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沐英、藍玉等率領三十萬大軍征戰南征雲南的蒙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殘餘勢力。1384年,雲南已經平定,傅友德、藍玉奉詔班師回朝,而沐英則繼續鎮守雲貴。此後明朝又陸續派遣軍隊進入雲貴地區,形成了軍事屯堡。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調北征南”。此後,明朝又推行了“就寬鄉”的移民政策,鼓勵人口稠密的江南、江西一帶的人口遷徙到貴州,並給予土地,形成了“民屯”。這件事情被稱為“調北填南”。“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形成了貴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大大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進程、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對貴州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一,“調北征南”和貴州的“改土歸流”

在明朝建立之前,貴州總體上還處於“蠻荒”狀態,中央對貴州的控制也十分薄弱。從唐朝以來,貴州逐漸形成了播州楊氏、思州田氏、水東宋氏、水西羅氏四大土司和黔南的“八番”等蠻夷區。其中播州、思州和水東地區的經濟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漢文化在該地區紮下了根。不過總體上,貴州大部分地區是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想要大規模開發貴州的經濟,發展貴州的文化,就必須要廢除土司制度。然而這些土司在貴州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其勢力根深蒂固,盤根錯節,如播州等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歷代中央王朝都只能承認其統治地位,難以推行改土歸流。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海龍囤:播州土司遺址

明朝初期的“調北征南”卻打破了這一個僵局。明朝建立後,貴州四大土司紛紛臣服於明朝,這為朱元璋派軍征服雲南提供了條件。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的3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從貴州和四川開進了雲南,雲南梁王勢力很快被消滅。此後,朱元璋命令沐英及其子孫長期鎮守雲南,並在雲貴駐紮大量的軍隊。在貴州方面,明朝選擇駐軍的地區都巧妙避開四大土司的管轄範圍,其中駐紮最多在安順一帶,這裡是四大土司都不能控制的地區。其次在貴陽、都勻一帶也駐紮有相當數量的軍隊。明朝大軍駐紮於貴州,無疑加強了明朝對貴州四大土司的控制。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雲山屯

明朝時期,地方最高的軍事機構為都指揮使司,簡稱為了都司,在都司之下又設置了衛和所。明朝初期,隨著明朝軍隊駐紮貴州,都司和衛所便開始設置了起來。在平定雲南的當年,貴州的省級軍事機構——貴州都指揮使司就建立起來了。貴州都司之下有貴州衛、永寧衛、普定衛、平越衛、烏撒衛、普安衛、層臺衛(革)、赤水衛、威清衛、興隆衛、新添衛、清平衛、平壩衛、安莊衛、龍里衛、安南衛、都勻衛、畢節衛、黃平衛等二十四衛。這些衛所成為了明朝經營貴州的據點,他們如蜘蛛網一樣,由點成面,牢牢控制著貴州的局勢。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清鎮衛城

軍事力量的存在是貴州“改土歸流”實行的保障。在早期,明朝先將四大土司之外的小土司逐漸革除,開始局部設置了府州,悄然開啟了貴州“改土歸流”之路。在貴州布政使司建立之前,貴州都司控制下的地區已經出現了普定府、安順府、都勻府、程番府等,雖然這些府州之下還有相當數量的土司機構,但是他們基本為長官司級別的低級土司,其勢力很小,不成氣候。在這些府州的核心地區,明朝政府實行了和中原相同的流官治理,為貴州的建省準備的條件。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貴陽甲秀樓


軍事的力量的進入,可以吞噬小土司,也可以在合適的時機消滅大土司。在永樂年間,思南田氏兩大土司相互混戰,此舉給永樂帝提供了機會和藉口。1413年,永樂帝派軍消滅了思州田氏,革除了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設置了貴陽府、都勻府、黎平府、思南府、思州府、鎮遠府、銅仁府、石阡府,共8個府。思州、思南的改圖歸流,使得貴州建省時機走向成熟。1413年,貴州布政使司正式建立,隨後思州、思南八府被劃入貴州省。在明朝中期,都勻府、程番府(後來改名貴陽府)等相繼被劃入貴州省,貴州省初具規模。1600年,播州楊氏反叛,明朝發動了“平播之戰”,廢除了播州宣慰司,設置了遵義府和平越府,分別劃給了四川和貴州,貴州的範圍得到了擴大。1630年,水東宋氏水西安氏反,最終水東宋氏的“十二馬頭”被革除,設置了開州,安氏的息烽、修文等地被劃給劃給明朝直接控制,納入貴陽府。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可見,明朝在貴州推行了“改土歸流”,都建立在明朝大軍“調北征南”的軍事保障基礎之上進行的。到了明朝末期,貴州四大土司已經被消滅了三個,而水西安氏的勢力也大大被削弱,只能苟延殘喘。貴州的改土歸流大大推動了貴州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二,移民活動對貴州經濟的開發

明朝之前,貴州的社會經濟十分落後,許多地區還處於“刀耕火種”的經濟形態,只有較為平坦的壩子上有農業生產。史料記載明初的貴州“無城郭田賦之制,無鄉會賓興之典,猶然荒服陋區也”。而貴州各地的經濟發展也十分不平衡,在播州也較為發達的莊園經濟,黔東南的侗族、苗族這存在大量的鼓社制、議榔制、瑤老制、石牌制等原始公社制殘餘制度。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平壩

1382年,雲南尚未平定,但是軍隊的糧草供應卻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對此,朱元璋下令在貴州西部一帶的普定、普安、烏撒等地“戍兵屯田之入以給之”,開始了貴州的軍屯歷史。雲南平定後,雲貴地區還未完全安定下來,局部和零星的反叛、起義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種局面,朱元璋命令大軍繼續在貴州駐紮,並且實行了長期的屯田。軍屯和衛所的設置是緊密聯繫的,凡是有衛所之地,必有屯田。且耕且戰,兵農合一。按照規定,貴州的軍屯“三分守城,七分屯種”。軍官和士兵根據級別授予不同數量的土地,國家提供耕牛、種子、農具等。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本寨

貴州的軍屯數量十分可觀,經過60年的經營,到了宣德年間,貴州都司十八衛二所就擁有屯堡700多個,屯田面積達到了90多萬畝,“所收子粒足以軍實”。這些屯堡主要分佈在貴陽到安順、普安沿線,形成“諸衛錯佈於州縣,千屯遍列於原野”的佈局。這一帶地勢較為平坦,十分適合農業的發展,如今這一帶依然有大量的屯堡遺存,如天龍屯、雲山屯、本寨、鮑家屯等。數量龐大的屯堡,星羅棋佈,散佈各處,他們將中原的農業生產技術、先進的生產工具等帶到了原本落後的貴州山區,大大加速了貴州農業的開發。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本寨

除了軍屯之外,貴州還形成了民屯和商屯。明朝初期,實行了“移民就寬鄉,”的移民政策,也就是將人口密集的江西等地的人口遷徙到地廣人稀的地方就行了屯田。另外,政府也推行“以罪徙實之”的政策,將犯罪的人流放到邊緣地區,加入了民屯行列。通過這些政策,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調北填南”移民活動。根據《中國移民史》記載,在洪武年間,向西南地區共移民了220萬人口,其中移民貴州的佔據42萬,位居西南第一。進入貴州的移民,政府提供土地、耕牛、農具、種子等,並提供優待,三年後才繳納賦稅。根據《貴州通志》的統計,嘉靖年間,貴州的民屯規模已經達到了47萬畝,到了萬曆年間,這個數據增加到了134萬畝。由於民屯的不斷增加,明朝政府不斷在貴州設置新的郡邑,形成了“衛所治軍,郡邑治民”的局面。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天龍屯堡沈萬三故居

和民屯一起興起的還有商屯。商屯是明朝為了解決屯田地區糧食和食鹽缺乏而設置的,《明史・食貨志》載:“明初,募鹽商於各邊開中,謂之商屯。”商屯的興起和明初的“開中”有密切的聯繫。商屯與“開中”關係密切。由於當時貴州缺糧缺鹽,於是政府招募商人來貴州納米獲得經營食鹽的資格,這就是“開中”。在“開中”政策的支持下,許多商人進入了貴州,他們“招民墾種,築臺堡自相保聚”,形成了商屯。商屯是依附於軍屯和民屯而存在的,他們的出現不僅為貴州屯田事業提供了保障,還加速了貴州商業的進步。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農田的開發,人口的流入在使得貴州經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貴州的高原山地地區都已經被開發出了梯田,耕地面積得到了擴大,糧食產量也增加了。農業的開發與發展也促進了商業的興起。由於大量的移民形成了聚居區,推動了貴州城市的興起,如思南府“商賈輻輳”“人鹹聚居貿易”,銅仁府“舟楫往來,商賈互集”,黎平府位於清水江下游,航運發達,成為明朝重要的木材開採基地;普定衛號稱“衝要劇地……四方輻輳,為邊一都會”。其中,貴陽由於地處貴州省的地理中心,川黔、滇黔、黔桂、湘黔等驛道在此交匯,為貴陽成為西南交通樞紐奠定了基礎。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三,移民和貴州文化的發展

明代以前,貴州的居民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文化和周邊的差距很大,史稱“昔在荒服之外,民皆夷獠”,“夷習部”,“茹毛飲血”。漢文化僅僅在播州、水東、思州有限地傳播。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十分提倡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教化,他將“廣教化,變土俗,使之同於中國”定為“安邊”的基本國策之一,在推動儒學傳播的同時,朱元璋還推動佛、道等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在貴州四大土司臣服之後,朱元璋就下令四大土司要建立宣慰司學,官方教育體系開始在西南建設起來。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屯堡人

而大規模的移民進入貴州,必然會改變貴州的民族結構,推動漢文化的傳播。明朝時期,衛所自成區域,統管所屬軍戶是一個軍政合一的單位。這些軍戶大多數來自於來自中原、江南、川、陝等文化較發達的地區,進入貴州之後,他們就要求興辦儒學,因此衛學得以普遍建立起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普定衛儒學建立,為全省樹立榜樣,隨後衛學如雨後春筍一樣在貴州各地出現。除了衛學之外,各個屯堡也興建了學堂、書院,為貴州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萬曆二十五(1597年)年,貴州全省舉薦貢生2331名,各衛所就佔943名,可見衛學的教育的重要。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天龍學堂

明朝一代,貴州教育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明代以前,貴州並未開科。隨著貴州教育和文化的發展,貴州開始被納入國家科舉考試的體系。洪熙元年(1425年),明朝詔令“貴州所屬,有願試者,湖廣就試。”宣德四年(1429年)起,改為雲南、貴州合試。景泰七年(1456年),定雲貴鄉試額為30名,貴州佔10名,此後貴州的名額不斷增加,到了1510年有了26名。1535年,為了激勵貴州士人參與科舉考試,於是准許雲南、貴州各自設科。自貴州開科以來,在整個明朝貴州共中進士109人,雖然總體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地區,但是縱向比較依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安順文廟

文教的興盛逐漸改編了貴州的文化風氣,使得原本的蠻荒之地逐漸和中原接軌,加速了貴州的文化融合。如思南府“蠻獠雜居,漸被華風”,石阡府“悉被華風”,黎平府“衣冠習尚一同華風”,普定衛“附郭夷民五種,習尚不同。自立軍衛以控制,衛之薰陶,漸染中原衣冠之俗”。在貴州安順一帶,至今依然有上百個的屯堡遺存,幾十萬的屯堡後代,他們的老一輩都身穿明朝時期的服裝,說者一口濃濃的江南吳話,保留著古老的地戲,這些就是明朝移民文化的活化石。

明朝“調北征南”:加速了貴州的改土歸流和經濟開發、文教發展

地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