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被贊國產電影翻拍典範

今年以來,有多部翻拍自國外電影的國產影片公映,其中包括改編自韓國電影《蒙太奇》的《你是兇手》,改編自韓國電影《偉大的願望》的《小小的願望》,但從口碑和票房來看,幾乎全部折戟。前日,翻拍自2015年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的國產影片《誤殺》全國公映,短短兩天時間,該片就收穫一片讚美。有觀眾認為,這部影片保留了原版電影的基本框架,又能在很多細節上創新,是一部很靠譜的翻拍電影,甚至有觀眾認為,該片可稱為是“翻拍國產電影的典範”。《誤殺》公映兩天,票房接近1.5億元,成為這周公映的新片中最搶眼的一部。

■ 翻拍版《誤殺》故事上有創新

最早版的《誤殺》是2013年由印度吉圖·喬瑟夫自編自導的,使用的是印度方言對白,雖然故事情節很出彩,但由於看過的人不多,所以影響力有限。2015年翻拍的《誤殺瞞天記》由於有阿賈耶·德烏乾和塔布等大明星的加入,影響力大增,影片公映後票房很好。國產翻拍版《誤殺》就是根據這個版本改編的。

《誤殺》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導演,肖央、譚卓、陳沖等主演,影片保留了《誤殺瞞天記》的故事基本框架,比如肖央飾演的李維傑一家四口的人物設定,陳沖飾演的女警察局長拉韞一家三口的人物設定。片中李維傑女兒不小心“誤殺”了拉韞兒子以及將之埋在家裡後院地下等重要情節點也保留了下來。尤其是影片中最精彩的李維傑採用“視覺障眼法”瞞天過海證明案發時一家人“不在場”的推理過程,都在國產片中一一呈現。可以說,影片將《誤殺瞞天記》精華都保留了下來。

但《誤殺》並沒有完全照抄照搬,而是在很多地方都加入了新的情節,以便能夠給觀眾新鮮的感覺。比如《誤殺瞞天記》故事是一個順時發生的故事,平鋪直敘,娓娓道來,影片前四十分鐘都在講述一家人的普通生活,有觀眾反映有點沉悶。相比之下,《誤殺》採用的是倒敘手法,影片的開頭,是已經被關進監獄的李維傑的回憶鏡頭,其中包括拉韞的兒子素察被埋在祖墳下時並沒有死的暗示,這跟《誤殺瞞天記》就完全不同。

《誤殺瞞天記》的故事發生在印度,而《誤殺》故事被搬到了泰國。但片中人物基本上都說普通話,這樣也不影響觀眾的理解。

影片在很多細節上都跟《誤殺瞞天記》不同,《誤殺瞞天記》中李維傑一家去外地“聽大師講經”的情節被“看泰拳比賽”所取代。這個情節上的改動,讓故事充滿了動作性和情感張力,也導致影片在立意和主題上也跟《誤殺瞞天記》有所不同。

■ 針對中國觀眾進行本土化改編

“如果你看過一千部電影,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壓根就沒有離奇的事情。”在《誤殺》中,李維傑這樣說道。而他的對手女警察局長拉韞回應,“如果你研究過一千個以上案件,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壓根沒有破不了的案。”在《誤殺瞞天記》中,雖然李維傑喜歡看電影的這個習慣也是破案的重要線索,但《誤殺》顯然更進一步,把這個細節放大數倍,成為本片讓觀眾懷舊和開心的重要情節點。

從影片開頭的《肖申克的救贖》,到後面的韓國電影《蒙太奇》、1957年的經典影片《控方證人》、美國電影《七宗罪》、丹麥電影《狩獵》、美國影片《活埋》、東野奎吾的《白夜行》、泰國電影《天才槍手》……這些影片跟《誤殺瞞天記》中出現的電影片段有很大不同,幾乎都是中國影迷們耳熟能詳的電影,這是針對中國觀眾的本土化改編,顯示了創作者的良苦用心。有觀眾甚至調侃,看了國產版《誤殺》,終於知道了一件事,就是“不能得罪看過上千部電影的人”。

■ 陳沖的表演充滿顛覆性

影片主演肖央、譚卓和陳沖都奉獻了精彩的演出。

肖央在首映式上說,自己現實生活中還沒有當上父親,但通過拍攝這部影片,讓他感受到了一個父親的責任感,“要自己更好地成長,才能更好地保護家人。”肖央在本片中的表現鬆弛而精準,臉上帶有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很符合片中李維傑心思縝密的性格設定。

陳沖扮演的女警察局長拉韞是本片最搶眼的角色,導演柯汶利說,之前陳沖給人的印象都是美麗性感的,後來他跟監製陳思誠商量,覺得可以讓陳沖來一次反串扮演,“這樣會有新鮮感”。片中,陳沖穿上警服,戴上墨鏡,頓時有了強大氣場。拉韞既有為了破案不擇手段的強勢,也有為了找到兒子對李維傑一家嚴刑拷打喪失底線的殘忍;但同時,這個女人心中也有作為母親在失去兒子後惶恐無助的一面。陳沖的表演細膩入微又充滿顛覆性。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認為,陳沖這個老戲骨飾演的警察局長極具爆發力,比原版中的角色更為精彩。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電影理論研究部主任王純認為,影片抓住了中國電影觀眾能接受的最核心的點——情感,影片不追求、不強化高智商犯罪和邏輯推理的細節,完全靠人的情感推動,這在中國很容易被觀眾接受;同時導演還把人物的情感關係嫁接到兩個階層的矛盾和對立上,從一個小的點出發,揭開世界的真相,格局非常大,“對一個青年導演來說這非常難得。”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則認為,影片的思辨性和人文性都很出色,在提出“罪與罰”哲學命題探討的同時,並沒有按照觀眾的樸素價值觀走,而是進行了思辨性的探討和提升,通過對人性、親情、責任的展示,突顯家庭親情的可貴性和責任感。

(記者 王金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