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出院,这群人就找上门来,为什么?


每一个失能老人的背后,

都有一个不堪重负的家庭。

子女忙于工作,无法长期照料;

保姆良莠不齐,又缺乏专业护理知识;

两位老人互相照顾无奈力不从心。

面对这样困境,

静安区老年基金会“千店义卖”活动

筹集到的善款派上了用场,

120名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质获得了提升。


家住延长中路800弄81号一楼的82岁老人郑君华,去年突发脑梗,虽然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捡”回了一条命,但郑老伯出院时仍存在意识不清、口不能说、手不能提、路不能走等严重的后遗症。就在两位老人对生活不知所措之际,静安区老年基金会携手街道,带着“失能老人关爱”项目,将他纳入服务对象。


“他一出医院后,老年基金协会和街道就与我们取得联系,然后第一次我上门的时候,通过查看老人的关节活动度、肢体功能状态等,发现他除了肢体功能障碍、还有认知障碍,不认识人,说话说不清,还存在呛咳的现象。” 康复师傅骏介绍,在初次上门后,根据老人的整体评估状态,项目方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刚一出院,这群人就找上门来,为什么?

随后,在项目开展的一年来,傅骏每周都会上门为郑老伯进行专业的康复锻炼。从常规的量血压、测心率,到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每次时长为1个至1个半小时。为了强化郑老伯的训练成果,每次结束后,傅骏还会留下一些“课后作业”,让老人的身体恢复能持续进行。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让郑老伯的身体功能在专业治疗的帮助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复,也让他和老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刚一出院,这群人就找上门来,为什么?


“我刚出院的时候,半个身体没有力气,腿也站不起来,手也抓不起来。走路走一步大概要一分多钟,脚不敢动 一动就要摔下去。”在采访中,郑君华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目前的康复成果,并表示自己目前生活已经基本能够自理,有时还能为老伴炒炒菜,烧个饭,自己感觉身体恢复了7成以上。


傅骏也表示,通过康复训练,加之老人的积极配合,目前郑老伯的右上肢肌力基本上在4级左右,而左下肢则达到了4级+甚至5级,而5级的肌力就是一般正常人的水平了。


刚一出院,这群人就找上门来,为什么?


此外,除了常规的康复治疗,项目还十分注意对老人情感上的关怀。因为脑梗后遗症的问题,郑老伯还存在意识上和心理上的问题。来自社区的志愿者们每周二次,都会来到郑老伯的家中,与老两口聊聊天、讲讲笑话,并时常为他们的生活起居提供些帮助。慢慢的,郑老伯的脸上开始重新有了笑容。“社区居委会对我们很关心 ,这种关爱对他精神上是一种支柱 ,所以他的大脑也开始慢慢恢复了,能够讲话了,以前是说不了话的,现在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好多。”郑老伯的老伴表示。


“这个项目最主要是帮助失能老人,提高他们身体机能的康复以及改善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的环境,包括减轻他们的压力,避免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发生。”据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静安区代表处王华表示,”失能老人关爱”项目的资金来源,正是今年1月份举行的静安区千店义卖活动善款。善款中的15万元,为静安区的120名失能老人购买了一年的康复护理服务。

明年一月,“千店义卖”慈善活动又将举行,善款中的一部分将继续注入到失能老人关爱项目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