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 天下第一甕城

中華門是南京明城牆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原名聚寶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中國古代防禦性建築的傑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堡壘甕城,其建築規模僅次於通濟門(現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

中華門 天下第一甕城

}\u0007中華門佈局嚴整、構造獨特,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華門 天下第一甕城

中華門曾是南唐國都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門,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其擴建而成,稱聚寶門。1931年(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改名為中華門,由蔣介石於雙十節前夕題匾,並在東西兩側分別開闢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以滿足南北雙向車輛通行。1988年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2012年11月,南京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中華門所在的南京明城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中華門 天下第一甕城


城門設置有三道甕城、四道券門,呈“目”字形結構,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主體建築內甕城由中華門主樓城門和二至四道輔助城門構成,各城門原有雙扇包鐵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內設有栓槽,用來供木栓緊閉大門所用,整個城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餘人。中華門前後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接長幹橋,北邊連接鎮淮橋,是舊時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華門為界的老門東與老門西自古便是江南繁華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