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文 | 程毅博士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最近參加一次孩子學校的活動,在操場上碰到一位白人媽媽和一位黑人媽媽。我兒子和她們的孩子在同一個年級,幾個孩子在班上玩的很要好,所以我們很自然打開了話匣子。


雖然這倆位家長明顯是膚色不同的母親,但是孩子都選擇在本地的私立學校,所以兩家都屬於中產階級或以上的階層。關於孩子未來上大學,說出來的話竟然如出一轍。


但是經過我仔細觀察,明顯能感覺到其實她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還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孩子的言行舉止和表現就不同。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這位白人的母親好似更傾向於孩子能活得健康和快樂,有能力追逐自己的夢想;而黑人的母親則更希望孩子將來能成才,在成才的基礎上收穫人生。


所以這倆孩子的感覺就不同,白人媽媽的孩子就比較開心,甚至是有些放肆,被放養的那種,沒有很多的條條框框,所以我兒子比較喜歡這個孩子一些,因為他們可以一起瘋玩、惡作劇、搞怪,儘量發揮天性。


而黑人媽媽的孩子就屬於那種雖然玩的時候儘量玩,但是平時則很認真的那種。他很清楚自己父母給自己設定的角色和目標,也對自己的人生有清楚地認知和規劃。


我突然感覺到我的孩子和我卡在了十字路口的中央,走哪個方向都可以,但是不知道往哪裡走,才是最好的。父母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是應該讓孩子自然選擇守護天性,還是父母要親力親為,確保孩子走上正確的軌道?


直到我最近在CNN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兩個美國男孩子分別在不同家庭裡、採用不同教養方式竟然殊途同歸的同時被8所藤校錄取,以及他們背後的故事,我才開始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一些頭緒。



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
衍生不同的育兒教養方式


被8所藤校同時錄取的馬丁·阿爾滕堡(Martin Altenburg)和誇西·恩寧(Kwasi Enin)就讓我不自覺地聯想到我在學校操場上碰到的白人媽媽和黑人媽媽。被藤校錄取的學生雖然備受矚目,但是更多人好奇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成為藤校青睞的天之驕子的?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CNN專門採訪了馬丁和誇西的家人,試圖從他們家庭培養和育兒方式中,總結出他們可以同時獲得8所藤校錄取通知的相同之處。而令人意外的是,馬丁和誇西分別在美國兩個不同的州、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育兒方式下長大。


住在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 法戈(Fargo)的馬丁來自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中產家庭,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快樂,從不給孩子施加壓力。按照馬丁的話來說,他的父母對他可以說是“放任自流”。他說:“他們讓我成為自由的人。”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而來自紐約州(New York) 雪莉(Shirley)的誇西屬於非裔移民第二代,父母從小就對他高壓管教,誓要培養他成才。誇西這樣描述他成長的童年:“我爸媽就是非裔版的虎爸虎媽。”


馬丁:佛系散養的放養式快樂教育


來自北達科他州的馬丁說:“我的父母的育兒方式,是讓我被這些藤校錄取的真正原因,但他們的教育方式並不能被很多人接受。”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馬丁說,他的父母很少檢查他的成績。他說:“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在學術上推動過我。他們只是讓我做我想做的事。他們讓我秉承自由的意志,而恰恰是他們的自由寬鬆的教養模式,讓我能夠激勵自己去追求我想要的專業和科目。”


“這對讀大學來說很重要,因為在大學環境中,沒有父母告訴你該怎麼做。” 馬丁這樣評價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


馬丁的母親克里斯·阿爾滕堡(Kris Altenburg)說,馬丁酷愛科學和拉小提琴,而由於馬丁在所有他感興趣的活動上都卓有成就時,她和她的丈夫肯特(Kent Altenburg)給了馬丁很多獨立自主的權力。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我只是簡單的想,如果孩子們想做積極的事情,那就讓孩子們做他們需要做的事情!” 擁有護士執業執照的媽媽克里斯說,“他真的很喜歡學習,他爸爸和我從不推他。“


事實上,在高中期間,媽媽克里斯還告訴馬丁,希望他放慢腳步,減少給自己的計劃的任務和事情。因為作為護士的媽媽覺得,高中時期的高壓力環境,以及缺乏充足的睡眠,可能會對正在成長的青少年的健康不利。


“我只希望孩子幸福。”克里斯補充道,在撫養馬丁的兩個分別為11歲和13歲的妹妹時,她和她的丈夫採用了類似的原則。


誇西:非洲虎爸嚴苛的推娃高壓教育


誇西的父母埃比尼澤·埃寧(Ebenezer Enin)和多琳·埃寧(Doreen Enin),在他們20多歲時從非洲的加納(Ghana)移民到美國。他說,他們從小教導誇西和他的妹妹阿德沃阿(Adwoa)要把教育擺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 誇西的妹妹Adwoa現在19歲,按照Linkedin上的信息,她已經被紐約大學石溪分校錄取。


從誇西父母的角度來看,在加納,上大學是一個平常家庭難以企及的特權。雖然如果有條件的話,每個人都希望去上大學。但事實是,通常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上大學,因為他們是唯一可以支付得起學費的人。而在加納,針對大學學費的學生貸款是不存在的。在美國則不同,只要家庭有一定的財政支持和穩定收入,總有辦法實現上大學這一目標。


誇西說:“我的父母最討厭看到那些身體健全、頭腦聰明,但卻沒有盡其所能的人。”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誇西把他的成功歸結於父母傳遞的這種“努力比天賦更重要”的價值觀和理念,“我認為這是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對於我的總體要求。事實上,這就是我的人生座右銘。”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誇西的父親埃比尼澤說,他不會容忍誇西成績單上低於95,因為他清楚知道,即使低於95分的成績也不算差,但是這絕不是自己兒子能達到的最好的成績。


“我對孩子說,從95分到100分,這才是你該有的目標,這應該是你修的所有課程的分數區間。只要你保持專注,你一定可以做到。” 身為護士的爸爸埃比內澤說。他的妻子多琳是一名護士助理。


埃比內澤說:“人們認為我的觀點很瘋狂,但是,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他補充說:“在美國,教育資源這麼豐富,孩子理所應當要做到最好!”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埃比內澤對誇西說: “在美國有這麼多的圖書館、計算機、學校裡有著知識淵博的老師,更不要提那些源源不斷的在線教育資源。擁有這麼好的條件,沒有理由不成功。只要保持認真的態度和努力的程度,你就可以做到,這個與你的背景無關。”


不同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感

美國的常春藤名校一直以來期望招收的就是有使命感的能成為未來領袖的孩子。但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名校學生出現的極端利己主義,和缺乏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和幫助。


這種"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現狀引起的藤校招生出現了潮流逆轉,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一個國家的名校,培養的應該是源於社會,服務社會的各個領域的領袖和領軍人物,他們應該是具有使命感,能夠洞悉問題解決問題為社會造福的人。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馬丁和誇西雖然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但是都在高中就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的把自己的興趣點和具體的學科相結合,轉變成使命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堅持社會實踐,在小小年紀作出了改變世界的嘗試和舉動。而這種品質和價值觀,正是藤校看中的。


馬丁:在石油小鎮上致力於氣象學和環境科學


馬丁的父母回憶說,平時除了學習之外,馬丁還對跑步、游泳和環境科學感興趣。小時候,馬丁會獨自一人坐在家裡的地下室,讀舊的數學書和科學書。“他睜著大大的眼睛,仔細地讀著,夢想著用數學方程式來理解龍捲風和其他極端氣候。”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在那個年齡,如果你問馬丁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氣象學家。


馬丁說:小的時候,我就能一下子記住7天的天氣預報。”他童年追趕風暴的願望並沒有消退。他說他仍然對氣象科學感興趣。


他說:“如果我能夠獲得物理或氣象科學的學位,那麼我畢業後就能走上這一職業道路。”他選擇了去斯坦福大學追逐這個夢想。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至於為什麼會對氣象和環境感興趣,馬丁說,他成長於美國的北達科他州,那裡的石油業實力雄厚,石油生產也確實幫助推動了本地的經濟發展。“但是,大家對環境的關注度很低,我想致力於改變這一點。”


馬丁說:“於是在高中的時候,我作為學校環境俱樂部的主席,開展的許多項目都著眼於轉變普通大眾對於環境問題的看法,提高溝通、傳播、交流的方式和途徑,提高人們對這個議題的認知。”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 Martin Altenburg的Linkedin賬戶上顯示他在斯坦福電子工程專業)


誇西:醫療中心的志願者和“治癒系”的音樂家


遠在1,500英里外的紐約州的誇西,在高中時期,也渴望可以改變他的社區。不同的是,他所專注的領域在醫療方面,而他這個志願的養成,也深受家庭的影響和薰陶。


誇西回憶道:“在幼兒園和二年級之間,每當有人問我‘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時,我的回答總是:醫生!”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這是從一個小夢想開始的。” 他說,“現在,我正一步步、一天天完成通往醫學院的人生道路。”


小時候,誇西笑容燦爛,對需要幫助的人懷著一顆寬容的心,並且對音樂產生了熱愛。他說,明年,他將參加耶魯大學的Whiffenpoofs合唱團,在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無伴奏合唱團獻唱。


高中時,誇西在教堂的合唱團唱歌,並彈奏中提琴。他在家鄉,離紐約市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一家地方醫院當志願者。而現在,他繼續在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 紐黑文(New Heaven)的醫療中心擔任志願者,並進行獨立的生物學研究。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去年夏天,誇西研究了扁平蟲(一種扁平的蠕蟲)中的幹細胞是如何工作的。如果將扁平蟲切成其大小的三分之一,這些扁平蟲便可以完全再生。誇西解釋道: “我們想看看什麼關鍵的生物標誌物,也就是說這些幹細胞中的哪些關鍵蛋白質,使它們如此活躍。”


他說,高中時,學生不僅應該指出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領域,而且還要在這些領域從事相對應的課外活動。


誇西建議說:“嘗試接觸不同的職業道路,因為通常,做事的最佳機會開始於大學之前。”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他舉例說:“你可以在讀高中的一個夏天,到醫院裡跟隨一名醫生,觀察和了解他的日常工作;或者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積累經驗;甚至在該地區找到音樂製作人,如果他感興趣的話,看看是否有可能與他們合作製造音樂。”


兩個孩子一致認為:擁有全A的成績單和幾乎滿分的標準考試分數,並不是他們被八所藤校錄取的唯一原因。他們認為,最重要原因是,他們自願參加了相應的課餘活動,並擔任領導職務,展現了過人的能力。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 Kwasi Enin在他的Linkedin賬戶上顯示的狀態和信息)


誇西補充說:“藤校對幫助社區的學生很感興趣。我認為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符合各個學校希望錄取的優秀學生的標準。”


順勢而為,根據孩子特質,選擇適合他/她的教養方式

我個人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專屬的教育模式,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特性和品質順勢而為,選擇個性化、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而不是對所有的孩子套用千遍一律的教養方式,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獨特的個體。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我的父親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把鎖,需要找到適合他/她的鑰匙才能讓他/她開竅。而這裡的開竅,我想他的意思就是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能動性,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從外界的父母的驅動變成孩子自身的內驅力,從而解鎖自己的潛力和能力。每個人的人生節奏都不同,每個人發現自我的時間點也不同,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這把鑰匙。


舉個我個人家庭成長的例子:我和我的哥哥從小都是在知識分子家庭長大,我的父母都是國內著名高校的教授,對於我們兄弟倆有很高的教育期望值。但是我們兩兄弟,一個活潑好動,一個文靜內斂,我父母智慧地引導和培養我們。


就我個人來說,我需要父母的關注並不多,屬於比較“省心”的孩子。我所在的中學是高校的附屬中學,因為我比較“聽話”,學習能力強,並且在學習上能夠按部就班自覺性高,加上我內斂的學霸個性,深得各科任課老師的喜歡,總是能在學校得到老師充分的關注。因此父母給我很多的自由,放手讓我選擇和決定自己喜歡做的學習以外的事情。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而我哥喜歡嘗試和冒險,外向而不拘一格。在我父母80年代初來美國做訪問學者的幾年期間內,他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班級排名倒數第4名。我爸媽回國以後,從哥哥最弱的英語科目抓起,花了很多時間親力親為地幫助和引導我哥。


經過我父母的努力,特別是我的父親的陪伴、監督、和幫助,我哥的成績一日千里,從班級倒數第4名到班級24名,14名,再到前4名,後來考上本地最好的重點高中。


按照我父親的話說,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幫助我哥找到適合他的”鑰匙“,從而解鎖他的內驅力。今天,我和我哥殊途同歸,都是留美的高學位人才,配偶都是美國博士,有著自己的一份成功的事業和美滿的家庭。


我的父母在談到我們的童年時總是津津樂道、樂此不疲的談論他們當時的英明決策。所以,根據孩子特點和性格,選擇合適的教養方式,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才是為人父母的大智慧。


撇開經濟基礎和教育回報率,適合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童年寬鬆的父母,為什麼紛紛開始“推娃”?是愛,是對未來的恐懼,還是不甘落後之心?


關於家長的育兒方式,前不久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和馬蒂亞斯·多普克(Matthias Doepke)的名為《愛、金錢和孩子:全球養娃經濟學》(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這本書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了父母的教育方式。


齊利博蒂教授通過研究全球各國在歷史不同階段的育兒模式演變,發現如今的育兒方式越來越趨於密集,育兒差距也越來越大。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Fabrizio Zilibotti和Matthias Doepke和他們的新書《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在齊利博蒂教授看來,影響父母育兒行為的關鍵因素包括:其一,孩子未來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的成功;其二,教育機會不平等的程度。


在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率比較低的國家,父母往往更寬容,而在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率比較高的國家,父母可能會更熱衷於“推娃”,並更傾向於向孩子灌輸出人頭地的理念。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他舉例說:日本家庭大多是放任型的父母,他們更看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獨立性。日本和中國的一大不同在於社會財富的分配。和中國相比,日本收入差距不是那麼大。


而在階層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即便是對於那些準備佛系育兒的父母們,在如火如荼的推娃雞娃的潮流和形式下,也難免難於保持談定,轉而產生許多的困惑和糾結。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是中國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兼教授南希·希爾(Nancy Hill)說,事實證明,父母及其養育子女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就。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 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南希·希爾(Nancy Hill)


孩子上學期間,過分苛刻的育兒可能會適得其反。當學生表現良好並且與學校的老師和其他成年人保持牢固的積極關係時,“放手”育兒,或者散養的教育模式是可行的,也可能是更加符合孩子天性的順勢而為。


而對於那些在學校中沒有得到成年人的良好關注和支持的學生,“放任不管”的養育方式,不僅不會幫助孩子,而且有可能會使青少年感到邊緣化甚至脫離學業。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評估計劃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就。該報告涉及對72個問題的約540,000名學生(約15歲)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回答 “父母花時間陪我”的學生比其他同齡人優秀三分之二。即使將社會經濟地位考慮在內,優勢仍然保持在三分之一。


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專屬的個性化教育模式。我個人認為,家長通常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應該根據孩子的天性和品性順勢而為,選擇適合孩子自身的教養方式。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個體和存在,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套用千遍一律的教養方式。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良好修為、耐心、不斷的學習和糾錯。


被八所藤校同時錄取,“羊娃”和“雞娃”為什麼能夠殊途同歸?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評論、轉發、收藏~

點擊標題下方“關注”即可瞭解更多國際教育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