藥企,在國內外並不算少數。對比來看,國內有復星醫藥,目前動態市盈率僅約24倍;國際上的醫藥巨頭輝瑞製藥、強生也不過20餘倍。

也有人認為,恆瑞醫藥的高估值,來自於其作為醫藥龍頭在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市場規模中享有的絕對優勢。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壓縮藥企利潤空間是必然趨勢。

這樣來看,恆瑞醫藥未來能否繼續維持其高市盈率還是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