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師傅們的根本原因,是他打贏了

這個雙休日裡,最好看的電影肯定是《葉問4》,這不僅僅是葉問系列的完結篇,據說也是甄子丹的最後一部功夫片。

這片子的內容肯定是編劇自己想出來的,大概講的是葉問晚年次子葉正因為好打架,被學校開除了,他跑去美國給兒子找學校。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當地歧視華人,尤其針對唐人街的中華功夫協會。

有個海軍陸戰隊的軍士長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傾向,他先後派空手道高手踢場子,自己又親自上,打傷了包括會長在內的所有教功夫的師傅們。

最後,葉問親自上,孤身前赴海軍陸戰隊,當眾把軍士長打翻了,從此功夫進入海軍陸戰隊的常規教授課程。

大概就這麼個故事。

當然,裡面有一段是李小龍街頭爆揍老美的橋段,非常精彩,很多年看不到李小龍了,這是個驚喜。

當然這個故事不真實。

首先葉問沒有去過美國,他一生中與日本憲兵隊交手是真,其它都來自改編。

其次關於葉問次子葉正在學校裡好打架這件事我表示存疑。

因為我記得葉問長子葉準接受採訪的時曾經說過,說他一生從不與人打架,包括小時候。

採訪者很驚奇,覺得武功大師怎麼能一輩子從不與人動手打架呢?

他就笑著說,因為沒人敢跟他動手。他小時候,別人離的遠遠的就在後面指指戳戳,這是葉問的仔,這是葉問的仔。

你想嘛,他爹是誰?誰吃了豹子膽,敢跟他動手?

我想,葉準如果是這個待遇,葉正肯定更甚。因為是他弟弟呀,出生的更晚,那時候他爹名氣更甚。

當然真真假假的不重要,金庸小說裡那些武功基本都不是真的,可我們依然很喜歡。

我小時候關於武俠和我父親發生過很多爭論,他不喜歡功夫類型,對整個所謂的武功體系都不感冒。

我小時候,8,90年代他喜歡看類似《神探亨特》這種美劇,他一直都是美劇迷,從錄像帶時代開始就這樣。

因為他覺得武功是不存在的,就算有也沒有徐克拍的那麼誇張,而真實的武功怎麼可能比子彈快呢?

他畢竟軍人出身,對於那些看起來大開大合,漏洞,空檔很多的武功,不相信能有實戰作用。

當然對這一點,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我對武俠,武功,江湖,武林的理解並不是那些具體的武功名稱,比如太極拳,詠春什麼的。

我對武的理解,是好鬥。這一點與主流觀點不一樣。

我知道武俠裡面講的是什麼,講的實際上是一種俠義精神,就像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其實重點也在道,不在於打架。

大師們通常都認為拳腳小功夫,容人大丈夫,關鍵在於道,拔高到精神層面才能真的服人。

《葉問4》也是這個主旨,葉問覺得習武之人,當維繫公義,所以才為功夫協會出頭打這一架。

但這一切都是站在大師的角度想問題。

我不知道你想過沒有,假如葉問打不贏,那他與那些做陪襯的功夫協會里的師傅們的區別是什麼?

其實你腦子裡假想一下這個鏡頭,就會發現我說的是關鍵。

假如先出場一堆的師傅,都輸了,後來出場了一個很有禮貌,很有涵養,也很正義的葉師傅,他也輸了。

那你覺得這場電影還有教育意義麼?

所以,葉師傅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師傅們的根本原因,是他打贏了

我們的傳統裡不太喜歡強調這一點,但這一點其實才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我是聽過跆拳道課的,老師通常開始就會給你講,重點不在於拳,在於道,在於文化。

他不僅會教你拳,更會教你韓語,教你做人的道理等等,也就是所謂的道。

但我的理解,是反過來的。

無論是跆拳道,空手道,包括李小龍創建的截拳道,都是先有拳頭,後有道理。

我要先用拳頭把你揍趴下,然後跟你講道理。

當你發現打不過的時候,才有學習的意願。

公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千,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

最終,倭軍戰船全部被焚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村江之戰。

從此之後,日本積極派遣遣唐使,前來學習上國文化,來學習那個“道”,此後900年,直到豐臣秀吉之前,再也沒有挑釁的想法。

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典型的用拳頭講道理的典故。

《葉問4》有兩點和我的觀念不一樣的地方。

其一,唐人街這幫教功夫的師傅們居然沒有一個能打贏的,這讓我不禁產生一個疑問。

葉問是李小龍邀請去美國的,機票都是李小龍給買的,假如沒有這個巧合,難不成咱在海外的這幫師傅們,就讓人家一直欺負麼?

就算你打不過,那咱找李小龍幫忙唄,這也算一條路,何至於非但不找李小龍幫忙,還內部鬧彆扭,和李小龍之間不睦。

其二,整個主題依然是寄託於天降神兵,主持公道。

葉問就是那個神兵,他來了,當眾揍了種族歧視的白人軍士長,其他人得救了。

這真的很不好,這和我理解的武就是鬥,是背離的。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當空手道高手來踢場子,下面的人衝上去把他揍的連他媽媽都不認得。

那畢竟是在唐人街,下面圍觀的都是華人,三五個人跑來砸場子,咱人多衝上去,群毆也把他打成人頭豬腦。

但遺憾的是沒人上去,大家都在等,等神兵,神兵就是葉問。

我知道我的思想境界不怎麼高,我想我一輩子也沒法到電影裡葉師傅那個涵養。

但我覺得我的想法,更適合普羅大眾,更適合現實。

人要好鬥,好鬥不見得是欺負別人,好鬥也可以是主動捍衛自己的權益。

電影裡那個中華武術協會的會長,太極高手,居然都教自己女兒忍,一忍再忍,直到忍無可忍。

一方面是忍,一方面是內部也不抱團,又整天寄希望於天降神兵,最後還特別喜歡“講道理”。

你把這幾點綜合起來,不被欺負才怪,尤其移民是個少數群體,更是如此。

我記得有一本電影裡講黑幫,講的很逗B。

電影裡的老大說,如果黑幫每次收保護費,都要靠打,那早崩潰了。因為打的成本實在太高了,醫療費不要錢麼?喪葬費不要錢麼?

如果回回靠打,幫會早解體幹不下去了。

所以他們主要靠嚇,所謂殺雞給猴看,打一架就要形成嚇唬一大片的效果,這樣才能收回成本。

所以你反過來想,如果你不想被欺負,怎麼辦?

答案就是像刺蝟一樣,甚至是一群抱團的刺蝟,結陣的刺蝟,讓對方覺得你們特別不好惹,破除他們的成本。

我覺得這才是海外華人要做的。像印度人那樣抱團,像黑人那樣刺頭。

我知道這番話很多人不喜歡。

已經有很多人批判過我的思想了,他們覺得我是趙忠祥老師的動物世界看多了。

這一點我不否認,我打小最喜歡看的確實是動物世界。

我覺得人首先是動物,其次才是人,就如同我覺得武俠首先是武,其次才是俠一個道理。

道理本來就是依託於實力達成的某種平衡。

說白了,是你打成了勢均力敵的局面,大家才不得不坐下來講道理。

你想想看,時光往前推幾百萬年,我們和牛羊是徹底對等的,你是牛,我是猴嘛,大家差不多。

可是現在我們能吃牛排,牛並不能吃人排,道理對等麼?不對等。

不對等是我們打出來的嘛。

我們猴從萬物中脫穎而出,達到了如今的力量對比,那道理自然也就發展到今天的道理。

今天的道理就是我們可以吃牛排,牛認不認同不重要,咱們自己認同就行了。

你看到了,先有拳,後有道。

一直如此。

換句話說,即便你要講涵養,講忍讓,那也是咱們華人內部的事情,對內可以講這個,終究自己人,大家都受過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共識教育。

但對外,你首先得讓人家看到咱有兩把刷子,讓人家看到咱們是不好惹的,讓人家看到咱們刺頭的一面。

等真的佔盡上風,你說再裝個樣子,表演下以德服人,那也不是不可以。

但在這些都沒有達成之前,我更欣賞李小龍那種性格。

我們未見得都有他的武學天賦,傳播機遇,但性格是相通的,就像我說武不見得等於拳頭。

巴爾扎克曾經發誓:拿破崙沒有用劍完成的事業,他要用筆完成。

這就是告訴你,能打的不只有拳頭。

我們需要勇武的精神,尤其是團結在一起,對外勇武的精神。

我覺得葉問葉師傅如果還活著,他希望的肯定是我們這些人,像刺蝟一樣活著,而不是成天等著他來救。

我覺得這才是對武俠裡的武,最好的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