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多了一條命”?12月浮現2個“救生圈”!國家一記重錘定調

離年底只剩10多天的時間了,用一個流行詞來概括2019年樓市:“我太難了”。

一方面,開發商資金緊繃,過得很難。

從6月份開始,房地產資金面大幅緊縮,8月份,95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額環比大降60%,9月份,融資成本上升至6.47%,借錢的渠道越來越少。

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降價促銷,以及項目停工。

國金證券近日發佈研報指出:近年來地產新開工面積持續增長,而竣工面積持續下滑,且施工較為疲軟,地產商因為資金不足、新房價格被限等原因積累了大量的停工面積。

根據測算,地產商累計的淨停工面積達22億平米,約佔施工面積的26%。也就是說,現在正施工的樓盤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工地,都處在停工狀態。

另一方面,降價就鬧的購房者,也覺得自己很難。

11月份,太原迎澤區某盤,部分房源售價下調約2000元/㎡,部分業主怒而拉起橫幅。

膠州某盤近期以低於備案價40%銷售,引發200多名業主不滿。

濟南某盤半年直降4000元/㎡,合肥某盤部分房源均價從2.1萬跌至1.9萬,前期買的業主同樣無法保持淡定。

樓市“多了一條命”?12月浮現2個“救生圈”!國家一記重錘定調

開發商和購房者都覺得難,難道樓市已經“沒救了”?

筆者並不這麼看,目前的市場,只能說是正常的“理性”迴歸。

從2015-2017年,房地產積攢了大量的投機情緒,高槓杆買房橫行,房產升值預期前所未有,房企奉行高週轉策略,只顧規模不顧樓盤質量和交房週期,現在的降價、促銷、資金面緊張,是市場走向正常的“第一步”。

我覺得,把樓市比作一個即將“溺水”的人,12月份,還浮現出了2個“救生圈”。

一個叫“舊改”,一個叫“租賃房”。

這兩個詞不是新概念,而是今年樓市一直在嘗試走的兩個重要方向。

在最近的高層經濟會議上,其中提到:“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大力發展租賃住房。”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國家用一記“重錘”,重新定調了樓市。

第一,“舊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一切還要從4年前的棚改說起。

貨幣化安置下,拆遷戶們給錢不給房,投機客們隨意支取信用資金。一邊是拿著全款大肆“掃樓”,另一邊是零首付多套房輕易按揭。

3年時間,他們活生生的用真金白銀和槓桿資金,撬動了市值百萬億級的房產,又躥升一個臺階,範圍比以前更大,波及城市比以往20年更多。

雖然一波棚改去掉了積壓多年的房地產庫存,但是,中小城市購買力透支,房企負債率高企,又給未來的房地產埋下“隱患”。

如果把棚改完全停下來,拉動房地產增長,以及上下游數十個行業,千千萬萬個工作崗位都會受到影響。

如果不停下來,任由投機資金抬高房價,會對整個房地產金融體系、居民負債造成影響,從而拖累實體產業。

樓市“多了一條命”?12月浮現2個“救生圈”!國家一記重錘定調

這似乎是個兩難的局面。

但是,“舊改”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困局。

舊改不同於棚改,對商品房和房價的影響非常有限。如果說棚改屬於大拆大建,老舊小區改造,就是小規模的修修補補。

比如老破小加裝電梯,水電暖氣、小區道路改造,外立面整修。

千萬別小看這些小修小補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據測算,我國城鎮需綜合改造的老舊小區投資總額可高達4萬億元,若改造期為五年,每年可新增投資約8000億元,高於“棚改”減半導致的資金缺口。

這些存量的老舊小區的規模很龐大, 完成改造後,既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又能規避大拆大建帶來的房價飛漲,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因此,把“舊改”稱之為樓市的“救生圈”,絲毫不為過。

第二,“租賃房”對房地產有多麼重要?

1998年以來,我們的住房供應體系以售為主,重銷售輕租賃。2015年城鎮居民租賃比例21%,低於多數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租賃比例分別為55%、39%、37%、36%。

也就是說,跟國際相比,未來我們的租房市場空間非常大。

現在樓市的主要問題是“供需錯配”,人人都想去大城市居住,小城市的房子卻一直在加蓋,由此造成的供需矛盾,是房價長期上漲的根本原因。

想要發展城市群,想要讓房地產從“躁動”向“理性”迴歸,熱點城市發展租賃市場,就是必經之路。

“租購併舉”的模式,從2017年至今一直都在提,只是很多人忽視了政策推進租賃房市場的決心。

樓市“多了一條命”?12月浮現2個“救生圈”!國家一記重錘定調

根據不完全統計,下半年以來,陝西、北京、深圳、廣州、合肥、南京、珠海、長春、南寧等9個省市,相繼出臺住房租賃新規。

集體土地已經掃清了入市的障礙,北京的共有產權房搞的風生水起,深圳最近也推出了年漲幅不超過5%的公寓。

未來政策一定會持續給保障房“修橋鋪路”,雖然現在還沒有鋪開,但體量肯定會持續擴大。

綜上所述,毫不誇張的說,舊改與租賃房的推進,意味著即將“沉入水中”的樓市,又多了一條命!

“這條命”與過去20年房價持續走高的“命”完全不同,遠離投機情緒,只有平淡成交,商品房與保障房共存,居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在房地產的“存量時代”,這兩個措施,使這一略顯疲態的市場,再次煥發出了“第二春”。

關於未來樓市的方向,官媒也用了“14字”來回應。

經濟日報於12月15日發文指出:應當看到,大力發展與民生相關的保障性和租賃住房,從而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是房地產發展的重點和方向,也是“房住不炒”和防止樓市“大起大落”的題中之義,更是經濟實現轉型升級和百姓實現“住有所居”的關鍵之舉。

請注意這14個字: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

按筆者的理解,“租賃房”既能增加供給,又可以保證租房者的學區、就業、醫療等多種權利,“舊改”接力“棚改”,又可以保障更多居住者的生活品質,政策已經給我們定下了目標:樓市的未來,一定屬於剛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