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多地方降雨沒有以前多,哪位能從科學角度簡要分析一下?

敏兒聽見


今年我國降水分佈呈現出時間和空間上極不均衡。

首先從空間上分佈來看:南方降水較往年偏少,北方(除東北外)也是如此;東北雨水偏多,青藏高原外緣雨水不少。

其次從時間上來說:以利奇馬臺風為轉折標誌,開啟了南方轉向乾旱,青藏高原外緣轉向多雨的新進程,北方依然濤聲依舊,乾旱還在繼續;東北全年雨水不減,西北局部降水偏多。

先從南方說起:今年南方降水時間上極端不平衡,梅雨前期,華南廣州(2~8月)降水高達2310mm,其中2~4月較常年雨水多一倍以上。(如上表:數據來源於香港天文臺),長江梅雨期間湘江達到警戒水位,長江1號洪峰出現,總的來看,前半程南方降水成績可圈可點,比較優秀。

但從8月初利奇馬臺風登陸浙江後,南方上空風雲突變,降水急轉直下,開啟了長達近50多天、個別地方60多天的沒有有效性降水記錄,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長江下游徑流萎縮,武漢水位降低,很多地方露出少見的河漫灘,鄱陽湖湖面縮小,淮河流域降水更少,不僅出現空梅,而且受到了長江中下游乾旱的累及。

北方降水與往年相比變化不是很大,石家莊至9月份降水424mm,華北平原乾旱已經很持久,人們習慣這裡的乾旱少雨,突然雨水增多,或是出現的暴雨卻感到驚奇。

東北、西北地區今年降水上交了一份靚麗的答卷,東北主要有兩種類型的降水:冷渦和颱風雨,雨多至患;青藏高原外緣貴州、四川、陝南、甘肅、青海降水普遍增多。很多荒山長出了綠草,300年不見的哈拉湖重見生機。

▲華南前汛期多雨示意圖

為什麼今年我國呈現這樣的降水特徵呢?

今年大氣環流總體上要厄爾尼諾影響,畢竟東太平洋水溫偏高一直持續到7月份才結束,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突然升高,與之耦合的大氣圈也會發生變化,一定會傳導到太平洋西岸,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夏季降水深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引起副熱帶高壓位置異常。副熱帶高壓肥大,懶惰,位於副高西側邊緣的華南地區,雨量大,降水穩定持續,廣州2、3、4月降水較往年翻了一番。而且比往年早來了一個多月。

長江中下游梅雨較往年不同,呈現”暴力梅“特徵,以暴雨形式展開,降水分佈不均勻,淮河流域出現了空梅,這些都是與副熱帶高壓不穩定、異常有關。

8月初利奇馬臺風過後,南方象受驚嚇一般,夏季風很難登陸,具體表現在副熱帶高東西搖擺,颱風來了,它就退縮在海面上,讓開一條大路,讓颱風北上,颱風過後它就西移,籠罩在我國南方的上空,而且停留時間還長,給我國南方帶來連日不開,降水極少的天氣,出現嚴重的旱情。所以說颱風登陸少,副高控制時間長是南方乾旱的主要原因,並且出現”半年窮、半年富“降水特徵。

▲8月份以後生成的颱風。

華北平原位於中緯度地區,今年中緯度西風帶波動加大,帶來一波波陣雨,降水量不是很大,但也能解燃眉之急,筆者所在的北緯40°線,主汛期降水量少,當地河流沒有出現洪水,汛期無汛, 呈現現厄爾尼諾特徵,這主要是副熱帶高壓不穩定,邊緣一直沒有形成穩定持續的降水的原因,主雨帶,主雨期不那麼明顯,乾旱也在情理之中。

東北地區今年被冷渦砸暈了,雨季裡冷渦不斷,一直伴隨。冷渦相當於陸地上的“颱風”,能把周邊海域的水吸起來,從陸地上空拋下來,造成局部大暴雨,長春東北師大最大累積降雨量達125.0mm,每小時降水量達68mm。(下圖),今年東北地區颱風還多,很多臺風的尾端湮滅在東北的上空,帶來大量降水(見上圖)

▲東北的冷渦

青藏高原邊緣降水多,這些地方恰好處於副熱帶高壓的邊緣,它的西側、西北側都是主雨帶,形成了穩定的降水條件。我們以9月份我國降水量分佈圖更能說明,長江中下游乾旱,西部多雨的天氣特徵。下圖一,圖二

▲9月份降水量分佈圖,長江中下游地區偏少,正是副高控制區域。

▲青藏高原外緣多雨成因示意圖,副高應位置應偏北一些。


地理縱橫


今年感覺雨水比較少,冬天天氣也不冷,為什麼呢?

這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老調重彈的問題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許多地方雨水偏少,而且現在雖然已經過了二十四節氣之大雪節氣,但大部分地區卻還是一片豔陽天,感覺不到冬天應有的嚴寒和本該有的大雪紛飛,概括起來是與全球氣候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等有關。

本題中題主在問題描述中提到的河南今年的雨水特別少,歸根結底同樣是受大氣候的影響所致,並且河南剛好處在我國華中地區的北部,處在秦嶺淮河一線這條我國地理分界線的以北區域,是地理意義上的北方地區的一部分,屬於半溼潤地區,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內,相對於江南、華南等地明顯要少很多。

上文中提到了全球氣候變暖和厄爾尼諾這兩種現象,它們都是導致今年我國河南等地降雨普遍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氣候變暖不用多說,它是由於溫室效應的不斷積累,打破了地氣系統吸收和反射的能量平衡,導致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中積累,從而使得溫度上升,其危害主要有內陸地區大面積乾旱(氣溫升高加速了地表水分蒸發)、糧食減產以及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並加速全球變暖等等。

而關於厄爾尼諾現象,很多人可能只知其名不知其意,實際上它是一種異常的氣候現象,今年就是厄爾尼諾年,對此就在一個月以前中央氣象局針對今年冬季是暖冬還是冷冬作業一個預判,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葉殿秀就表示今年冷冬的概率為零,言外之意就是暖冬的概率會很大。

為什麼說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我國各地冬季大概率會是暖冬呢?實際上根據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條件以及相關影響就能分析而出。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是太平洋中東部赤道附近海域表層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而這樣一種表層海水溫度高、底層海水溫度相對較低的水體溫度結構不利於上下海水之間的熱量交換,既不利於底層海水上泛,影響了正常的赤道暖流活動,同時也導致局部甚至全球大氣環流發生異常。

對我國而言,很多省區都受到了厄爾尼諾的影響,比如今年夏秋之交本該如期而至的一些颱風接二連三的“爽約”、處在我國大西北的祁連山等區域降雨較常年異常偏多而江淮地區的江蘇、安徽等地出現了重度氣象乾旱、華南地區的廣東等地立秋之後幾乎沒有有效降雨空氣中浮沉增多等等。

對於河南來說,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大氣環流異常,使得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和冬季風都有所偏弱。我國原本應該非常顯著的季風氣候,由於海陸熱力差異相對減小,這一顯著的季風氣候被打了折扣,因此夏季降雨少,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相對減弱氣溫較往年偏暖。

其二是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較穩定不易形成降雨。我們都知道,降雨是一種很平常的自然現象,但之所以能降雨實際上是水汽、空氣不同高度的溫度變化以及凝結核等各種條件的有機統一,使得高空中的水汽遇冷凝結成水滴最終掉落到地面。而從河南近期的天氣現象來看,由於冬季風減弱寒潮活動不太頻繁或者來得快去得也快,減少了冷暖氣團的相遇機會,降雨自然就比較少,另外河南主體部分以平原為主並且處在太行山南端以及伏牛山以西的冬季風的背風坡,同樣不利於降水的形成。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呆念想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南方是亞熱帶季風,北方是溫帶季風氣候,季風氣候的降水具有不穩定性,其降水原因主要是海陸位置,靠海的位置降水多,還有很多特殊因素如地形地勢等。降水的形成是海洋水汽登陸遇冷氣流,前者上升遇冷而後降雨,所以要降水首先還要有水汽上升的動力。一般我國境內水汽來自東南沿海即太平洋,西南受大西洋影響較多,西北受到大西洋,北冰洋影響。溫暖的空氣北上,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兩者相遇就會形成雨帶。各地的降水不同,主要是看兩股空氣的強弱有關!



無限異想


近些年,我國雨水主要是分佈不均,黑龍江,華南及沿海地區,雨水比較集中,造成一定的洪澇災害,而新疆地區雨水在逐年增多,雨雪減少地區主要分佈在華東華北。這種旱澇不均現象是乾旱造成的,近些年我國乾旱範圍由內蒙古向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江西等地縱向發展,已經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乾旱地區不停的產生高溫熱浪衝擊大氣,阻止著周圍水汽過度到乾旱地區,造成雨雪減少,同時也造成氣候混亂,氣溫異常。本次我國大範圍的降雨雪,是廣州及沿海地區氣溫升高,導致太平洋、印度洋水汽遠征北上所致。高溫熱浪衝擊大氣,是造成氣候混亂,氣溫異常,旱澇不均的直接原因,也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春季以後,隨北方氣溫升高,乾旱地區熱氣團繼續增加,乾旱少雨的華北華東地區,還會轉入乾旱狀態,這已經成為常態。改變以前不合理的治水方式,科學合理治水,恢復雨水正常循環體系,是解決我國旱澇不均的唯一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