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大家都說《誤殺》裡邊的肖央突破自我,演技發揮得特別好?

真的嗎?我不信。

直到上週我去電影院親自看了這個電影,

真香。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誤殺》是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執導的一部犯罪嫌疑電影。

導演柯汶利的名字聽起來比較陌生,他出生於馬來西亞。首部短片《自由人》持續在國際間受到多次提名,除了金馬獎的短片提名,還曾榮獲奧斯卡實景短片提名。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誤殺》這部電影不僅帶有懸疑色彩,而且在故事進行中加入了多次反轉,非常精彩。

緊湊的劇情設置

片中的李維傑是一個底層的平凡人物,雖然賺錢不多,社會地位也比較低,但又有點愛面子。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李維傑有個與其他普通人不同的愛好,就是他是個深度影迷,十分熱愛電影。這也許是電影可以當作逃避現實的途徑,在電影虛構的世界裡,他能成為夢想中的英雄。

李維傑與妻子阿玉在泰國打拼十七年,膝下育有兩個女兒,年屆四十的他靠開設網絡公司為生,為人也頗得小鎮居民的好感,而這一切美好卻被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打破。

這個充斥走私,販毒活動的邊陲小鎮,各種權力交織碾壓公平正義。他的大女兒被督察長的兒子強暴,因反抗誤殺對方。他曾親眼目睹督察長濫用私刑,深知法律在此地無用。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因此,為了捍衛家人,他埋屍掩蓋一切證據,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縫隙中,與警方在心理層面展開較量。

故事發生地設定在東南亞的“移民環境”中,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為了通過審查而進行的設計。

並且如今的國產影視作品中,故事發生的地域環境的架空已經成為國產片,特別是翻拍電影的“傳統”。因此,很多人覺得即便故事的多數劇情復刻,也因地域的架空導致電影不及原片精彩。

即使這樣,這部影片的質量還是值得稱讚的,包括故事的情節設計等等都十分巧妙。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片中採用很多平行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在影片的開頭,阿玉與平平在與素察進行搏鬥的同時,李維傑在看的泰拳選手也正在搏鬥。

通過不同空間中,發生的緊張動作的切換,也讓觀眾跟著情緒緊張起來。隨著電視裡的泰拳選手把一方打倒後,這邊的素察也倒地不起了。

通過平行蒙太奇,讓處在不同空間的一家人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互相呼應,促進意外事件的發生,使劇情發展到一個小高潮。另外,影片也致敬韓國電影《蒙太奇》,男主採取蒙太奇的手法來製造完美的犯罪。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除此之外,電影還通過交叉剪輯的手法,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站在更加全知的視角瞭解故事的前情或者被隱瞞的事情,以此來促進主線故事的發展。

在主人公洗脫殺人嫌疑時,警察在審問男主一家時,所提出的問題,在此之前都是主人公提前跟家人都串通好的回答,因此,插入的這些小的情節都是為了更好地推進主線。

另外,本片的英文版片名也另有深意,“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譯過來就是“沒有牧羊人的羊”,意為“烏合之眾”。在片中指的是當地民眾與警察的關係。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牧羊人作為當權者,本應該是保護羊群的存在,“羊只要能好好的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褥他們身上的毛呢?”羔羊們想要的僅僅是能過安全的活著,當牧羊人變成屠夫,便是羔羊奮起反抗的時候。

全員“演技在線”

本片的幾位主演肖央、譚卓、陳沖都是值得稱讚的,他們的演技讓人物更加立體,故事更有信服力。

李維傑的飾演者肖央近些年改變自己的喜劇人形象,塑造了很多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形象。在這部電影中,肖央將李維傑的懦弱,低姿態,必要時的沉著冷靜都表現的恰到好處。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在家庭遇到危機時,他扛了下來並展現出意料之外的理智與冷靜,他把拉韞夫婦逼到走投無路,最終導致自己丟掉工作。

阿玉的飾演者譚卓從《春風沉醉的夜晚》女主角而出道,並憑藉該片入圍第6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到後來的《爆裂無聲》、《我不是藥神》,她一直以來都是“演技在線”的實力派女演員。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片中,影后級別的兩位演員陳沖與譚卓瘋狂飆戲。在陳沖飾演的警察在對峙時,她眼含熱淚、憤怒而又隱忍地說出“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個禽獸!”,實在令人動容。

陳沖將女警察拉韞的雷厲風行、暴躁,思維敏捷而又有豐富的偵察經驗的形象刻畫地十分真實。這些從她破獲棘手案件時,採用了假證據來威脅犯人認罪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拉韞這個形象像一團迷霧,讓人猜不透她內心的真相。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但除此之外,她也只是個平凡的母親,她無條件地溺愛自己的孩子,又為了老公的政治前途隱忍在自己的崗位做好本分。

拉韞開始只憑直覺推測肖央是罪犯,直到他們在餐館碰到李維傑。李維傑聽到警察討論案情,心虛地停頓了動作。

拉韞察覺到他細微的動作後移過報紙,露出兇狠而確定的眼神,直擊李維傑內心。那個眼神犀利得像一把劍,帶著警察的兇狠,帶著母親堅持到底的決心,她認定是李維傑殺了自己的兒子。

原作《瞞天誤殺記》

《誤殺》的原版是電影《瞞天誤殺記》。它的故事中最精彩的設計就是作案部分,新版本的《誤殺》對這個部分基本沒有改動。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李維傑通過虛構一家人的行動 “二號去聽經,晚上住旅店,三號去餐廳,然後看電影”,並且強化目擊證人的記憶,偽造了一系列不在場證明,這一過程完成的堪稱完美。

人類是視覺動物,通常只會記得看見了什麼東西,而對時間等卻記得並不那麼清楚。這部電影就是通過人的這個缺點而躲過警察的通緝。

原版《瞞天誤殺記》是一部印度懸疑片,時長170分鐘。翻拍後的《誤殺》時長變為112分鐘。因為時長縮短,情節變得更加緊湊,故事的節奏加快,故事的緊張程度甚至更強了。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雖然這部電影是翻拍的《誤殺瞞天記》,導演也曾說過故事跟日本的《嫌疑犯X的獻身》類似,都是通過混淆真正的作案時間,偽造假證據。

電影中的很多鏡頭語言代替了文本敘事,鏡頭把控節奏帶感,雨中認屍的情節更是對慢鏡頭充分的使用。

《誤殺》中的慢鏡頭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在大雨中開棺的戲份,堪稱全片的高潮。

幾乎全程使用慢鏡頭,進一步放大了濃郁的戲劇張力。

另外,《誤殺》故事的結尾李維傑自首這段情節稍顯突兀,但處理得相對合理。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在原版故事的結尾,小女兒被嚴刑逼供,終於忍不住說出了藏屍地點,全家人都非常緊張看著警察在挖,然而裡面卻是動物的死屍。

男主則掀起圍觀者的情緒,引起群眾憤怒,最後獲得了勝利。男主離開警察局。這時電影通過交叉剪輯,揭開謎底,說明了他當晚藏屍的情景。原來幾周前,屍體已經被轉移到了新建警察局的地基下面,這也寓意代表正義的警察局的腐敗。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另外,原版故事的警察丈夫的設定就只是普通的富裕中年男人,這個人物對故事敘述沒有太大作用。

《誤殺》在改編之後,這個人物顯得更合理也更有力量一點,官二代的父親是市長候選人,最後的暴亂是在民眾對當權者的不信任以及競爭對手的煽動下共同促成的結果,並最終釀成大規模暴動,這增加了故事情節的衝突。

給影迷的年度驚喜

本片像是給影迷的一份驚喜。故事中的很多橋段都會讓影迷會心一笑。“給我查他近兩年的觀影記錄“,“看過一千部電影,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

片方在宣傳時,也出了一款“別惹影迷”的海報。


陳思誠監製的《誤殺》,到底行不行?


此外,電影還致敬了不少經典的懸疑推理類型的電影電影,被“列文虎克影迷們“發現的電影就有《控方證人》,《蒙太奇》,《監獄風雲》,《肖申克的救贖》,《活埋》,《七宗罪》,《殺人回憶》等等。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有任何問題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