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大明風華》中的歷史事件,劉伯溫真的給建文帝留下後路嗎?

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在歷史上是個被極度神話的人物,在百姓的口口相傳中,劉伯溫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能預測未來,真的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人。在剛開播的《大明風華》第一集中,這位與劇中時代背景不相符合的、沒有出場機會的人物竟然也有機會秀一下智慧。

談談《大明風華》中的歷史事件,劉伯溫真的給建文帝留下後路嗎?

景清建議

  《大明風華》開篇,明成祖朱棣即將攻破南京,建文帝萬分焦急。女主孫若微的父親景清告訴建文帝,當年劉伯溫曾預測到朱棣會攻陷南京,曾留下一個救命的盒子。建文帝打開了這個盒子,裡面有一把疏子、和尚袍等物品。建文帝頓悟:劉伯溫是讓他剃光頭當和尚,逃離南京。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後,建文帝下落不明,幾百年來都是一個謎,有史料記載建文帝自焚了,也有史料記載建文帝不知所蹤。不過《大明風華》中的這個橋段也並非空穴來風,在史料中也是有跡可循的。這個橋段最早出自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


談談《大明風華》中的歷史事件,劉伯溫真的給建文帝留下後路嗎?

景清說出盒子的事情

  事實上,《明史紀事本末》不僅記載了盒子的事情,甚至連盒子裡面究竟有什麼、建文帝逃跑的方法線路、逃跑之後的行蹤都記載得清清楚楚。從歷史的角度上講,建文帝逃跑的過程及以後的行蹤是非常隱密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得知詳細的情況,《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谷應泰不可能知道得這麼清楚。況且歷史記載由於多種原因通常都比較簡略,不可能長篇大論,畢竟不是寫小說。谷應泰的這段記載顯然是參考了當時的史料、民間傳說等眾多材料,可信程度一般。

  從歷史角度來看《明史紀事本末》中的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幾點盒子是朱元璋留下的,並非劉伯溫所留,記載中完全沒提到劉伯溫。只不過劉伯溫謀略過人,後人便猜想劉伯溫預測到了明朝的未來,所以留下盒子,讓朱元璋將盒子託付給建文帝。這種想法當然是胡思亂想,劉伯溫死於洪武八年(1375年),去世時劉伯溫與朱元璋的關係並不融洽,即便他想託付,朱元璋還未必會相信。況且朱元璋死於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比劉伯溫足足晚了23年,就算有託付,這麼多年了,朱元璋還能記得嗎?但如果是朱元璋留下的盒子,想來沒有人會相信朱元璋會這麼聰明。

談談《大明風華》中的歷史事件,劉伯溫真的給建文帝留下後路嗎?

景清說出盒子的事情

  那麼有沒有可能劉伯溫看出明朝藩王會成為禍害,於是提醒朱元璋做好準備,留有後路呢?其實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陸陸續續把自己的兒子封為藩王,分處各地鎮守大明,保衛中央。明成祖朱棣是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的,但於洪武十三年才去封地。劉伯溫死於洪武八年初,那時朱棣年僅15歲,只是小屁孩一個。在劉伯溫去世之前,朱元璋沒封幾個藩王,明朝也不存在藩王勢大的問題。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是在洪武二十年以後造成的,那時各地藩王經過多年的人力、財力、物力的積蓄,才逐漸實力強大,朱元璋無力解決,建文帝胡亂削藩才導致靖難之役。

談談《大明風華》中的歷史事件,劉伯溫真的給建文帝留下後路嗎?

建文帝取出盒子

  這個世界上充滿智慧的人或許可以根據現在的情況猜測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但絕對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劉伯溫當然也不可能,但很多現有留存的歷史材料中關於劉伯溫預測未來的事情並不少,例如劉伯溫做的燒餅歌,竟預測到明朝從建立到滅亡的整個大明的國運。

  其實這是後人對劉伯溫的造神運動,通過編故事把劉伯溫塑造成無所不能的神,來反襯出百姓的某種想法和願意,例如因為對朱元璋殺功臣的不滿而編出的劉伯溫如何逃脫朱元璋追殺的故事、對朱棣搶建文帝皇位不滿而編出的建文帝如何逃脫的故事等。只要是發生在明朝,而且是能體現出大智慧的事情,後人似乎都會往劉伯溫身上靠攏,說是劉伯溫乾的。這些故事深得百姓喜愛,並經過數代口口相傳,到最後竟傳得神乎其神。《大明風華》中的這個橋段,也會讓更多喜愛《大明風華》的劇迷相信劉伯溫的智慧深不可測。

談談《大明風華》中的歷史事件,劉伯溫真的給建文帝留下後路嗎?

盒子裡面的東西

  這種造神運動始於明末清初,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