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來源:東莞潮青會 「冬至」並不是指冬天到了,「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

冬至日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這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所以「冬至」又叫「日短至」,陰極而陽生的日子。

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回移,白天漸長,夜晚漸短。此時北方常見大雪,南方也進入了寒冷時節。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最讓人羨慕的是,古時候冬至是放假的。朝廷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應節食品,較為普遍的有北方冬至吃餛飩(餃子)的風俗,南方許多人家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傳統冬至慶祝方式有多樣,飲食是其中一種。

既然是一年最冷之日,也是重大節氣,就能在冬至日好好慶祝,一家人團圓,形式與內容均做到“過冬大過年”。

莞人如何過冬?潮人又如何?不同地區有不同風俗,但始終離不開團圓之味、吉祥之意,下面細數一二。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東莞東城、南城、莞城、萬江、高埗、中堂、望牛墩、麻涌、道滘鎮街冬至都有吃“冬團”的習俗。往時,冬至到,家家必做冬團,現在仍是應節的必備食品。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石龍、石碣、石排、茶山、企石、橫瀝、東坑等埔田片鎮街冬至有吃鹹丸的習俗。鹹丸用糯米粉隨意捏成團,不加餡。湯一般用蝦米、臘肉、雞、耗等熬成,還有少量的青菜,湯汁味道鮮美。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東莞樟木頭、清溪、鳳崗、謝崗、塘廈等鎮,冬至時一般會在家自制客家風味食品——蘿蔔粄。圓形的蘿蔔粄以粘米粉、糯米粉包裹豬肉、蘿蔔絲、蝦仁等餡料,意寓“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虎門、長安、厚街、沙田等東莞沿海鎮區的人,就會煮食紅薯雞蛋糖水,紅薯寓意鴻運當頭,象徵生活紅紅火火。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冬至團聚與祭祀。《東莞縣誌》有載:“俗最重祭,清明……及冬至則廟祭,即僻荒村亦有祖廳昭祀。”

時至今日,東莞很多鎮街,都保留了冬至閤家團聚的傳統,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在冬至那天返鄉與家人團聚、祭祖,備三牲酒茗、各式粉果進行。

出嫁女“拜冬”。東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兒在冬至日,帶上“冬團”、糕點、水果、豬肉、家禽等,攜夫帶子回孃家,相聚一堂過冬至,寓意著有始有終,“從年頭行到年尾”的吉祥之意。

冬前理髮。東莞水鄉片的鎮街有句順口溜:“擔冬擔矮小,擔年擔富貴”。意思是,如果頭髮沒有修理,就“擔”著頭髮(即“頂著頭髮”)過冬的話,就不會長高;如果“擔”著頭髮過年,就能富貴,所以以前流行從冬至過後都不理髮,到過了正月才去剃頭說法。

潮汕冬至相當於小過年,這一天就得吃“冬節丸”,象徵家庭和諧、吉祥、團圓,而且吃過冬節丸,就算大一歲。但是作為天生吃貨的潮汕人,怎麼會滿足於單純的丸呢?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隻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節丸”,象徵著全家人圓圓滿滿。

如果有家人外出未歸,那麼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丸給他吃。


在普寧,有人把它搓成兩頭尖尖的小丸,也有人先把糯米粉團搓成小長條形,再用剪刀剪成尖丸,同樣煮成甜湯食用。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在潮陽、潮南地區,也有人在冬至丸里加入紫薯,淮山等,顏色更誘惑~


東京薯是潮汕的特產之一,東京丸是用東京薯澱粉做成的,造型白色偏圓,學名竹芋,性涼,清火去燥,東京丸可以製成甜湯,也可以和其他食材一起做甜品。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姜薯是潮汕特產,只有在潮陽、惠來部分山地種植,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陽河溪鎮上坑姜薯,姜薯與湯丸合煮後是冬至的最佳甜品,它如美人的芊芊玉指,冰清玉潔。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鴨母捻,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鴨母捻類似北方的湯圓,傳統制作要求嚴格,是冬至,元宵必吃的甜湯。


在潮州也有人在冬至那天吃落湯錢,是用糯米做的,糯米口感香糯黏滑,既是藥膳,又是美食,難怪既是烹調家又是美食家的潮汕人特別喜歡糯米。

做法: 花生、芝麻炒熟壓爛與白糖粉混合,將糯米粉和成粉團,蒸熟,然後切成小件,沾上以配料即成。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冬節鴿,不是鳥,又叫菜包粿、冬節粿,是流行於廣東一帶的特色小吃,是廣東汕尾傳統節日冬節那天的餐桌主食,目前已經成為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日常食品。

冬至日,東莞VS潮汕美食習俗大比拼


菜頭粿,我們這叫菜頭丸,又稱蘿蔔糕。菜頭系蘿蔔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


酥餃,有些地方叫油粿子,一種潮汕小吃。在潮汕人家,每當有隆重的節日時,潮汕人家都會做酥餃。


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

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