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99%必死的仗,柳传志为何还是义无反顾地打?

1994年,联想在香港上市后,风光无限,连续三年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并稳居中国第一。尽管如此,柳传志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中,而是更加迫切地想要打开国际市场,因为早在前两年,他就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市场要变成国际市场了。

随着戴尔、惠普等国际品牌先后闯入中国市场,不断蚕食着联想的市场份额,在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和中国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柳传志明白,联想是时候“扬帆出海”了。

但出海并非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还要组建渠道,对于当时的联想而言,资本收购其实是更合适的方式。

无人看好的并购

2004年12月8日,联想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以总价12.5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IBM的5亿净负债转移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算起来达到17.5亿美元。与此同时,IBM持有联想集团18.9%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12.5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在当时相当于联想73%的市值,联想这条“小蛇”要吞IBM这头“大象”。与此同时,IBM的PC业务已经连续数年亏损,几乎没人认为这是一桩成功的交易。

当时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上,柳传志请在场的企业家举手,问有多少人认为联想能够并购成功,全班90多人,只有3人举手了,其中有俩还是联想派过去的学员。

义无返顾赴战

不仅仅是市场上,就连联想董事会内部也出现了质疑,有人认为联想这是自不量力,收购必然失败等。然而以柳传志为首的联想管理层还是力排众议,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二年的5月,正式完成收购。

按照协议,这次收购资产包括了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滞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及日本和罗利研发中心。在收购后的5年时间里,联想与IBM一直处于持续性的磨合,联想的业绩也摇摆不停,但还是产生了1+1大于2的结果。

跨国并购,让联想不但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很多原来难以获得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在与IBM的合作过程中,训练出了一支熟悉国际化运作,可以管理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团队,为之后联想控股开展投资业务输送了大量的资源与管理人才。

完成并购后的第7年,即在2012年的一次演讲中,柳传志才松了口气说:“我认为并购算是成功了。”这场风险巨大的并购,如果当时没有选择执行下去,那么联想可能就会变成一家平庸的企业,但并购的结果,99%几乎就是死。在生死之间,柳传志凭借超脱的智慧,做了最艰难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影响着联想的未来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