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空中格鬥性能優異,中國因其航程和滯空時間短拒絕購買


米格-29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現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空中優勢戰鬥機,北約代號:支點,該機是蘇聯第一種從設計思想上就定義為第三代戰鬥機的型號。

米格-29原型機1977年10月6日首飛,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飛機制造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

米格-29在設計上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於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多普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系統,武器為不少於六枚的空對空導彈外加一門機炮。

米格-29後來的改型達20餘種,包括教練機(米格-29UB "支點-B" )、戰鬥轟炸機(米格-29M"支點-E" )、海軍艦載機(米格-29K "支點-D")等。除蘇聯外超過30多個國家使用,總生產數量1600餘架,成為了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戰鬥機。

20世紀80到90年代,在之前的三十餘年裡,"米格"戰鬥機出口數量巨大,屢屢與美國戰鬥機對壘,名聲在外、地位顯赫。而蘇霍伊設計局的產品,尤其是國土防空戰鬥機,如蘇-9/11、蘇-15等則受到蘇聯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國,名氣遠不如米格機。

但是,在多次實戰中,米格-29也暴露出了大量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航程短、雷達探測距離短、對地面雷達站的依賴度高等。畢竟米格-29的設計理念為前線戰機,屬於短腿型。

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衝突中,都有米格-29戰鬥機被擊落,對手有F/A-18、F-15和蘇-27等。可以這麼說,在與北約交手中米格-29都是以敗績為主。

有趣的是,作為蘇聯/俄羅斯的主要對手:美國,截至2011年1月約擁有20餘架米格-29,主要是曾經購入前摩爾多瓦空軍,現下落不明。

而在90年代,中國空軍認為米格-29的載彈量、最大航程、滯空時間等遠遠不如米格-29,因而堅決拒絕採購米格-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