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以道心的“三重”境界修行,便是超越世俗的智慧

莊子:道心的“三重”境界,便是通達人生的根源。

莊子:以道心的“三重”境界修行,便是超越世俗的智慧

01

以道心看待這個世界,就會有一種通透和豁達,以道心去容納這個天地,更有一種覺悟與從容。

莊子的“道”是一種無限性,是一種逍遙心,是一種不侷限於世俗之內的通透。即便居於生活之中,人生也能夠有出世之外的逍遙,這便是道,這也是最好的一種道心。

就如同在生活中,很多人明明擁有著富貴與平淡美好的人生,但是總看不到自己擁有的一切,不斷的抱怨著這個世界。

更甚者,無端在恐懼著人生的生死,給自己本來歲月靜好的時光,增添了許多叨擾和苦痛,這就是被俗世表象所遮掩的內心,看不到表象之內本身的萬物之道。

莊子:以道心的“三重”境界修行,便是超越世俗的智慧

古人云:

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曰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

世上的人因為被俗世表象的名利浮華所束縛,所以動不動就說“人生是一個苦海”,但是卻不知道這個世界白雲映著青山,流水不斷,群石林立,鮮花伴著鳥兒鳴唱,山谷伴隨著樵夫高歌,這都是人間聖地。

人間並非凡俗之地,人間也不是苦海,說人間是苦海的人,只是因為自己內心沒有通透,這就叫沒有道心。

一個人內心被俗世表象所迷惑的時候,看到的都是苦海,只有心清靜了,才能脫離苦海。

佛家所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個“岸”在哪裡?是從自己內心去尋找。

莊子:以道心的“三重”境界修行,便是超越世俗的智慧

莊子說:“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莊子提到一個概念叫“攖寧”,所謂“攖寧”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保持心境的一個寧靜。

心靜了,外在自然也就靜了,這就是道心。

有一天南伯子葵問女偊:“你的年壽很高,為什麼面色像孩童一樣?”

女偊對他說:“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問她:“道可以學嗎?”

她說:“不,不可以,你不是學道的那類人,道需要具備聖人才智與道心,才可以完全的悟道。”

那麼莊子表達的悟道的過程是什麼呢?

女偊說:“三天之後,已將天下置之度外,我又持守道;七天之後,又能將外物置之度外,將外物置之度外之後,持守著道告誡他;九天之後,又能把生死置之度外。這個時候心境就像早晨一樣,心境清明洞察,就可以感悟絕對的大道,這個時候就能超越古今,進入沒有生死的境界。”

莊子:以道心的“三重”境界修行,便是超越世俗的智慧

莊子藉由“女偊”的口中說出的一個概念,叫“三重境界”

所謂“三重境界”就是先把天下置之度外,然後把外物置之度外,最後把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就能進入“沒有生死”的境界。

莊子所說的“沒有生死”真的沒有嗎?當然不是,人有生就有死,這個是自然規律。而莊子的這一種誇張的說法,就是表達修養內心之後的境界,能夠擺脫生死恐懼以及對於身體懼怕的這一個感悟之中。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本來身體非常健康,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他總擔心自己生病了,而且特別的恐懼,揹負著特別沉重的心理負擔,本來沒有病,後來真的被自己嚇出來了問題。

有一個老教授就說:“很多人身體不舒服都是被自己嚇出來的,重病以及死亡都有可能因自己的精神極度恐懼和緊張而引起。”

莊子:以道心的“三重”境界修行,便是超越世俗的智慧

而莊子所說的這一層境界,就是我們達到了道心之後,擺脫的不光是自己對於俗世的困擾,不光是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開心的因素,還能夠讓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擺脫對於身體的擔憂,對於死亡的恐懼。

同樣是人生幾十年的時光,有的人活得豁達坦然,即便是離開的時候也會有一種從容與道心,但是有的人一生都沉浸於懼怕之中,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壽命。這就是沒有通達古今,更沒有超越生死的迷惑了。

莊子所提的攖寧概念,就是道的一個別名,是感悟到的過程,也是感悟道的結果。

莊子:以道心的“三重”境界修行,便是超越世俗的智慧

莊子所說的是由一個過程來體悟道,最後才能修成正果,這一個過程也就是三重境界,拋開自己對於外物、天下、生死的種種困擾,以道心去面對這個世界,更有人生的一種輕鬆和坦然。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