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多了一条命”?12月浮现2个“救生圈”!国家一记重锤定调

离年底只剩10多天的时间了,用一个流行词来概括2019年楼市:“我太难了”。

一方面,开发商资金紧绷,过得很难。

从6月份开始,房地产资金面大幅紧缩,8月份,9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额环比大降60%,9月份,融资成本上升至6.47%,借钱的渠道越来越少。

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降价促销,以及项目停工。

国金证券近日发布研报指出:近年来地产新开工面积持续增长,而竣工面积持续下滑,且施工较为疲软,地产商因为资金不足、新房价格被限等原因积累了大量的停工面积。

根据测算,地产商累计的净停工面积达22亿平米,约占施工面积的26%。也就是说,现在正施工的楼盘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工地,都处在停工状态。

另一方面,降价就闹的购房者,也觉得自己很难。

11月份,太原迎泽区某盘,部分房源售价下调约2000元/㎡,部分业主怒而拉起横幅。

胶州某盘近期以低于备案价40%销售,引发200多名业主不满。

济南某盘半年直降4000元/㎡,合肥某盘部分房源均价从2.1万跌至1.9万,前期买的业主同样无法保持淡定。

楼市“多了一条命”?12月浮现2个“救生圈”!国家一记重锤定调

开发商和购房者都觉得难,难道楼市已经“没救了”?

笔者并不这么看,目前的市场,只能说是正常的“理性”回归。

从2015-2017年,房地产积攒了大量的投机情绪,高杠杆买房横行,房产升值预期前所未有,房企奉行高周转策略,只顾规模不顾楼盘质量和交房周期,现在的降价、促销、资金面紧张,是市场走向正常的“第一步”。

我觉得,把楼市比作一个即将“溺水”的人,12月份,还浮现出了2个“救生圈”。

一个叫“旧改”,一个叫“租赁房”。

这两个词不是新概念,而是今年楼市一直在尝试走的两个重要方向。

在最近的高层经济会议上,其中提到:“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国家用一记“重锤”,重新定调了楼市。

第一,“旧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一切还要从4年前的棚改说起。

货币化安置下,拆迁户们给钱不给房,投机客们随意支取信用资金。一边是拿着全款大肆“扫楼”,另一边是零首付多套房轻易按揭。

3年时间,他们活生生的用真金白银和杠杆资金,撬动了市值百万亿级的房产,又蹿升一个台阶,范围比以前更大,波及城市比以往20年更多。

虽然一波棚改去掉了积压多年的房地产库存,但是,中小城市购买力透支,房企负债率高企,又给未来的房地产埋下“隐患”。

如果把棚改完全停下来,拉动房地产增长,以及上下游数十个行业,千千万万个工作岗位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不停下来,任由投机资金抬高房价,会对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居民负债造成影响,从而拖累实体产业。

楼市“多了一条命”?12月浮现2个“救生圈”!国家一记重锤定调

这似乎是个两难的局面。

但是,“旧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困局。

旧改不同于棚改,对商品房和房价的影响非常有限。如果说棚改属于大拆大建,老旧小区改造,就是小规模的修修补补。

比如老破小加装电梯,水电暖气、小区道路改造,外立面整修。

千万别小看这些小修小补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据测算,我国城镇需综合改造的老旧小区投资总额可高达4万亿元,若改造期为五年,每年可新增投资约8000亿元,高于“棚改”减半导致的资金缺口。

这些存量的老旧小区的规模很庞大, 完成改造后,既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又能规避大拆大建带来的房价飞涨,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因此,把“旧改”称之为楼市的“救生圈”,丝毫不为过。

第二,“租赁房”对房地产有多么重要?

1998年以来,我们的住房供应体系以售为主,重销售轻租赁。2015年城镇居民租赁比例21%,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租赁比例分别为55%、39%、37%、36%。

也就是说,跟国际相比,未来我们的租房市场空间非常大。

现在楼市的主要问题是“供需错配”,人人都想去大城市居住,小城市的房子却一直在加盖,由此造成的供需矛盾,是房价长期上涨的根本原因。

想要发展城市群,想要让房地产从“躁动”向“理性”回归,热点城市发展租赁市场,就是必经之路。

“租购并举”的模式,从2017年至今一直都在提,只是很多人忽视了政策推进租赁房市场的决心。

楼市“多了一条命”?12月浮现2个“救生圈”!国家一记重锤定调

根据不完全统计,下半年以来,陕西、北京、深圳、广州、合肥、南京、珠海、长春、南宁等9个省市,相继出台住房租赁新规。

集体土地已经扫清了入市的障碍,北京的共有产权房搞的风生水起,深圳最近也推出了年涨幅不超过5%的公寓。

未来政策一定会持续给保障房“修桥铺路”,虽然现在还没有铺开,但体量肯定会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毫不夸张的说,旧改与租赁房的推进,意味着即将“沉入水中”的楼市,又多了一条命!

“这条命”与过去20年房价持续走高的“命”完全不同,远离投机情绪,只有平淡成交,商品房与保障房共存,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在房地产的“存量时代”,这两个措施,使这一略显疲态的市场,再次焕发出了“第二春”。

关于未来楼市的方向,官媒也用了“14字”来回应。

经济日报于12月15日发文指出:应当看到,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保障性和租赁住房,从而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是房地产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也是“房住不炒”和防止楼市“大起大落”的题中之义,更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百姓实现“住有所居”的关键之举。

请注意这14个字: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

按笔者的理解,“租赁房”既能增加供给,又可以保证租房者的学区、就业、医疗等多种权利,“旧改”接力“棚改”,又可以保障更多居住者的生活品质,政策已经给我们定下了目标:楼市的未来,一定属于刚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