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條古人的家風教育觀點,值得收藏借鑑

【教育要趁早】

  • 《顏氏家訓》曰:“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8條古人的家風教育觀點,值得收藏借鑑

  • 康熙《庭訓格言》亦重早教曰:“諭教宜早,弗敢辭勞”。

【立志不可少】

  • 曾國藩《家書》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但問耕耘”,其家書家教中,立志之論甚多,強調立志之後,據此求過,自律自勉。
    《家書》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一處弛則百處懈”“惰則弛緩”“勤則醫惰”,百種弊端,皆由惰生。
  • 《顏氏家訓》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齊家,為學治世”。

【懷敬畏之心】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心懷敬畏並不是一定指對官職有多高的人,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個人再成功,總有他的父母、上級,讓他敬畏,從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輕舉妄動。


8條古人的家風教育觀點,值得收藏借鑑


  • 《菜根譚》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無所怕是不會成功的。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謹慎態度,才能有戒懼意念,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紛繁複雜的社會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為個人名利所累,永遠謙遜平和,保持內心的執著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
  • 《包拯家訓》載宗法:“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刊石,立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亦稱開除家籍。包拯的子孫一直未辱沒祖宗,其子包綬、其孫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聲。

【重道德培養】

  • 朱熹《家訓》曰:“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朱熹重視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不可不慎哉!”

  • 司馬光《溫公家範》亦重德:“賢者居世,以德自顯”。

【不養驕奢性】

  • 司馬光《訓儉示康》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給司馬康的誡子訓,說明“儉”和“侈”的必然性,“儉能立名,侈必自敗”。
  • 諸葛亮《誡子書》亦崇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朱柏廬《治家格言》亦尚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8條古人的家風教育觀點,值得收藏借鑑


【明孝道大義】

  • 蘇軾十歲讀《漢書》,慕範滂為忠獻身,“範滂對母說:‘兒忠孝不全’,範母說:‘我為兒驕傲’”。蘇軾問母,若我像範滂,您若何?蘇母曰:“你成範滂,我即範母。”
    《林氏家訓家規》亦強忠孝曰:“孝始於事親、終於報國,移孝以作忠,即顯親以全孝,此為大孝”“孝為立身大本。若不孝於親則不能忠於國;必反為社會之蠹蟲”。

【立信不欺辱】

  • 《韓非子》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非以成教也。”遂烹彘。
    說的是曾參妻攜子到市場,其子啼哭,母說歸後為子殺豬。歸後,見曾參正要捕豬殺之,妻止之,說與兒戲言,曾參認為不能失信於子,終殺豬以取信。

【不人云亦云】

  • 蘇軾著《石鐘山記》前,為了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攜兒子蘇邁到實地考察,寫出了傳頌千古的美文。
    蘇軾父子考山喻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與嚴實相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