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要想贏庫爾斯克戰役還需增加多少兵力?

談文論史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南北兩大突擊集團軍的進攻速度都遠遠低於預期,德軍的坦克和步兵的損失都非常大,這讓德軍的進攻缺乏持久力,進攻部隊不得不頻繁的停下來進行必要的重組,代價就是蘇軍有時間調遣預備隊加強防線。顯然德軍這兩支攻擊集團軍都需要更多的兵力加強才有可能完成計劃中的“堡壘行動”,包括更多的坦克和步兵。



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擔負著主要的突擊任務,擁有更強大進攻兵力的他們雖然在一開始取得了不錯了進展,但是在後續的進攻中顯得很乏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掩護側翼的步兵師,隨著突破不斷深入,側翼的掩護不斷加長,而曼施坦因手中沒有足夠的步兵師,不得不讓擔任進攻的裝甲部隊分擔這一任務,這將不可避免的導致德軍進攻力量的削弱,進而降低德軍的推進速度。僅就南方集團軍群而言,至少需要為其再提供2-3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才有可能達成目的。


北路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形勢比南面更加嚴重,莫德爾的部隊並沒有曼施坦因強,而蘇軍防禦的重點卻在莫德爾方向上(蘇軍一直認為北路是主攻方向),這導致莫德爾的進攻將極為困難。事實也是這樣,莫德爾的推進速度非常緩慢,損失也很大,最終不得不暫時停止進攻,即便不考慮後來分兵馳援第2裝甲集團軍,只讓第9集團軍專心應付進攻任務,也很難達成陸軍總司令部所要求的快速挺進,至多隻能是牽制作用。介於莫德爾所面臨的嚴重困難,為其增加的兵力不應少於4-5個裝甲師和步兵師。


相比於增加兩個攻擊集團軍的兵力,最應該予以加強的就是防守奧廖爾突出部的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該集團軍的兵力實在過於虛弱,完全無法頂住蘇軍兩個完整的方面軍的進攻,最終導致莫德爾的第9 集團軍不得不放棄進攻行動,前往挽救奧廖爾突出部的嚴重危機。奧廖爾突出部作為北路德軍的出發陣地必須予以堅守,否則整個進攻德軍的後方便暴露在蘇軍的威脅之下。要保證第2裝甲集團軍可以獨自抵抗蘇軍的強大進攻,必須為其再提供2個裝甲師和4個步兵師。

綜合來看,要想讓德軍的“堡壘行動”進行的比較順利,則必須要再增加15個以上的裝甲師和步兵師,而即便是從最低程度考慮(保證堡壘行動徹底執行),也至少需要提供10個師的兵力,其中對第2裝甲集團軍的6個師的增加不可或缺,對於進攻集團軍的兵力增加可以減少為4個步兵師。由於德軍一直處於進攻中,戰場掌握在德軍手裡,所以可以對戰場大部分的受損坦克進行維修再次投入作戰,這樣可以不需要再增加裝甲師,但是必須的增加步兵師,以保證寶貴的裝甲部隊可以全力投入進攻之中。


戰略論


個人認為,如果能增加10~15萬戰鬥力量(就是增加10師左右的兵力,其中5個師應該是裝甲師或摩步師),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取得部分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達到圍殲突出部難實現)。

調集這部分力量對當時的整個德軍陸軍而言,並非很難,主要是陸軍總司令希特勒的預見性和決斷力的問題。這部分力量可以來自突尼斯的非洲軍團(5月底全部投降),提前撤出這個孤島,可以挽救8萬精銳的部隊;同時隨著部分在西線整編的部隊結束整編和總動員帶來的力量,在其它戰線不做大的調動的情況下,就能較輕鬆完成向庫爾斯克地區提供有力的增援力量。

退一步講,這股力量即使不能幫助德軍達成戰役目的,也完全可以在隨後的蘇軍反攻中或者說再後來的向第聶伯河的退卻中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希特勒的戰略眼光更高的話,敢在其它戰線做一定程度暫時的削弱(如西線、巴爾幹地區和挪威),則向庫爾斯克地區提供20個師甚至是更多點也是能做到的。


探測衛星A


與其考慮增加多少兵力,還不如進行戰術討論

眾所周知,曼施坦因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他如果能等,蘇軍必然會先發制人,那麼庫爾斯克戰役將會是德國人的勝利)。

他不僅自己犯錯,而且還誤導了希特勒。他用自己的盲目自信感染了阿道夫,使元首深信整個戰役只需幾天便可完成(7月,蘇軍防線縱深已達到110公里,共有9道)。

另一個人就是莫德爾,他雖然考慮到4月末的蘇軍防線已達20公里,可卻依然保證只要擁有大量武器裝備,他還是可以打穿蘇聯防線。

不過,他一開始還希望讓蘇軍進攻,先消耗對方實力(這就是他和曼施坦因的區別)。

可他被希特勒給影響了,以至於同意了這次行動。

很明顯,蘇軍已經有所準備,並且集結了壓倒性數量優勢的主力部隊。

只打下兩道防線的曼施坦因,又要憑什麼打贏整個庫爾斯克戰役?蘇軍還有預備隊,德軍的在那???

曼施坦因的冒險行為,終使德國全面崩潰



頂風作案


二戰時期的庫爾斯克會戰是一場關鍵戰役,這是德軍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主動進攻,企圖扭轉局勢,重新獲得主動權,不過最終的結果是以德軍的失利而告終,德國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德軍作為進攻方已為敵方所知,失去了戰役的突然性。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曼施坦因就要馬上乘勢發動新一輪攻勢,一鼓作氣拿下庫爾斯克,但中央集團軍的克魯勃以雨季為由拒絕了曼施坦因的請求,等過了雨季,希特勒又感覺虎式坦克的裝甲太薄,把已經要上戰場的坦克,重新拖回工廠再加裝一層裝甲,這樣前後一折騰一直拖到七月才發動,這時蘇軍早已獲悉德軍的計劃,所有的反坦克器具都己準備好了,就等德軍進攻;

2.德軍的作戰部隊沒有必要的後備軍,遇有強勁的對手很難鞏固現有的陣地,而蘇聯則源源不斷的投入了大量的後備力量;

3.蘇軍採取的是誘敵深入的策略,等到德軍戰線拉的過長時再各個擊破,德軍沒有集中兵力發揮優勢,兵力過於分散;

4.由於美英在西西里登陸,使得德軍有可能腹背受敵,使得希特勒不敢繼續擴大"戰果",過於保守,喪失了很多良機;

5.希特勒一直以來都沒有做好全面戰爭狀態準備,使得德國的戰略資源嚴重匱乏,無法為長期的戰爭提供充分的戰略物資支持。

6.蘇軍控制了戰場大量回收和修復了戰損坦克,效率很高,德國人沒能控制戰場所以坦克損失一輛算一輛,到後期完全被蘇軍壓制,這也是庫爾斯克戰役後期蘇軍坦克數量並沒有減少很多的主要原因 。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德軍在庫爾斯克戰爭中想要戰勝蘇軍,粗粗算一下,兵力交換比要高達1:5,技術兵器交換比要達到1:9才行,此次戰役,德軍投入總兵力為154萬人,蘇軍累計兵力達264萬人,所以德軍想要贏得戰爭,必須得增兵500萬人以上,但這個要求過於逆天了,就算德軍的將領都是天才,也滿足不了這種情況。所以在蘇德戰爭中雖然德軍的戰術要高於蘇軍,但蘇聯國力要比德國強太多,戰爭到了到拼消耗的地步,德國則越來越被動,在庫爾斯克,德國消耗了老兵,蘇聯錘鍊了新兵,兩國軍事力量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即使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僥倖打贏,下一次會戰,德軍仍然面臨失敗。








米曹說事


庫爾斯克會戰無論增加多少,都沒有任何用處,你能增加多少?前蘇聯也能增加多少?甚至於說前蘇聯由於它地理位置的關係可以增加得更多。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戰爭的模擬裡面總會忽略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時機,有的時候掌握正確的時機,發動戰爭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說在《孫子兵法》裡面曾經明確地提到過發動戰爭必須要在秋收以後集結軍隊,然後發動戰爭等到第二年要春天播種的時候要把軍隊收集回來,然後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負責種田。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生產力的不斷進步,這些東西可能考慮的重要性越來越低,但是對於很多的戰爭指揮官來講,掌握正確的時機,發動進攻反擊防守,這是一門戰爭指揮官必須要學的必修課。

庫爾斯克會戰裡面主要是突出部戰役,因為這個突出部是阿爾科夫反擊戰裡面,前蘇聯留在納粹德國陣地上面的一顆釘子,只要能夠拔掉這顆釘子,納粹德國就可以掌握一個寬大的戰爭正面,從任何一個點都可以發動突襲,如果不能夠拿下這顆釘子,那這顆釘子裡面的前蘇聯紅軍就有可能針對納粹德國的進攻發動突擊或者是騷擾,甚至於說前後包夾,所以對於納粹德國來講,這顆釘子必須要拔掉,對於前蘇聯來講這顆釘子必須要守住。

前蘇聯紅軍自然也意識到納粹德國肯定會來拔這顆釘子,這個釘子放在這裡就是等著過來打的,所以它需要做準備,做防禦的準備一系列的反坦克戰壕,反坦克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野戰炮部隊的部署以及機動部隊的部署等等,都需要不斷地往這個突出部裡面運營。

我們去看後來納粹德國進攻的時候遇到的層層的封鎖線,那就是前蘇聯稱納粹德國在猶豫是否進攻的時候佈下的防線,與此同時美國,英國等國在西西里島的登陸也是讓德國放棄庫爾斯克會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我們把這個戰役的時間提前無限的提前,也就是在哈爾科夫反擊戰結束之後立刻發動反擊。即便德國人掌握的虎式坦克像是坦克的數量不足以支撐一場大型戰役,但是憑藉德國人仍然保留著大量的機動部隊的力量,還是可以發動一次有效的前行公式,能夠吃掉突出部內部為數不多的人心惶惶的前蘇聯紅軍。

所以庫爾斯克會戰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時間,由於太希望虎式坦克和像是坦克的加入,使得德國人這一次進攻萬無一失,導致德國人拖延的時間太長。

最後導致的三個結果便是,第一庫爾斯克內部前蘇聯紅軍的防禦工事中多防禦的兵力太多,無法一口氣吃下,第二,前蘇聯方面派出偵測力量對納粹德國的兵力部署可以進行仔細的政策,並且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之中人心惶惶的前蘇聯紅軍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地做不對的思想工作。

第三點英國和美國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給納粹德國製造麻煩,讓納粹德國不敢集結所有的軍隊在庫爾斯克跟前,蘇聯紅軍死磕。

話說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找到正確的時機,勝過於雄兵百萬,庫爾斯克會戰不需要增加一兵一卒需要的是把時間給提前,都把時間提前到前蘇聯尚未反應過來。所謂的兵貴神速,前蘇聯自己立足未穩,然後打一個漂亮的包圍戰為戰,而不是像後來那樣打了一次拉鋸戰,結果垃圾到後來只不過是自己的實力受損,對於前蘇聯來講,反而沒有多少損失。


漩渦鳴人yy


由於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德國需抽調兵力救意大利,故徳軍主動停止進攻,並非被蘇軍擊敗的,從戰術層面看,是徳軍贏。而在戰役後的蘇軍反擊中,徳軍且戰且退,敗而不亂,仍不斷給予反擊中的蘇軍重創,至少在1943年底,徳軍仍是一支勇猛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