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裡回農村老家,鄉親們緊閉大門,人都去哪了?

回到農村老家已有好幾天了,今天才第一次走出家門,想去老屋壪裡走走。

老屋壪離我現在農村的家不過一里地,這些年村裡人新建了許多新房,形成了一個新村子,與原來村子是連在一起的,雖然同屬一個村,村裡人卻習慣將原來的村子叫做老屋壪。"壪"是我們鄂北山區對村落的一種叫法。

去往老屋壪要路過新村,新村裡的新房是近幾年建成的,都是兩層建築,說不上氣派,也和城裡一樣鋼筋混凝土結構,但每家面積都不小。

農村的民房建設沒有整體規劃,順著通往老屋壪的那條不算直的鄉村路而建,也依著原來農田的地形而建,隨彎就彎,錯落無序,外牆磚也是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管理,門口種菜種樹,堆積雜物隨著主人喜好來歸置,這是我們這裡民房居住特色。

也有幾棟小別墅,頗具現代風格,顯得與左鄰右舍的民房有些格格不入,不怪主人不"入鄉隨俗",那是早年從村裡走出去的幾戶人家,有著自己的想法,已過花甲之年為回鄉養老而建,說是養老卻又鮮有人居住,聽說也就在夏天和春節住過一段時間。

冬月裡回農村老家,鄉親們緊閉大門,人都去哪了?

冬天的山村有些冷,室外幾乎見不到人,偌大的一片新建房,無一例外的都大門緊閉,這裡的每一戶我都認識,準確的說是認識他們的父輩,畢竟已有30多年沒有在這裡長住了,只是隔三差五回鄉的時候聽鄉親們說,誰家的孩子蓋新房了。

新房建成後,年輕人各自外出打拼,此時離回鄉過年還有一個來月,在家的都是比我年長不了幾歲的老鄉鄰,守著空蕩蕩的兩層樓,等待著春節,等待著孩子們回家……

如果將五十多歲的年齡定義為老年的話,冬月裡的老家村裡就沒有年輕人了。

冬月裡回農村老家,鄉親們緊閉大門,人都去哪了?

穿過一排新建房,就是老屋壪了,老屋壪裡多是老屋,住著的也多是老人,或鰥或寡,也有不願隨子孫生活而堅守老屋的,年齡都在70上下。

與新村不同,這個季節的老屋壪到略具生活氣息,壪裡住著的幾戶人家都開著大門,在正屋燒炭取暖,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圍座火盆周圍東拉西扯聊家常。

冬天裡串門,去新村裡得叩開厚重的防盜門,或者大喊幾聲,讓主人從後院過來給你開門;而老屋壪則可以不請自入,穿過院子直入正屋烤火。

我喜歡在老屋壪裡轉悠,這裡住著的多是我的長輩,左鄰右舍也沒搬遷,可以一起圍著烤火扯閒篇,往前可以聊到40年前我的小時候,那時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和共同的記憶;往後可以聊到將來的打算和在外的生活。

冬月裡回農村老家,鄉親們緊閉大門,人都去哪了?

老屋壪的環境更熟悉,水塘、菜園、老烏桕樹⋯⋯

冬月的小山村鮮有人跡,更多的是寧靜,偶有雞鳴犬吠,一定是有像我一樣的陌生人進村了。

冬月的農村,沒人忙農活,田地裡更是萬籟俱寂,枯草叢生,等待著莊稼人來年重新喚醒。

再有一個月,寧靜的山村也會喧囂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