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帆:淺談顏真卿書法在元代“沒落”原因

李一帆:淺談顏真卿書法在元代“沒落”原因

自晚唐以降,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不斷上升,開闢了“二王”之外的另一條傳統書學路徑,其書法風格被人稱為“顏體”。後人普遍認為顏真卿是人品與書品的高度統一者,宋代蘇軾甚至把顏真卿推到了書史的巔峰地位——“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天下之能事畢矣”。無論是顏真卿高尚的品格還是其書法藝術都成為了後世書家學習的典範。可是到了元代,顏真卿書法卻受到了“冷落”,極少有人會學習顏氏書法。

一、“元初多學顏”的現象

元代初期,元代獨有的“復古”書風還沒有形成,當時書壇主要人物還是來自原金國和南宋地區。當時原金國和南宋地區的學顏書風還沒有停止,學習顏氏書法的現象仍比較普遍。虞集《道園學古錄》中寫道:“大抵宋人書,自蔡君謨以上,猶有前代意,其後坡、谷出,遂風靡而從之,而魏晉之法盡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學顏書,雖刻鵠不成,尚可類鶩。而宋末之張(即之)之謬者,乃多尚歐陽率更,書纖弱,僅如編席,亦氣運使然耶。自吳興趙子昂出,學書者始知晉名書然。”

趙孟頫在1289年寫給杭州友人王芝的信中,也記載了這一現象:“近世,又隨俗皆好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尚使書學二王,忠節似顏,亦復何傷?”

針對這一現象,究其原因,南宋偏安一隅,整個社會都存在一種“北宋情節”,希望恢復到之前北宋統一穩定的局面,因此文人都會有顏真卿“忠君愛國”的思想。又加上宋朝“以人論書”觀念的風靡,而顏真卿正是人品書品相統一的楷模,所以在南宋形成了學習顏真卿書法及北宋書家的熱潮。這種風氣自然也被帶到了元朝建立之初。

李一帆:淺談顏真卿書法在元代“沒落”原因

二、顏真卿書法“沒落”的原因

1.顏氏書法與趙孟頫提倡的復古思潮相違背

趙孟頫出仕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一直到1298年之前,趙孟頫的書學思想並沒有對當時的書風產生太大影響。大德二年(1298年)春,成宗把趙孟頫召入大都書金字藏經,當時趙孟頫舉薦了二十多位善書者隨其進京抄書,而且這些人最終都被授予了官職。這一儒士憑藉文藝致仕的事件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趙孟頫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成為了南北方以及朝野公認的書壇領袖。在此之後,趙孟頫的書學思想和書法作品對元代書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有明一代,一直到明代晚期在個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下才出現了一批打破趙書風靡局面的書法家。

元末明初的宋濂關於趙孟頫學書的師承,有這樣的記載:“蓋公之字法凡屢變,初臨思陵,後取則鍾繇及羲、獻,末復留意李北海。”這是對趙孟頫學書過程的一個比較充分的概括。“初臨思陵”,即是說趙孟頫最初從宋高宗趙構入手。從現存著錄中看,他於二十四歲時寫的《書畫合卷》,“字近思陵,而筆無停機,有大風撼毫之態”。以及趙孟頫在《思陵書孝經》所題:“至於聖翰,沉潛展玩,留心多矣。”可見其學書從趙構入手是有跡可循的。而趙構自謂:“前人作字煥然可觀者,以師古而無俗韻。”“至若《禊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橫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可見趙孟頫在學書之初就已經受到了趙構這種以師古為尚思想的影響。

趙孟頫繼承了趙構的師古思想,提出了“當則古,無徒取於今人也”的復古口號。在書法上,他追求的是全面性的復古,崇尚晉人書風,再上溯兩漢、先秦,涉獵行、楷、今草、章草、隸書、小篆乃至籀書。他所提出的這種“以古為古”的復古思想,是希望能夠把這些經典按照古法來傳承下去,以免優秀的傳統漢文化在異族的野蠻統治下慘遭滅亡。

趙孟頫撰寫的《六體千字文》,是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草書六種書體書寫在一起。在他之前,多數書家只是將一種或兩種書體集合而成千字文集,如智永《真草千字文》,趙孟頫這一做法可謂前無古人。而《千字文》不僅僅是書家書寫的題材,在古代它也是作為孩童啟蒙教材存在的,趙孟頫將早已衰微的大篆、小篆、隸書、章草列入其中,可以看出其對於傳承保護漢文化所做的努力。

與趙孟頫同時期,並和趙孟頫亦師亦友的柳貫記載:“猶記寒夕宿齋中,文敏談餘,試濡墨復臨顏、柳、徐、李諸帖。”可知,趙孟頫也是學習過顏真卿書法的。可是趙孟頫又云:“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之所以會有這種變化,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趙孟頫與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和書學思想不同。

顏真卿生活於盛中唐時期,有唐一代書法大盛,唐人“尚法”,顏真卿之前的初唐書家的書法風格大多法度森嚴、清新雅緻,直到顏真卿雄秀獨出,形成了另一種風格。歷來人們對顏真卿書法評論頗多:“黃庭堅《山谷題跋》謂:‘觀魯公其帖,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褚薛徐沈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肅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自二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惟張長史與魯公二人。’”蘇軾謂:“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

在顏真卿之前的初唐書法家多注重運用指法,且多寫小字,故普遍具有風格輕盈秀麗的特點,而顏真卿則是更多地運用了腕,著重突出一個“筋”字,開始表現出書法的“力量”之美。蘇東坡對此作了更貼切的說明:“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而且顏真卿書法中又加入了篆、隸中鋒用筆和藏鋒逆入的特點,引入篆籀筆法寫出了獨具特色的“蠶頭燕尾”的顏楷,顯得豐腴勁健,端莊雄偉,“合篆籀之義理,得分隸之謹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可見顏真卿在繼承魏晉筆法的同時,多種融合,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力量”美。而且通過歷代書家對顏真卿書法的評價,可見顏氏書法講究的是一種革新,是“以古為新”,趙孟頫亦認為顏真卿是“書家大變”,這一點與趙孟頫提出的“以古為古”全面復古思潮相違背。這也是趙孟頫最終會排斥顏真卿書法的原因之一。

李一帆:淺談顏真卿書法在元代“沒落”原因

2.南宋與金國遺民的矛盾心理

趙孟頫把元代初期書法衰落的矛頭直指顏真卿,雲:“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趙孟頫並沒有批評顏真卿書法本身,而是認為當時人們是在盲目跟風學習顏氏書法,而且認為人們學顏主要是仰慕其人品,並不能提升本身的書法水平,甚至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猜測這是趙孟頫對自己“貳臣”身份的辯解和託辭。

趙孟頫身為前朝皇室宗親,卻出仕元朝,經常遭人詬病。據史料記載,趙孟頫在至元二十三年出仕元朝之後,去拜訪族兄趙孟堅,趙孟堅卻閉門不見(趙孟堅在宋亡之後隱居,並未出仕元朝)。甚至曾經拜師趙孟頫學書的張雨,在給趙孟頫的題畫詩中這樣寫道:“近日國香零落盡,王孫芳草遍天涯。”連自己的族兄和學生都有這樣的表現,可以說,仕元之舉,給趙孟頫的人格抹下了洗不掉的汙點,因此他常常為自己的“氣節”感到愧疚與矛盾。而趙孟頫的這一矛盾心理亦是當時南宋及金朝遺民的縮影。

元朝建立,南宋與金國的漢族士人及遺民絕大多數或者出仕元朝或者隱居,因此當他們面對顏真卿忠君愛國的形象時,心中必定有所愧疚。例如:顏真卿的書法代表著忠君愛國,而像趙孟頫這樣出仕元朝為官的遺民,必定沒有顏面去學顏真卿書法,以顏氏書風示人。由此可見,在元初士人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學顏的心理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孟頫憑藉其朝野及南北方文人普遍認知的書法領袖地位,批評顏真卿而提出“復古”,倡導“二王”,這一舉措迅速得到了士人的普遍認同,由此“元初士大夫多學顏”的現象很快消失,加上趙孟頫等人的身體力行,使得魏晉風流很快地風靡起來。

李一帆:淺談顏真卿書法在元代“沒落”原因

三、元代“學顏”的個例

楊維楨,屬於元代隱士書法中的典型代表。從楊維楨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很容易找到他學顏的痕跡。《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如圖)真、行、草相互夾雜,其中有一些字與顏氏書法十分接近,如“真”“大”“啟”“高”等。侯開嘉先生在《論破體書法的緣起與發展》中認為:“(楊維楨)取法上避開了二王,直取歐顏、章草及篆隸……《真鏡庵募緣疏卷》把楷、行、章草、今草相互夾雜,字形大小不拘。他的藝術處理手法,似從顏真卿《裴將軍詩》得到啟示,但在筆法和墨法上更有所發展。”那麼為什麼在元末會出現楊維楨這種學顏的特例呢?

1.楊維楨復古思想的變化

趙孟頫雖然復古,但他和一般的復古思潮有很大區別。我們都知道歷代復古思潮的提出,主要目的都是藉著復古的名義來進行革新,如唐宋時期的“古文運動”和清代康有為“託古改制”等等。而趙孟頫的“復古”是一種全方位的“復古”,即“以古為古”,其目的是為了挽救元初書法頹風,以免優秀的傳統漢文化在異族的野蠻統治下慘遭滅亡,他並沒有想要去革新,因此不提倡個性,甚至排斥個性。

而楊維楨的復古則不一樣,元末時期蒙古族統治者對漢文化採取了比較寬鬆的政策,且籠罩整個元代的復古思潮對蒙古族統治者們也產生了很大的同化作用,使他們對漢文化有較大程度的接受。因此楊維楨的內心並沒有對漢文化滅亡的擔心,他所崇尚的復古,與古代其他時期所崇尚的復古思潮實質相同——即“以古為新”,所以他在書法上不是一味地繼承,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個性化的創新,這一點與顏真卿的復古書學思想相一致。

楊維楨行草書中摻入了章草筆法和結體,黃惇先生在《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中說:“(楊維楨)這些書作,粗服亂頭,真、行、草相互夾雜,‘捺’畫時以章草波磔發出,頗見奇古之勢。”可見楊維楨書法取法高古,融合了漢隸、章草的古拙筆意,這種從古法入手汲取營養,然後發展個性形成自己的審美趣味的方式,與顏真卿取法方法相似。且楊維楨的行草書作品中經常出現古體字,這種方式亦大大增加了書法作品的古意。這些進一步證明了楊維楨從古法中汲取營養,但又跳脫出古法,發揚個性的“以古為新”思想。

2.元末書家心理矛盾的緩和

上文中已經提到,顏真卿書法在元代“沒落”的原因,一方面是顏真卿書法與趙孟頫的全面復古思想相違背,且趙孟頫認為學習顏真卿書法是南宋末年和元朝初年書法頹弱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以趙孟頫為代表的南宋和金國遺民,為自己本身的“氣節”感到愧疚和矛盾,而“不能”再以顏氏書法風貌面對世人。這種情況到了元末已經出現了變化。

楊維楨出生即是在元朝,他在元朝生活了72年,所以說他沒有經歷過趙孟頫那一代人作為南宋或者金朝遺民進入元朝的過程,不會存在像趙孟頫的那種矛盾心理,他已經完全認同和接受了元朝的正統地位。而且楊維楨在元泰定四年(1327年)通過科舉考試考取進士,已經通過正常的路徑入仕元朝。元末張士誠據吳後,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慕其名,“累招之”,楊維楨堅決不仕。元亡之後,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召諸儒纂修禮樂書”,楊維楨婉拒道:“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耶?”表示其不會入仕新朝的決心。從楊維楨的這些表現可以看出,其並不認為自己是身處異族統治下,而認為元朝就是自己所要忠心尊崇的正統,所以他內心沒有漢文化在異族統治下即將衰落消失的恐懼,也就沒有想要一味傳承的想法,而是去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

李一帆:淺談顏真卿書法在元代“沒落”原因

四、結語

顏真卿的書法藝術被歷代人所推崇,但是在元代,顏真卿書法卻不再受人重視。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其主要原因是在蒙古族的統治下,由宋入元的士人們面對顏真卿的“忠君愛國”形象時會感到愧疚與矛盾,又加上作為當時書法領袖的趙孟頫對“元初多學顏”這一現象的不認同,最終導致了顏真卿書風的“沒落”。而到了元末,之所以會出現楊維楨這一學顏的特例,主要是因為元末時的漢族士人已經承認了元朝的正統地位,“氣節”的心理障礙得到緩解。

李一帆:淺談顏真卿書法在元代“沒落”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