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南方车站的聚会》大概是进入12月以来网络上讨论和话题度最高的一部电影,一方面是因为胡歌背后强大的女友粉丝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细节值得讨论。

但是很多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给出的评价却是两个极端,一波观众觉得这部影片应该打九分,而剩下的那一波就觉得这就是个普通文艺片,给三分都嫌多了。

确实,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们也很快能发现《南方车站的聚会》真的是一部注定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一个矛盾点:老胡明明这么阳光,为什么要请他演这么“痞”的角色?

为什么说《南方》是一部注定两极分化的影片呢,其实答案很简单,第一个矛盾点就出在胡歌身上。当然,老胡的粉丝肯定是看得津津有味。

另外绝大多数观众对胡歌的演技也是有所认可的,毕竟实力派和流量派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按正常道理来说,胡歌的演技肯定是没得辩驳。

但是问题出在胡歌这个人本身实在是太"正直化",可能不适合演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悍匪:周泽农这个角色似乎不太适合他。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说这部影片不好的人,大部分都是在纠结一个问题。主人公周泽农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和胡歌这张充满正义感的脸完全不搭界,所以不少人在看完《南方》之后都有同样的想法:故事挺好,演的挺好,要是换个男主角就更好了。

当然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胡歌演的不好,而是说如果换成更痞一点的演员,可能会把周泽农这个角色诠释的更地道。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大家也能看出,周泽农这个角色是带着忧郁的色彩的,活得小心谨慎,但是又在一些细节上不修边幅,比如说他把鸽子纹在手背上,穿一件阿根廷球衣,但是出门吃面的时候却会记得把辣椒酱的盖子盖好。

说他贼眉鼠眼也好,说他是边缘上的小人物也好,反正不管哪一种特质,似乎都和胡歌这种100%正面角色的形象不太符合,他怎么能去演一个好可怜的逃犯呢?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你以为老胡演的是小混混,其实人家演的是"充满正义感"的角色

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应该反过来看一看这个问题,首先大家应该明确一个点,如何理解老胡这个角色?如果说电影中的周泽农是一个潦倒混噩颓靡的烂人,那胡歌确实是不太像,但是这个角色真的有这么肤浅吗?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看过电影的小伙伴都能发现,周泽农不同于一般的小混混,不同于猫眼猫耳马哥华华他们,他独特的气质让人超然众人,这是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也是胡歌饰演的周泽农让人一眼就不可忘记的原因。

演员的理解是"他五年没有回家,觉得给不到老婆孩子好的生活。我想象他是对人生没有希望的人,生活在边缘底层,直到他知道自己的命值三十万的时候,才给了他新的支撑。"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说老胡演技不好,那是你没有正确理解周泽农这个角色!

所以怎么看待胡歌的演技,取决于怎样理解周泽农这个人

。导演刁亦男呈现的是,一个"用侠义对抗耻辱"的人,而让家人举报自己拿钱这件事本身,就是刁亦男在听歌的时候自己想出来的。

他创造的周泽农,"虽然是边缘的小人物,但是有着非常强的道德判断,文明世界里往往是复杂的计算,可是在他们身上是特别本能的,毋庸置疑地去完成他们认为对的事情,非常简单,但非常珍贵和高贵。"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也就是说,导演要的就是那种现实中带着虚幻的美感,故意把每一个场景都拍得如画一样,光影效果下,底层人人物的挣扎和交换,信任与背叛,这部黑色文艺电影,要的就是那种立足现实又脱离现实的感觉。

导演就是想给大家塑造一个不太黑也白不了在灰色地带苦苦挣扎,哪个世界都容不下的男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这些观众看完以后,觉得主演和周泽农,这个角色不搭界那就对了!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可能很多观众在此之前没有了解过刁亦男这个导演,但是大家肯定听说过《白日焰火》这部电影,《白日焰火》作为刁亦男的出圈作,可以说是中早期华语电影的先锋。

刁亦男的拍摄手法和张艺谋、冯小刚这种惯用大场面的导演不一样,刁导更习惯用细节来表现现实,剧组里道具布景都是极其认真细致!

如果是枪战戏那就更是写实!如果各位影迷朋友时暂时看不来《南方》这部影片,也可以先去观看一下《白日焰火》,熟悉一下导演的风格,再来看《南方》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另一个矛盾点:这剧情也太平平无奇了,这也能叫好看?

当然,《南方》这部电影口碑注定两极分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部影片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看的时候就觉得剧情非常简单,就只是把故事给讲完了,也没有什么特别高的升华。

导演就是不告诉你这部电影想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看完故事观众自己能思考出怎样的价值,那就是怎样的价值。似乎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对于这样"不讲内涵"的电影,我们一般就把它称之为"水片",看完以后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踩浅水一样,既没有很爽,也没有让人感受很深刻,甚至连电影的高潮部分都略显低调。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导演要负主要责任,人家风格就这样,重点是看细节!

但是这一点也和刁亦男的导演风格有很大关系,电影本身是文艺片的定位,通过大量的细节和演员的演技来展现影片的高光时刻,看得懂的人自然能懂,不仔细看的人自然会觉得无趣。

举两个例子:周泽农手上的鸽子纹身其实是寓意和平与自由,这是从侧面表现他这个人的内心,小偷大会时的游离神态,也都揭示了他是个与所在群体格格不入的人。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另外,周泽农身上有传统黑色电影里浓厚的悲剧英雄色彩,这样一个人物身上除了演绎中时的不动声色和沉默寡言,忧郁气质和脆弱感也是让观众对其情感需求产生共情和代入感的关键要素,而这些,胡歌都完成得相当好。

在小屋独处和吃面两场戏更是演技高光时刻,虽然台词全无,但角色内心的绝望与挣扎演绎得丝丝入扣。这些细节其实就是影片中非常难注意到的一个小点,回想起来可能觉得细思极恐,但是第一次看一般不会注意。

胡歌出新电影,为什么却被观众说是一部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所以像《南方车站的聚会》,这种电影里的细节一般是需要反复琢磨的,一般的影迷朋友可能不会有这个耐心,所以自然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这也正常,文无第一嘛,因此口碑两极分化确实是在所难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