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薇巧用“口红”,孩子情绪瞬间变好:会沟通的父母,孩子不会崩溃


《想想办法吧 爸爸》这档大家非常喜欢的综艺节目里,李乐铉的家庭气氛让人印象深刻,戚薇的女儿Lucky非常可爱,在车上却发生了情绪。

Lucky想坐爸爸腿上,却并没有得到允许,因为安全问题,直接被爸爸拒绝,Lucky伤心的哭了……

戚薇巧用“口红”,孩子情绪瞬间变好:会沟通的父母,孩子不会崩溃

这时候,戚薇妈妈来救场,她很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忽视孩子,更没有训斥孩子,而是直接跟她说,:“好好坐在安全椅上,你帮妈妈选一个口红。”在选口红的时候,Lucky瞬间情绪变好了。

戚薇巧用“口红”,孩子情绪瞬间变好:会沟通的父母,孩子不会崩溃

戚薇巧用“口红”,孩子情绪瞬间变好:会沟通的父母,孩子不会崩溃

Lucky是幸福的小孩,戚薇作为妈妈非常懂得照顾她的情绪,通过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而瞬间转化了她的情绪危机。

但遗憾的是,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常常是忽视的,并没有照顾到孩子情绪方面的变化。

上周和孩子一起去超市,排队结账的时候,前面的小男孩突然把手里的变形金刚用力摔在地上,噘着嘴生气地说,不喜欢这个玩具。

原来小男孩看重的是粉色的小猪佩奇,妈妈却觉得男孩子不应该买粉色的,太娘气,直接塞了个变形金钢给他,就去结账了。

小男孩拿着变形金刚,越看越讨厌,直接摔在了地上。

看到这一幕,真是心疼这个小男孩。妈妈至始至终都没有听过孩子的想法,他的情绪直接被父母忽视掉了,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这对孩子的伤害是不小的。

情感忽视,从来都没有被看成是虐待性质的,也从来不会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也不能被看成是临床心理学所定义的“创伤性事件”。

但是,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被认可被关爱的年纪,经历了足够多这样的有意无意的情感忽视,那么他们在日后将会体验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

01.

情感漠视,是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前段时间,陈学冬和父亲断绝关系上了热搜。

陈学冬出生在温州,爸爸经商,十分富有。

本来生活无忧,但在他7岁那年,他的父母离婚了。陈学冬每年只能见母亲一次。不久,陈学冬的父亲计划再婚,陈学冬坚决反对。父亲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偷偷瞒着他迎娶了继母。

父亲再婚之后,很少关心陈学冬,更别说有互通感情的机会。

小小的陈学冬一直寄宿在一个阿姨家里,只有陈学冬的大姨每个月会给他打生活费。有时侯陈学冬经常饿着肚子去上学。

父亲的冷漠深深伤了陈学冬的心,不但不关心陈学冬,而且由于每年只允许见母亲一次,对他来说,在他最需要的成长期,没有感受到父母的一点温暖。父母的情感漠视,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永久的创伤。

在录制《奇葩说》时,提到这段父子关系时,陈学冬隔空对父亲喊话:“你从小也没管过我,那你凭什么管我?你从来也没养过我,为什么现在让我养你呢?”

戚薇巧用“口红”,孩子情绪瞬间变好:会沟通的父母,孩子不会崩溃

看似绝情,但其中饱含着对父亲浓浓的失望和深深的愤怒。

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里没有“养育”二字,一次又一次的让孩子心生怨恨,孩子将失去温暖的来源,也会变得冷漠而孤独。

冷漠比吵架更伤人,因为吵架还能情感沟通,虽然会情绪化,但至少有沟通,而冷漠下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远比打骂更伤孩子的心。

父母给予的及时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冷漠和忽视会让一个孩子感受不到自己。

在一次次被漠视和责骂声中,孩子将不得不埋起自己的情感,埋起自己生命的活力,丧失对事物的兴趣,内心不敢怀有美好的幻想。

02.

情感忽视,会使孩子变成假性“乖孩子”

2019年4月20日,吴谢宇在重庆被捕。这桩迷雾中的弑母案才告破,但众多亲属都无法理解惨案为何会发生。

一直被认为“非常非常非常完美的小宇”,竟然做出亲自杀害自己的母亲,还精心设计了作案现场,并用手机远程监控着房间里的一举一动。

吴谢宇从小一直是一个成绩优秀且懂事的孩子,但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迎合他的母亲。

2012年更是以优异的高考分数顺利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这样的一位前途无量的北大学子竟与杀人犯挂上钩,实在是让很多人匪夷所思。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性格孤僻,不爱讲话,和很多人不太合得来。他同事甚至认为,以谢天琴这样的性格带小孩,孩子的性格有些偏激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母亲的性格,对孩子严格的家庭管教而使吴谢宇性格受到压制的突然爆发并不是没有理由。

其实,在很多“乖孩子”的背后,压抑着多少情感的控诉和愤怒,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孩子打造成他们想要的模样,却永远的失去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得到一个扭曲的灵魂。

03.

情感支持,会让孩子更懂事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一档节目《一路成年》,其中“达康书记”吴刚一家人的相处模式简直羡煞旁人。

在分配的房子里,吴刚把妻子的嘱咐贴在门上,时刻提醒自己和儿子。

在录制过程中,吴刚会挤出时间向妻子汇报行程,会和妻子分享节目中遇到的所见所闻。

在节目中,吴刚与儿子的相处有一种朋友间的轻松与亲密。

不管对妻子还是儿子,吴刚会将他们的话放在心里,时刻回应,及时交流。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家人在一起最好的模样。

回家有饭吃,到家有话聊。或许这是家庭最大的温暖,情感最好的样子。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段关于父母吵架后的处理方法,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朱莉看到父母在饭桌上吵了起来很难过,后来在朱莉的房间里,父母分别过来安慰她。

爸爸告诉朱莉“这不是你的错”,妈妈说“大人的事情会有解决的办法,而且爸爸妈妈会一直相爱,并且爱着你。”

戚薇巧用“口红”,孩子情绪瞬间变好:会沟通的父母,孩子不会崩溃

朱莉很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且觉得自己更爱父母了。

孩子的情感不能被忽视,更不能漠视,她们更需要父母的情感给予,真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消除因父母原因而受到的惊吓恐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孩子才不会孤独而走向冷漠。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就曾说过: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链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情感支持是理解而不是教育,是沟通而不是说教,它是需要人和人之间产生链接,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度。

04.

情感支持的最佳方式是建立情感链接

孩子想要的情感支持是理解,是父母给予孩子的一切鼓励、关心和爱护。

建立情感链接,让孩子不再孤单、不再伤心、不再失望,我们父母要好好做!

1) 耐心听孩子说话,并感受她的感受

当孩子产生情绪时,你不能视而不见,而要确认他的情绪,并且同情他的情绪,同时产生共鸣。

有同理心,就是从感情上建立联接,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的智力较量。

承认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能够学会与孩子共情,感受她所感受的,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2)包容孩子的情绪,并尊重他的想法

心理学家比昂提出了“心理容器”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能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情绪,接住他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

能够共情的去理解他(她)的情绪,承受住他(她)的情绪带给你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

这样,你能看到孩子情绪外表下隐藏的脆弱和渴求,接纳并满足孩子的这部分脆弱和渴求,对孩子将有建设性的成长。

3)耐心听孩子的心声,并进行正确探求与引导

探讨建立在理解和包容至上。

当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你可以和她(他)耐心地谈一谈,探讨问题的原因所在,这个过程不指责,不控制。

你可以利用共情心理,去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的适当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能够更有底气的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他以后的人生。

我们从小总是被教育成一个懂事的乖孩子,无论自己内心的想法还是情感,都不及父母的要求来得重要。

殊不知,家长眼中的懂事,却成了孩子崩溃的开始。

“妈妈觉得你冷”,“奶奶觉得你饿。”总是用大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把孩子当成了一部只会接受命令的机器,又有谁能受的了?

孩子的崩溃,必会地动山摇啊!

武志红说,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温度。

只有让孩子从父母这里能汲取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和信心,才能开出更美的生命之花,我们要努力成为这样的父母!

作者:山涧,一个热爱阅读更爱写作的亲子妈妈,兼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