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出院,這群人就找上門來,為什麼?


每一個失能老人的背後,

都有一個不堪重負的家庭。

子女忙於工作,無法長期照料;

保姆良莠不齊,又缺乏專業護理知識;

兩位老人互相照顧無奈力不從心。

面對這樣困境,

靜安區老年基金會“千店義賣”活動

籌集到的善款派上了用場,

120名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質獲得了提升。


家住延長中路800弄81號一樓的82歲老人鄭君華,去年突發腦梗,雖然在醫院的全力搶救下“撿”回了一條命,但鄭老伯出院時仍存在意識不清、口不能說、手不能提、路不能走等嚴重的後遺症。就在兩位老人對生活不知所措之際,靜安區老年基金會攜手街道,帶著“失能老人關愛”項目,將他納入服務對象。


“他一出醫院後,老年基金協會和街道就與我們取得聯繫,然後第一次我上門的時候,通過查看老人的關節活動度、肢體功能狀態等,發現他除了肢體功能障礙、還有認知障礙,不認識人,說話說不清,還存在嗆咳的現象。” 康復師傅駿介紹,在初次上門後,根據老人的整體評估狀態,項目方制定了一個個性化的康復計劃

剛一出院,這群人就找上門來,為什麼?

隨後,在項目開展的一年來,傅駿每週都會上門為鄭老伯進行專業的康復鍛鍊。從常規的量血壓、測心率,到專業系統的康復訓練,每次時長為1個至1個半小時。為了強化鄭老伯的訓練成果,每次結束後,傅駿還會留下一些“課後作業”,讓老人的身體恢復能持續進行。經過一年的康復訓練,讓鄭老伯的身體功能在專業治療的幫助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復,也讓他和老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剛一出院,這群人就找上門來,為什麼?


“我剛出院的時候,半個身體沒有力氣,腿也站不起來,手也抓不起來。走路走一步大概要一分多鐘,腳不敢動 一動就要摔下去。”在採訪中,鄭君華高興地向記者展示了目前的康復成果,並表示自己目前生活已經基本能夠自理,有時還能為老伴炒炒菜,燒個飯,自己感覺身體恢復了7成以上。


傅駿也表示,通過康復訓練,加之老人的積極配合,目前鄭老伯的右上肢肌力基本上在4級左右,而左下肢則達到了4級+甚至5級,而5級的肌力就是一般正常人的水平了。


剛一出院,這群人就找上門來,為什麼?


此外,除了常規的康復治療,項目還十分注意對老人情感上的關懷。因為腦梗後遺症的問題,鄭老伯還存在意識上和心理上的問題。來自社區的志願者們每週二次,都會來到鄭老伯的家中,與老兩口聊聊天、講講笑話,並時常為他們的生活起居提供些幫助。慢慢的,鄭老伯的臉上開始重新有了笑容。“社區居委會對我們很關心 ,這種關愛對他精神上是一種支柱 ,所以他的大腦也開始慢慢恢復了,能夠講話了,以前是說不了話的,現在臉上的笑容也多了好多。”鄭老伯的老伴表示。


“這個項目最主要是幫助失能老人,提高他們身體機能的康復以及改善失能老人家庭照護的環境,包括減輕他們的壓力,避免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況發生。”據上海市老年基金會靜安區代表處王華表示,”失能老人關愛”項目的資金來源,正是今年1月份舉行的靜安區千店義賣活動善款。善款中的15萬元,為靜安區的120名失能老人購買了一年的康復護理服務。

明年一月,“千店義賣”慈善活動又將舉行,善款中的一部分將繼續注入到失能老人關愛項目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