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記的傳奇很多,我只知道幾個

追憶詩燕書記 | 黃書記的傳奇很多,我只知道幾個

詩燕書記的驟然離去,對我來說,不僅是痛失一位特別值得尊敬的好領導、好同志,更是痛失一位特別值得愛戴的好老師、好前輩。20多天了,我一直不願意刪除他暱稱“黃炎”(按他的親口解釋,意為守陵的炎黃子孫、姓黃的炎陵人)的微信,記錄中的最後一條是11月18日下午發送給他審定東方希望項目投資協議文本時的對話。逐條翻看這些記錄,往事一樁樁、一幕幕湧上心頭。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記得他曾經在一次閒聊時說起,自己出生時,頭上已有三個哥哥,父母很想再有個女兒,於是為他取名“詩豔”。家裡日子過得很苦,哥哥們勒緊腰帶,幫著日漸年老的父母供他讀書。在學校,他清晨起、深夜睡,進書館、攻專業,拜老師、訪學友,度過了艱難的求學生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他未滿16歲就完成了高中階段學習,未滿19歲就以優異成績從湘潭農校畢業。決心回農村幹一番事業的他,引用唐詩《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為自己改名“詩燕”。一字之差,既清新脫俗,又借詩言志,在我看來,真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聽他說起過,他參加工作第一站是攸縣蓮塘鄉,擔任鄉黨委秘書。在這裡,他如飢似渴地向書本學、向領導學、向同事學、向群眾學,迅速完成了從學生到幹部的角色轉變。當同事們閒暇時聚在一起聊天、喝茶、打牌時,他總是堅守在辦公室查資料、改報告、寫信息。一年後,就因為業務拔尖,選調到攸縣縣委辦工作,從幹事、到副組長、到副科級督察員、再到副主任,先後長達10年之久,一直沒有離開辦公室最為辛苦也最鍛鍊人的文字綜合工作。期間,他撰寫的文章曾先後獲中央政研室、新華社《內參選編》刊登。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詩燕書記非常愛學習,業餘時間除了讀書和散步,幾乎沒有別的愛好,每天堅持讀書兩小時的習慣一直伴隨終身。在我印象中,他特別喜歡《資治通鑑》,經常在散步時給我們講其中的一些經典,為我們闡釋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有一次講好乾部必須德才兼備時,他曾經大段背誦《資治通鑑》原文:“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除背誦一字不差以外,還現場逐字逐句為我們講解,其博聞強記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他常說,當幹部就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既精心鑽研業務,當好各個階段所處崗位的“專才”;又廣泛涉獵,成為善於處理各類複雜問題的“通才”。他曾向我們回憶起當年從攸縣城關鎮黨委書記崗位上,提拔擔任茶陵縣法院院長的往事。當時,他既不是學法律專業的“科班”出身,也沒有幹過法律相關工作,適應崗位要求成為面臨的最大挑戰。為履行好“判是非、斷生死”的法院院長職責,他犧牲了幾乎所有能夠支配的休息時間,就連散步時都在鑽業務、想問題。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啃”完了當時能找到的法律典籍、法律文書,迅速實現從“外行”向“內行”的轉變。在他任職期間,茶陵縣法院獲評全省“文明法院”,院黨組獲評全市“好班子”,他本人獲評“好班長”,並順利考取全國首批高等法官。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長年累月的勤學苦練,詩燕書記既具備了登高望遠的“大氣魄”,又練就了攻堅克難的“大手筆”。因工作關係,我曾與他擔任過社長、總編的《株洲日報》記者打過幾次交道。說起當年的黃總,他們都豎起大拇指、讚不絕口。他們回憶,黃總任職期間,一直堅持重要社論親自執筆、重要稿件親自審定、重要活動親自參與。面對報社同事,他謙虛地自稱“宣傳戰線的學生”,卻讓大家感受到真正“行家裡手”的專業素養。黎世偉老師回憶,黃總審稿很認真、很細緻,常常一字一句的更易,即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效。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株洲日報》創辦50週年大會上,他脫稿演講20多分鐘,熱情洋溢,妙語連珠,來自全國各地兄弟報社的同行無不深深感受到他的強大“磁場”。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詩燕書記常對我們說,搞政策研究,是“身在兵位、胸為帥謀”,任務重、要求高,極富挑戰性。他自己曾兩度在市委機關從事辦公室和政策研究工作,經常“5+2”“白加黑”,沒日沒夜地埋頭苦幹,自嘲“不挨批評就是表揚,不加連班就是休息,不出差錯就是完美”。

到炎陵工作後,他更是以“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精神,積極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變化,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法。在我們看來,詩燕書記抓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相結合,看得準、講得準、抓得準,特別善於以廣大幹部群眾喜聞樂見、易懂易記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宣講政綱、闡述理念、推動工作。聽他講話,每次都有新收穫、新感悟,簡直就是一種享受。那些精妙、精準的論述,已經成為他留給炎陵這片“紅土地”的寶貴精神遺產。

我至今清楚地記得,就任炎陵縣委書記時,他在幹部見面會上說,從炎帝廣場到炎帝大廟,成為炎帝“守陵人”,深為榮耀、深表感激、深感惶恐、深知責任。自己將恪盡職守,做忠誠正派的人,做紮實幹事的人,做為民造福的人,做團結共事的人,做勤政廉潔的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九年如一日,從不敢有絲毫懈怠。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到炎陵後,他馬不停蹄進企業、進鄉村、進農戶調研,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了縣情,提出膾炙人口的“四老、四地、四長”定位,成為廣泛流傳的炎陵推介辭。他說,大美炎陵,美在厚重,是老祖宗安寢福地,始祖恩澤源遠流長;美在血性,是老人家革命聖地,紅色基因地久天長;美在空靈,是老天爺生態寶地,優美環境山高水長;美在和諧,是老百姓宜居樂地,淳樸民風情深意長。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繁忙的工作之餘,詩燕書記經常找幹部談心,既談做事的方法,也談做人的感悟,很多幹部特別是我們這些曾經的身邊工作人員都在私底下尊稱他為“黃老師”。我有幸於2017年3月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負責綜合調研工作。報到時,我由於擔心自己年齡偏大、能力不足,向書記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慮。他當即給我講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並且半開玩笑地說:“你能幫縣委書記當好參謀,就能當好一個縣委書記。”他告訴我,辦公室幹部以文輔政,關鍵要做到“四個來”:“黃河之水天上來”,要接好“天線”,把握大局大勢,參到點子上,謀到關鍵處;“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接通“地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一線的生動實踐中汲取智慧;“梅花香自苦寒來”,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把崗位當事業,把職責當使命,吃苦耐勞,砥礪奮進;“不盡長江滾滾來”,要聚焦重點、熱點、難點,多出好思路、多想好點子、多寫好文章,最終通過“有為”實現“有位”。一席話,幫助我樹立了信心、燃起了激情、指明瞭方向。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我還記得,縣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召開前夜,詩燕書記逐字逐句認真審定全會報告。這是我到縣委辦工作以來牽頭起草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材料,雖然此前已經數次請示彙報,但“兵臨城下”仍然忐忑不安。通讀幾遍後,他提筆在上半年工作總結部分改了幾個字,7個小標題都扣住“進”字作為關鍵詞。這麼一改,既精準,又易記,立馬就形成了一條貫穿全文的主線。改完後,我們從辦公室出來到縣委大院散了幾圈步,他興致很高,以一個“老辦公室”的身份分享了他對文稿寫作的感悟。他說,好材料是“想”出來的,謀篇佈局、遣詞造句都至關重要,沒有好的構思作為前提和基礎,後面的工作都是空中樓閣,都是無用功;好材料是“議”出來,決不能忽視團隊的力量,“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大家一起商量討論,最能通過思維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好材料是“改”出來,初稿形成以後,一定要發揚“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反覆琢磨、反覆推敲,做到精益求精;好材料是“抄”出來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然這個“抄”不是指抄襲,而是指學習借鑑,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詩燕書記為扶貧而來、因扶貧而去,在炎陵任職期間眼裡看得最重的、心裡想得最多的、手上抓得最緊的,就是脫貧攻堅。他多次在大會上強調,炎陵脫貧關鍵靠做好“四字文章”:脫“貧”。“貧”字從象形看,就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主要是收入不夠。脫“貧”就要堅持以文化旅遊、生態工業、綠色農業為主導,讓群眾持續增收。治“窮”。“窮”字從象形看,就是勞“力”趴在洞“穴”下,直不起腰,抬不起頭。治“窮”就要通過扶志、扶智、扶技,讓群眾的心熱起來、腰直起來、手動起來。解“困”。“困”字從象形看,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縛,始終無法長大成林。解“困”就要精準施策,定向發力,紮實推進“七個一批”“六大工程”。擔“責”。“責”字從象形看,就是“用荊條抽打,逼迫歸還錢貝”。貧困是發展中的“欠賬”,脫貧的責任就是抽打我們的“荊條”,必須以重獎重罰鐵腕抓脫貧、促攻堅。這些經典論述,都成為之後幾年全縣脫貧攻堅的“指南針”。

詩燕書記是一個低調、內斂的人,作為一個曾經的“媒體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報道,他從不喜歡在媒體上拋頭露面。但只要是涉及全縣發展大計的媒體活動,他就特別重視、積極參與。2017年炎陵黃桃開園,他親自審核修改宣傳稿,面向全國電視觀眾為果農“站臺”“代言”。他總結,炎陵黃桃有“四個好”:品質好,它個大、形正、色豔,好看;肉脆、味甜、香濃,好吃。環境好,生長在“亞洲第一氧吧”炎陵高山之上,日照好、溫差大,條件得天獨厚。技術好,採取套袋栽培、配方施肥、頻振式殺蟲等無公害科技,實行標準化生產、二維碼防偽。市場好,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原生態綠色水果,藉助“互聯網+”朝發夕至,暢銷全國,走向世界。“炎陵黃桃、桃醉天下”的央視廣告詞,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最令炎陵數千“扶友”感動是,在炎陵脫貧摘帽後召開的一次大型會議上,他向全體與會人員深深鞠了一躬,動情地說,這一年,是極不容易的一年,更是可圈可點的一年。最大的成就,是脫貧攻堅摘下了“窮帽”;最大的亮點,是產業項目打響了“品牌”;最大的突破,是改革開放敞開了“山門”;最大的欣慰,是生態建設美麗了“容顏”;最大的滿意,是改善民生贏得了“笑臉”;最大的保障,是加強黨建增強了“底氣”。

他說,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深深體會到:有一種使命,叫不忘初心。炎陵是“湖南的井岡山”,紅色基因世代傳承。作為共產黨人,要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就是為民愛民、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一種力量,叫眾志成城。貧困是全社會的共同敵人,脫貧是全社會的共同願望,扶貧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堅信,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美夢成真!有一種作風,叫真抓實幹。脫貧攻堅十分艱難,難在發展產業、難在基本保障、難在群眾滿意,必須堅持真抓實幹。抓,就要抓準、抓細、抓實;幹,就要對著“堅中之堅”幹、迎著“難中之難”幹。我們堅信,只要堅持真抓實幹,就一定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有一種境界,叫忘我奉獻。各級幫扶幹部圍繞脫貧摘帽目標,不猶豫、不折騰,舍小家、顧大家,傾心投入、忘我奉獻,留下了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事蹟。我們堅信,只要帶著感情、帶著奉獻履職盡責,群眾的心就永遠和我們在一起!他說,炎陵之美,美在血性,“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需馬革裹屍還”!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就在去世前10天,詩燕書記還在炎陵縣引進的首家民營企業500強項目——東方希望炎陵縣現代化養殖循環產業基地項目簽約儀式上致辭。

他說,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項目的落地,就是展示“希望”。東方希望集團是中國民營企業的標杆,其理念、實力、品牌都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典範,充分彰顯了“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業道酬精、商道酬信”的企業家精神。就是充滿“希望”。這個項目寄託著鄉村振興的希望,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民生效益,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就是共享“希望”。項目簽約後,炎陵縣將堅持以一流的政策、一流的團隊、一流的服務,紮實做好項目建設各項工作,確保項目早日開工、早日建設、早日見效。東方希望集團的龔總曾用“一見如故”來形容詩燕書記,在項目洽談過程中,作為日理萬機的縣委書記,從選址到規劃再到正式簽約,每次他都親自參加,並且特別有親和力。幾次接觸下來,雙方都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感,為項目的落地和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追忆诗燕书记 | 黄书记的传奇很多,我只知道几个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直到今天,我在內心深處仍然不願意相信詩燕書記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因至親之外的人離世而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沉重且持久的悲傷。這段時間以來,記不清多少次因他的離去而獨自落淚甚至當眾失態。就連晚上在縣城散步,也有意迴避了以前經常走的那條路線,因為這裡承載了太多回憶,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斯人已逝,餘音繞樑。奔騰的洣水也沖刷不走定格在羅霄山下的那些“詩”言、那些“燕” 跡。這是一位扶貧的使者、創業的勇者、博學的智者、清廉的行者、忠厚的長者,留給後來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