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失败皆因国力不足?为何说国力才是决定战略胜负的根本因素?

众所周知,“战术”和“战略”一直是相辅相成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以及抽象与具体的区别。

战略失败皆因国力不足?为何说国力才是决定战略胜负的根本因素?


作为军事主语,在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领袖早已在1948年就总结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精辟论断,并成为后来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制胜法宝。

而“战术”和“战略”的运用从来不是我国独有,在其他国家身上也有经典体现。

有人说:“战术上再怎么勤奋,也弥补不了战略上的懒惰”,意思是大方向错了,局部再出彩也是白搭。

这句话很有道理,毕竟我国古代成语“南辕北辙”就和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问题是一支军队甚至一个国家,从来不是一个人或者一辆马车,他们的战略选择,固然有领导人乾纲独断、一意孤行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实力的一种无奈选择。毕竟,即便是昏君庸君,也不会花样作死地想要主动去世。

战略失败皆因国力不足?为何说国力才是决定战略胜负的根本因素?


所以,抛开战略或战术执行者的自身情况,也就是实力来谈战略战术的成败优劣,是有失偏颇的。

关于战略和战术的执行,近代以来的德国和日本从来都是余音绕梁的话题,特别是日本,可以说生生将一副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美国的跟班小弟。

很多人说,日本之所以失败,或者是速败,主要是由于日本犯了战略错误,作死般地挑战美国,最终遭到了美国的无情反杀。

事实如此,但却也不是,因为无论在东亚大陆肆虐还是在太平洋横行,本质上都是因为日本的国力不足,尤其是相比于美苏等世界大国。

作为1868年明治维新后才开始崛起的国家,日本是真正的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因为彼时的世界已经被其他列强几乎瓜分殆尽,日本想要扩张实力实在难于登天。

战略失败皆因国力不足?为何说国力才是决定战略胜负的根本因素?


千百年来,为改善火山地震频发的鸟不拉屎的生存环境,日本曾不断向东亚大陆扩张,尤其是朝鲜半岛,但彼时的清朝和沙俄并不是日本的朋友。

面对这样的强大敌人,资源匮乏的日本只能堵上民族命运拼死一战,甲午战争如此,日俄战争亦如此,得益于上天的眷顾,日本的每一次冒险都赌赢了。

而这,也让投机者最终成了日本的执牛耳者,典型如二战时期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他的指挥艺术就是一个字:“赌”,赢则大获全胜,输则一败涂地。

“赌”的形态是日本战略制定出现偏差的根源,却也是日本实力不足的无奈体现。长期以来,日本陆海军势同水火,一旦高层得势必然对同仁百般压制,而压制的目的是争夺资源,而之所以争夺是因为资源不足。

战略失败皆因国力不足?为何说国力才是决定战略胜负的根本因素?


因为自古以来日本就始终处于资源捉襟见肘的状态,所以日本虽然输不起,但也只能赌上命运,因为至少有一半的可能一夜暴富,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而回头看日本高层制定的扩张战略,尤其是鲸吞东方大国方面的,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小日本野心太大,但回到日本当时的国情,却不能不说这个战略确实有一定可行性,比如“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因为相比于其他地区,这里不仅距离日本更近、环境更适宜,资源更丰富,关键是它还很弱,这是日本跃跃欲试的重要原因。

而且号称日本战略家的石原莞尔更是制定了“五步走”战略,即从吞并东北开始,陆续吃掉蒙古、西北、云贵、长江中下游。


战略失败皆因国力不足?为何说国力才是决定战略胜负的根本因素?


虽然这个战略并不算完美,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苏联和美国等外来势力的影响,但在当前的背景下已经非常优秀。

而训练精良的日军似乎更优秀,因为他们在侵华战争前期可以说几乎是势如破竹,足以说明日本战术方面的优势。

不过“下克上”的优良传统让日本的战略也无从施展,反而因为战争的太过顺利而萌生了更大的野心,与战略目标完全脱离,特别是挑战美国,这最终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所以,后人从日本战败的结果回首,发现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无论陆军海军都有不凡的战绩,但因为高层战略的偏离,日本最终一败涂地。

战略失败皆因国力不足?为何说国力才是决定战略胜负的根本因素?


而只有日本明白,所谓的战略失误根本就是无可奈何下的铤而走险,因为日本不出手,就要被美国困死在太平洋。

​日本战略的成功与否,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捉襟见肘的国家实力。

所以,空谈战略没有意义,毕竟综合国力的对比才是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