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區出現了一大批“雞娃”,父母不停地讓他們去拼搏去努力

1

在北京、上海、深圳這樣國際化大都市裡,教育資源相對集中。

許多有孩子的父母們絞盡腦汁,為孩子們爭取高起跑線的位置,報興趣班,輔導家庭作業,安排親子活動,和孩子一起閱讀……孩子,變得越來越“昂貴”。而這些行為,我們管它叫做 “推娃”。

在最近,北京的一所學校的家長群裡,發了一張據稱在朋友圈流傳甚廣的圖。問:”4歲孩子英語單詞量1500個夠不夠?“答:“在美國肯定是夠了,在(北京)海淀肯定是不夠。”

北京海淀區出現了一大批“雞娃”,父母不停地讓他們去拼搏去努力

這一誇張現象,被網友稱為“推娃”的2.0升級版,戲稱為“雞娃”。

北京海淀區出現了一大批“雞娃”,父母不停地讓他們去拼搏去努力

雞娃,網絡名詞,說的是家長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2

有的中國父母會想,如果將孩子送到國外唸書,孩子的壓力會不會就小一些呢?回國後還有留洋經歷,這樣一舉兩得。

但事實並非如此。前段時間火遍全網的一篇《目睹了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後,我內心現在慌得一批》文章,殘酷地揭示了國外的“雞娃”行為並不亞於中國。

文章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1.學區房-好不容易到手的學區房,卻因競爭者加價5萬刀“涼涼”了。
2.數學-娃考了70%,跑贏了全美70%的學生,卻被老師“婉批”了。
3.天才班-所有的孩子都想擠進去,競爭激烈。
4.地牢-意識到形勢不妙,博士爸媽聯手推娃,輔導作業的地下室被娃稱為“地牢”。

5.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娃成績一飛沖天,不過從此也一絲不敢懈怠。

其實,國外的“雞娃”現象並不比國內好,在美國也要搶學區房。美國公立學校也是劃片分配的。

一個地址對應著一所可以就讀的小學、初中和高中。那麼,學區好的地方,房價高是很自然的事,而且當求大於供的時候要“搶”也不足為奇。

美國父母都想讓孩子進天才班,一旦考進去,孩子就可以一直頂著“天才”這個光環。天才班的選拔都不是按分數線來的。

考進天才班需要額外的預算花費,名額是固定有限的,所以孩子之間是“你上我下”的爭奪,不是要考得好,而是要考得比別人好,才有戲。在好學區裡,本來生源就好,水漲船高,自然難度也更大了。

此外,美國每學年的考試成績單都是全美/全州進行排名,但是由於近些年國外孩子的數學等理工科較弱,孩子的爸爸媽媽們也會給孩子報很多相應的補習班,因為他們的基礎計算能力實在是太差了。

不僅是學習上,美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的身體協調性、身體素質和體育精神非常重要,甚至比識字和會數數還要重要。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美國家長就會給孩子報很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例如足球、橄欖球等等。在美國4歲後的幼兒就會報游泳班,家長們都認為游泳是必備的求生技能,是一定要掌握的。

此外,音樂素養也不能落下。美國家庭基本上都會讓小孩學習鋼琴或者小提琴,等孩子大了,再去給他們報吉他和架子鼓等樂器,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法去組建樂隊等等。這些雖然倡導了自由、獨立、社交等能力,但無疑對小孩也不是省力的事情。

在東海岸新英格蘭地區和西海岸加州的孩子們,由於這個地方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父母也都是學霸,推娃的程度也相當嚴重。一般來說,在一個街道里,就有4個補習班。

北京海淀區出現了一大批“雞娃”,父母不停地讓他們去拼搏去努力

3

“雞娃”行為,其實大部分是來自於父母的焦慮和盲目跟隨。別人家的孩子3歲就會背古詩三字經了,我的小孩不會背怎麼辦?別人家的孩子上興趣班,特長班,我們家孩子啥特長也沒有怎麼辦?

當我們沒有孩子的時候,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那些課外班,我們咬牙切齒說,等我有了孩子,我絕不讓孩子走我們的老路;當我們做了父母的時候,我們關注了無數育兒專家和文章,讓我們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淡定?不存在的。

學區房、英語、奧數、網球、圍棋……這些才是硬道理!而這些都在往“雞娃”、“推娃”方向前進的家長來說,他們的內心都被同一種揮之不去的狀態佔據著:育兒焦慮。

焦慮,從心理學上講是:人在面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不確定性或威脅時,人們會產生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

過度的焦慮,其實就是無限放大潛在的可能威脅、不確定性和危險,並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一點點暫時性的小受損,就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後果想象,感到恐懼、不安,甚至絕望。育兒焦慮,就是一種發生在特定領域內的焦慮狀態。

比如,孩子回家說:“媽,我考了97分。母親第一時間腦子裡不是誇獎,而是在想那三分去哪兒了?怎麼比上次考得低了?成績下降了就考不上重點中學了……”

因為這一點點暫時性的小受損,自動了觸發了家長們心理上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這件事的起點只是,這一次考試,97分。

4

但是,家長們產生這些恐懼、不安和受損心理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1、因為攀比,所以焦慮

從嬰兒時期什麼時候開口說話會走路,到幼兒時的什麼時候能數到100,小學時期九九乘法表會背了嗎,孩子上的是公立、私立還是國際學校,再到假期報了幾個夏令營,幾個遊學……攀比,從孩子的出生就開始了。

家長們的口號是,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不能讓孩子在中途被落下!不是終點線的勝利不是最後的勝利!

多數家長尊崇“木板”原理進行教育,一發現小孩存在什麼短板,立馬將其補齊。做得不如別人好時,他們就會耳提面命地說:“你看那個誰誰誰,你再看看你……”

在家長眼裡,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哪一方面不如別人。於是,很多孩子的童年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很好,自己很糟糕的感覺,而這些孩子的父母也因為攀比陷入了深深的焦慮。

2、因為追求完美,所以焦慮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說,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

由於第一次做父母,於是產生了我一定要給孩子上最好條件的學校,我要給孩子上雙語學校,是外國人親授的那種,要給孩子上好的學區的好小學、好的中學才能上最好的大學。

這些產生的原因其實就是——補償心態。

我有一個朋友,因為外語一直不過關而錯過了很多升學和升職的機會,於是,他發下宏願:決不能讓孩子在同一個坑裡摔跟頭!

我還在北京臺看過這樣一期節目,媽媽一定要讓孩子學舞蹈,而且以後必須考北京舞蹈學院,理由是,媽媽自己太喜歡舞蹈了。

3、因為不瞭解,所以焦慮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哭的時候,很少去安撫,不是吼,就是打,尤其是對男孩子。問其為何這麼做的原因,他們會說,我要培養孩子堅毅的性格。

或者是小孩子喜歡多動,經常在課堂上不好好上課。家長們沒有經過專業醫療的診斷,可能就斷言他有多動症,害怕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孩子在一歲以內,哭就不抱,不哭才抱,會毀掉孩子的安全感。至於多動是因為兩歲孩子注意力集中平均時間大概7分鐘左右,期待孩子45分鐘正襟危坐,這可是讓人哭笑不得。

家長們想要消除對孩子的焦慮,必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和規律。很多家長自己給孩子“診斷”出的問題,在專業人員的眼裡並不是問題。

北京海淀區出現了一大批“雞娃”,父母不停地讓他們去拼搏去努力

5

在這裡,提供幾個對抗焦慮的小tips給各位家長

1、知識是對抗焦慮的力量

“恐懼,源於無知。”人們對於陌生、不確定的事物總是心懷恐懼,隨著恐懼而來還有焦慮。

很多家長第一次做父母沒有經驗,於是,家長們在撫養和教育上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步走錯,留下遺憾。

而對待這種問題最好的辦法:知識就是力量。

比如,孩子的分離焦慮、吃手、不願分享等,這些都是在特定的年齡段出現的心理或行為的特徵,很多時候,家長什麼都不用做,這些所謂的“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科學的育兒知識能夠能幫助我們提高辨別力,懂得取捨,知道哪些方法適合自家孩子,哪些理念不適合自家孩子。

2、把孩子當作“異己”

異己,就是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認可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自己的願望。承認他們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附屬品,也不是我們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允許他們走一些彎路,因為這是他們必經的成長路徑。

然而,每當說到這裡,一定會有家長當場反駁我,就是因為我們走過彎路,才更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熱衷於為孩子設計一條精美成長路線的家長,多數會失望。

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歡自己,這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正經事兒。希望大家都能享有這份淡定從容的力量,幫助我們在育兒的路上與焦慮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