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空中格斗性能优异,中国因其航程和滞空时间短拒绝购买


米格-29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现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空中优势战斗机,北约代号:支点,该机是苏联第一种从设计思想上就定义为第三代战斗机的型号。

米格-29原型机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尔基飞机制造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

米格-29在设计上升力型机身和大型机翼完整的以整体空气动力学形式融合,两个低于轴心的发动机配备有可调进气口,能承受持续9G的机体结构,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全面的火控和电子战系统,武器为不少于六枚的空对空导弹外加一门机炮。

米格-29后来的改型达20余种,包括教练机(米格-29UB "支点-B" )、战斗轰炸机(米格-29M"支点-E" )、海军舰载机(米格-29K "支点-D")等。除苏联外超过30多个国家使用,总生产数量1600余架,成为了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战斗机。

20世纪80到90年代,在之前的三十余年里,"米格"战斗机出口数量巨大,屡屡与美国战斗机对垒,名声在外、地位显赫。而苏霍伊设计局的产品,尤其是国土防空战斗机,如苏-9/11、苏-15等则受到苏联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国,名气远不如米格机。

但是,在多次实战中,米格-29也暴露出了大量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航程短、雷达探测距离短、对地面雷达站的依赖度高等。毕竟米格-29的设计理念为前线战机,属于短腿型。

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冲突中,都有米格-29战斗机被击落,对手有F/A-18、F-15和苏-27等。可以这么说,在与北约交手中米格-29都是以败绩为主。

有趣的是,作为苏联/俄罗斯的主要对手:美国,截至2011年1月约拥有20余架米格-29,主要是曾经购入前摩尔多瓦空军,现下落不明。

而在90年代,中国空军认为米格-29的载弹量、最大航程、滞空时间等远远不如米格-29,因而坚决拒绝采购米格-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