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失敗皆因國力不足?為何說國力才是決定戰略勝負的根本因素?

眾所周知,“戰術”和“戰略”一直是相輔相成的,按照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個體以及抽象與具體的區別。

戰略失敗皆因國力不足?為何說國力才是決定戰略勝負的根本因素?


作為軍事主語,在數十年的革命鬥爭中,領袖早已在1948年就總結出“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精闢論斷,併成為後來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制勝法寶。

而“戰術”和“戰略”的運用從來不是我國獨有,在其他國家身上也有經典體現。

有人說:“戰術上再怎麼勤奮,也彌補不了戰略上的懶惰”,意思是大方向錯了,局部再出彩也是白搭。

這句話很有道理,畢竟我國古代成語“南轅北轍”就和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問題是一支軍隊甚至一個國家,從來不是一個人或者一輛馬車,他們的戰略選擇,固然有領導人乾綱獨斷、一意孤行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基於自身實力的一種無奈選擇。畢竟,即便是昏君庸君,也不會花樣作死地想要主動去世。

戰略失敗皆因國力不足?為何說國力才是決定戰略勝負的根本因素?


所以,拋開戰略或戰術執行者的自身情況,也就是實力來談戰略戰術的成敗優劣,是有失偏頗的。

關於戰略和戰術的執行,近代以來的德國和日本從來都是餘音繞樑的話題,特別是日本,可以說生生將一副好牌打得稀爛,最終淪為美國的跟班小弟。

很多人說,日本之所以失敗,或者是速敗,主要是由於日本犯了戰略錯誤,作死般地挑戰美國,最終遭到了美國的無情反殺。

事實如此,但卻也不是,因為無論在東亞大陸肆虐還是在太平洋橫行,本質上都是因為日本的國力不足,尤其是相比於美蘇等世界大國。

作為1868年明治維新後才開始崛起的國家,日本是真正的起了大早趕了晚集,因為彼時的世界已經被其他列強幾乎瓜分殆盡,日本想要擴張實力實在難於登天。

戰略失敗皆因國力不足?為何說國力才是決定戰略勝負的根本因素?


千百年來,為改善火山地震頻發的鳥不拉屎的生存環境,日本曾不斷向東亞大陸擴張,尤其是朝鮮半島,但彼時的清朝和沙俄並不是日本的朋友。

面對這樣的強大敵人,資源匱乏的日本只能堵上民族命運拼死一戰,甲午戰爭如此,日俄戰爭亦如此,得益於上天的眷顧,日本的每一次冒險都賭贏了。

而這,也讓投機者最終成了日本的執牛耳者,典型如二戰時期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他的指揮藝術就是一個字:“賭”,贏則大獲全勝,輸則一敗塗地。

“賭”的形態是日本戰略制定出現偏差的根源,卻也是日本實力不足的無奈體現。長期以來,日本陸海軍勢同水火,一旦高層得勢必然對同仁百般壓制,而壓制的目的是爭奪資源,而之所以爭奪是因為資源不足。

戰略失敗皆因國力不足?為何說國力才是決定戰略勝負的根本因素?


因為自古以來日本就始終處於資源捉襟見肘的狀態,所以日本雖然輸不起,但也只能賭上命運,因為至少有一半的可能一夜暴富,敗了大不了重頭再來。

而回頭看日本高層制定的擴張戰略,尤其是鯨吞東方大國方面的,雖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小日本野心太大,但回到日本當時的國情,卻不能不說這個戰略確實有一定可行性,比如“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因為相比於其他地區,這裡不僅距離日本更近、環境更適宜,資源更豐富,關鍵是它還很弱,這是日本躍躍欲試的重要原因。

而且號稱日本戰略家的石原莞爾更是制定了“五步走”戰略,即從吞併東北開始,陸續吃掉蒙古、西北、雲貴、長江中下游。


戰略失敗皆因國力不足?為何說國力才是決定戰略勝負的根本因素?


雖然這個戰略並不算完美,特別是沒有考慮到蘇聯和美國等外來勢力的影響,但在當前的背景下已經非常優秀。

而訓練精良的日軍似乎更優秀,因為他們在侵華戰爭前期可以說幾乎是勢如破竹,足以說明日本戰術方面的優勢。

不過“下克上”的優良傳統讓日本的戰略也無從施展,反而因為戰爭的太過順利而萌生了更大的野心,與戰略目標完全脫離,特別是挑戰美國,這最終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所以,後人從日本戰敗的結果回首,發現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無論陸軍海軍都有不凡的戰績,但因為高層戰略的偏離,日本最終一敗塗地。

戰略失敗皆因國力不足?為何說國力才是決定戰略勝負的根本因素?


而只有日本明白,所謂的戰略失誤根本就是無可奈何下的鋌而走險,因為日本不出手,就要被美國困死在太平洋。

​日本戰略的成功與否,根本上還是取決於捉襟見肘的國家實力。

所以,空談戰略沒有意義,畢竟綜合國力的對比才是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