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薇巧用“口紅”,孩子情緒瞬間變好:會溝通的父母,孩子不會崩潰


《想想辦法吧 爸爸》這檔大家非常喜歡的綜藝節目裡,李樂鉉的家庭氣氛讓人印象深刻,戚薇的女兒Lucky非常可愛,在車上卻發生了情緒。

Lucky想坐爸爸腿上,卻並沒有得到允許,因為安全問題,直接被爸爸拒絕,Lucky傷心的哭了……

戚薇巧用“口紅”,孩子情緒瞬間變好:會溝通的父母,孩子不會崩潰

這時候,戚薇媽媽來救場,她很照顧到孩子的情緒,並沒有忽視孩子,更沒有訓斥孩子,而是直接跟她說,:“好好坐在安全椅上,你幫媽媽選一個口紅。”在選口紅的時候,Lucky瞬間情緒變好了。

戚薇巧用“口紅”,孩子情緒瞬間變好:會溝通的父母,孩子不會崩潰

戚薇巧用“口紅”,孩子情緒瞬間變好:會溝通的父母,孩子不會崩潰

Lucky是幸福的小孩,戚薇作為媽媽非常懂得照顧她的情緒,通過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而瞬間轉化了她的情緒危機。

但遺憾的是,生活中有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常常是忽視的,並沒有照顧到孩子情緒方面的變化。

上週和孩子一起去超市,排隊結賬的時候,前面的小男孩突然把手裡的變形金剛用力摔在地上,噘著嘴生氣地說,不喜歡這個玩具。

原來小男孩看重的是粉色的小豬佩奇,媽媽卻覺得男孩子不應該買粉色的,太娘氣,直接塞了個變形金鋼給他,就去結賬了。

小男孩拿著變形金剛,越看越討厭,直接摔在了地上。

看到這一幕,真是心疼這個小男孩。媽媽至始至終都沒有聽過孩子的想法,他的情緒直接被父母忽視掉了,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這對孩子的傷害是不小的。

情感忽視,從來都沒有被看成是虐待性質的,也從來不會讓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的,也不能被看成是臨床心理學所定義的“創傷性事件”。

但是,如果一個年幼的孩子,在他們最需要被認可被關愛的年紀,經歷了足夠多這樣的有意無意的情感忽視,那麼他們在日後將會體驗到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心理問題。

01.

情感漠視,是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

前段時間,陳學冬和父親斷絕關係上了熱搜。

陳學冬出生在溫州,爸爸經商,十分富有。

本來生活無憂,但在他7歲那年,他的父母離婚了。陳學冬每年只能見母親一次。不久,陳學冬的父親計劃再婚,陳學冬堅決反對。父親表面上沒說什麼,但偷偷瞞著他迎娶了繼母。

父親再婚之後,很少關心陳學冬,更別說有互通感情的機會。

小小的陳學冬一直寄宿在一個阿姨家裡,只有陳學冬的大姨每個月會給他打生活費。有時侯陳學冬經常餓著肚子去上學。

父親的冷漠深深傷了陳學冬的心,不但不關心陳學冬,而且由於每年只允許見母親一次,對他來說,在他最需要的成長期,沒有感受到父母的一點溫暖。父母的情感漠視,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永久的創傷。

在錄製《奇葩說》時,提到這段父子關係時,陳學冬隔空對父親喊話:“你從小也沒管過我,那你憑什麼管我?你從來也沒養過我,為什麼現在讓我養你呢?”

戚薇巧用“口紅”,孩子情緒瞬間變好:會溝通的父母,孩子不會崩潰

看似絕情,但其中飽含著對父親濃濃的失望和深深的憤怒。

家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如果父母的教育觀念裡沒有“養育”二字,一次又一次的讓孩子心生怨恨,孩子將失去溫暖的來源,也會變得冷漠而孤獨。

冷漠比吵架更傷人,因為吵架還能情感溝通,雖然會情緒化,但至少有溝通,而冷漠下的父母對孩子不管不顧,遠比打罵更傷孩子的心。

父母給予的及時回應,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冷漠和忽視會讓一個孩子感受不到自己。

在一次次被漠視和責罵聲中,孩子將不得不埋起自己的情感,埋起自己生命的活力,喪失對事物的興趣,內心不敢懷有美好的幻想。

02.

情感忽視,會使孩子變成假性“乖孩子”

2019年4月20日,吳謝宇在重慶被捕。這樁迷霧中的弒母案才告破,但眾多親屬都無法理解慘案為何會發生。

一直被認為“非常非常非常完美的小宇”,竟然做出親自殺害自己的母親,還精心設計了作案現場,並用手機遠程監控著房間裡的一舉一動。

吳謝宇從小一直是一個成績優秀且懂事的孩子,但這一切似乎都是為了迎合他的母親。

2012年更是以優異的高考分數順利進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這樣的一位前途無量的北大學子竟與殺人犯掛上鉤,實在是讓很多人匪夷所思。

吳謝宇的母親謝天琴,性格孤僻,不愛講話,和很多人不太合得來。他同事甚至認為,以謝天琴這樣的性格帶小孩,孩子的性格有些偏激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於母親的性格,對孩子嚴格的家庭管教而使吳謝宇性格受到壓制的突然爆發並不是沒有理由。

其實,在很多“乖孩子”的背後,壓抑著多少情感的控訴和憤怒,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把孩子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模樣,卻永遠的失去了孩子純潔的心靈,得到一個扭曲的靈魂。

03.

情感支持,會讓孩子更懂事

前兩天,無意中看到一檔節目《一路成年》,其中“達康書記”吳剛一家人的相處模式簡直羨煞旁人。

在分配的房子裡,吳剛把妻子的囑咐貼在門上,時刻提醒自己和兒子。

在錄製過程中,吳剛會擠出時間向妻子彙報行程,會和妻子分享節目中遇到的所見所聞。

在節目中,吳剛與兒子的相處有一種朋友間的輕鬆與親密。

不管對妻子還是兒子,吳剛會將他們的話放在心裡,時刻回應,及時交流。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家人在一起最好的模樣。

回家有飯吃,到家有話聊。或許這是家庭最大的溫暖,情感最好的樣子。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一段關於父母吵架後的處理方法,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朱莉看到父母在飯桌上吵了起來很難過,後來在朱莉的房間裡,父母分別過來安慰她。

爸爸告訴朱莉“這不是你的錯”,媽媽說“大人的事情會有解決的辦法,而且爸爸媽媽會一直相愛,並且愛著你。”

戚薇巧用“口紅”,孩子情緒瞬間變好:會溝通的父母,孩子不會崩潰

朱莉很快從悲傷的情緒中走了出來,並且覺得自己更愛父母了。

孩子的情感不能被忽視,更不能漠視,她們更需要父母的情感給予,真誠的與孩子交流溝通,消除因父母原因而受到的驚嚇恐懼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的孩子才不會孤獨而走向冷漠。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就曾說過: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鏈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情感支持是理解而不是教育,是溝通而不是說教,它是需要人和人之間產生鏈接,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溫度。

04.

情感支持的最佳方式是建立情感鏈接

孩子想要的情感支持是理解,是父母給予孩子的一切鼓勵、關心和愛護。

建立情感鏈接,讓孩子不再孤單、不再傷心、不再失望,我們父母要好好做!

1) 耐心聽孩子說話,並感受她的感受

當孩子產生情緒時,你不能視而不見,而要確認他的情緒,並且同情他的情緒,同時產生共鳴。

有同理心,就是從感情上建立聯接,必須是身體對身體,心對心,而不是頭腦對頭腦的智力較量。

承認情緒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情緒的產生是有原因的。能夠學會與孩子共情,感受她所感受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2)包容孩子的情緒,並尊重他的想法

心理學家比昂提出了“心理容器”概念,他認為,如果我們能作為一個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情緒,接住他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攻擊。

能夠共情的去理解他(她)的情緒,承受住他(她)的情緒帶給你的焦慮,而不是抽身離開,或是攻擊回去。

這樣,你能看到孩子情緒外表下隱藏的脆弱和渴求,接納並滿足孩子的這部分脆弱和渴求,對孩子將有建設性的成長。

3)耐心聽孩子的心聲,並進行正確探求與引導

探討建立在理解和包容至上。

當孩子產生不良情緒時,你可以和她(他)耐心地談一談,探討問題的原因所在,這個過程不指責,不控制。

你可以利用共情心理,去發現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一起去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的適當引導,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能夠更有底氣的去面對這個世界,面對他以後的人生。

我們從小總是被教育成一個懂事的乖孩子,無論自己內心的想法還是情感,都不及父母的要求來得重要。

殊不知,家長眼中的懂事,卻成了孩子崩潰的開始。

“媽媽覺得你冷”,“奶奶覺得你餓。”總是用大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把孩子當成了一部只會接受命令的機器,又有誰能受的了?

孩子的崩潰,必會地動山搖啊!

武志紅說,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生命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機器,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溫度。

只有讓孩子從父母這裡能汲取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和信心,才能開出更美的生命之花,我們要努力成為這樣的父母!

作者:山澗,一個熱愛閱讀更愛寫作的親子媽媽,兼職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