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未來最具確定性的投資方向!

醫藥行業回顧

醫藥行業小幅跑贏指數,內部分化加大;截止2019年11月底,醫藥指數上漲31.54%,醫藥在所有一級行業中排名第8位。

醫藥行業估值分析

醫藥板塊TTM估值33.6(幾個季度滾動估值)倍,估值溢價70%,處於歷史中位水平。主要是今年以來,醫藥板塊表現良好,溢價從年初的47%漲到70%。隨著近期的回調溢價已經有明顯的回落。

從子行業來看,醫療估值最高,醫藥商店估值最低。中成藥受埪費衝擊,成為醫藥工業估值最低的板塊;化學制藥劑受前兩年創新藥價值重估的拉動,估值有所上調,但在帶量採購的衝擊下,仍長期面臨下調壓力;生物製品、醫療服務高估值有高成長推動;醫療機械機械前兩年超跌後,今年反彈,估值處於歷史中位偏上區間。

醫藥工業收入增速承壓

醫藥製造業2019年1-9月營業收入為18184億元,同比增長8.4%;實現利潤2390億元,同比增長10%。但在醫保埪費常態化,帶量採購重構仿製藥的格局下,行業增速將出現明顯下降。

終端市場整體承壓,個別實現增長

2018年樣板醫院整體規模為2368億,最大類品是抗腫瘤和免疫機能調節藥物,佔比17%;其次消化道及代謝藥佔比15%;中成藥佔比9%。去年樣本醫院藥品銷售額增速為0.48%,今年前三季度增速為-0.87%,承壓較大。然而,抗腫瘤和免疫機能調節要、血液和造血器官、中藥等5個類別實現正增長。

政策展望:預計2020年將延續醫保控費整體思路

2018年5月,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印發兩個月後,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掛牌,這是新成立的國務院直屬副部級機構。這是中國醫藥行業里程碑式的轉折點,醫保從一個被動支付話語權弱小的支付方,變為主導行業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

將繼續做好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切實減輕群眾醫藥費負擔。推進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理順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形成機制,推進建立醫療使用亂象。繼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開展DRGs付費國家試點。

湖北對於投入研發費用高的醫藥企業給予新藥上市的支持,這將有利於中國醫藥的自主研發。醫保支付試點,杭州已經開展,就是說按什麼病給予報銷多少金額的標準,醫院如果超出這個標準,則由醫院自己貼補,如果有節餘則算醫院的利潤。這麼一來,醫生就會選藥效好價格便宜的藥進行治療,這一舉措將有效的抑制醫保控費的目的,也切實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

帶量採購面擴大,市場規模縮水明顯

帶量採購從第一次的4+7擴大到全國的25個省市,從第一次的一家中標擴大到3家中標。從之前競爭的醫藥當中,競爭數量大於三家的品種,價格下降幅度比較大,普遍降幅在50%以上;競爭在2-3家的品種,價格下降幅度一般在10%以內;獨家競標品種,價格基本不下降,比如華海的賴若普利和揚子江的右美託咪定。由此來看,集採議價具有關鍵性作用。所以這也將倒逼一些醫藥企業開始研發新藥。

競爭廠家大於三家的品種

阿託伐他丁由齊魯、興安、樂普三家企業中標,相對於第一輪集採價格平均降幅為65%,市場規模從66億降至約2.5億;瑞舒伐他丁由正大天晴、海正、三德士三家中標,相對於第一次集採價格平均降幅69%,市場規模從之前的26億降至0.84億;氯吡格雷由樂普、賽諾菲、石藥三家企業中標,相對於第一輪平均降幅16%,市場規模有原來的56億降至8.6億。

競爭企業在1-3家的品種舉例

吉非替尼由:正大天晴、阿斯利康、齊魯三家企業中標,相對於第一次平均降幅為23%,市場規模由14.6億降至2.4億;帕羅西汀由:福元、華海兩家企業中標,相對第一次集採價格平均降幅為6%,集採前市場規模約4.1億,目前降至0.9億;伊馬替尼由:正大天晴、豪森兩家企業中標,相對第一次集採平均降幅為7%,集採前規模約為47.2億,目前降至1億元。

競爭廠家為一家的品種舉例

右美託咪定由揚子江一家企業中標,相對於集採前價格沒有降幅集採前市場規模約為13.2億,集採後還是13.2億,聯盟採購金額為6.1億元;

氯沙坦由海華一家企業中標,相對第一次集採前價格沒有降價,集採前市場規模約8.5億集採後市場規模2.3億,聯盟採購金額為1.2億。

本次集採後,藥品價格大幅降價,其中三種肝病治療用藥平均降幅85%;腫瘤,糖尿病平均降幅65%;降價幅度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品種包括精氨酸穀氨酸(海思科)等10個品種,其中中成藥佔7個。

創新程度高,競爭格局好的品種降價幅度較低。如:阿帕替尼;阿利沙坦酯;西達本胺(微芯生物)的降幅均在15%以內。

藥品帶量採購面擴散預計實施,第三輪有望明年初啟動,帶量超對上市公司的業績會有巨大沖擊,所以這也不難看出,為什麼帶量採購一出,醫藥股就出現回調的原因了。今後全國醫保目錄談判將成常態化,GRD支付方式全國30個城市試點,全國實行只是時間問題。

醫藥板塊投資機會

全球藥品市場包括創新藥和仿製藥,其核心驅動力在於創新的持續投入:創新藥的更新迭代直接帶動藥品市場的增長,而仿製藥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來自創新藥專利保護期後的二次發酵。

人類對身體健康沒有終點,這一訴求引導著要企業持續進行藥物的創新與研發,一代又一代新藥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更安全的使用體驗,也促使藥品市場持續長大。2018年全球藥品市場達到1.27萬億美元,其中創新藥有0.85萬億美元,佔比67%。全球藥企在研發上投入持續提升,對應的在研藥物數量也持續增加,醫藥研發相關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迎來了更多機會。那麼對於創新要的龍頭公司未來將迎來巨大的上漲機會。相關標的在《牛哥論牛市》中揭露!

CROD的機會來臨

國內藥品市場依靠傳統的仿製藥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隨著醫改持續深入,新的醫改和藥品政策不斷推出,使得我國的藥政環境逐步和美國等成熟市場接軌。製藥行業的致勝邏輯發生重大變化創新藥成了國內藥品市場的核心驅動力。

多項政策鼓勵創新藥物研發,2015年8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意見》,明確提及要解決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和鼓勵研究創新藥,打響政策鼓勵藥物創新的第一槍。2017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2015年至今藥監局發佈的制度改革文件更是不計其數。在實際審評中也愈發注重創新性,對真正臨床急需。高臨床價值創新藥(或適應症)開通優先審評通道,審評速度超乎以往。財政部、稅務部、科技部也聯手發文,提高2018-2020年期間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費用化部分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升至75%,資本化部分稅前攤銷比例由150%提升至170%。由此看出,國家切實鼓勵創新。

帶量採購壓縮仿製藥盈利空間,倒逼企業轉型;醫保動態調整促進新藥快速放量。

藥品創新景氣度提升,為整條產業鏈帶來投資機遇,包括中間環節的外包服務商:CRO、CMO,也包括藥石科技等中間產品供應商,以及具有創新能力的只要企業。

外包服務商是藥物創新專業化,分工細化的產物,服務於從藥物發現到上市全生命週期。外包商通常在藥物研發早期就介入項目中,藥企的研發投入很快轉化為服務商的收入,因此但創新藥研發投入增加時,外包服務商首先獲益。

因為新藥研發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具有技術男、成本高、週期長、風險大的特點,使用外包供應商有助於幫助藥企集中精力。控制成本、縮短研發週期和降低風險。

新藥研發平均成本持續上升,2018年單個藥物研發成本已達到21億美元以上。從實驗室發現到進入市場週期平均需要10-15年;而且成功率低,平均5000至10000個先導化合物可誕生一個上市新藥。

根據外包商從事的工作種類,具體可看細分為:藥物發現與研究CRO;臨床研究CRO:;CDMO:等,這些行業的龍頭公司將迎來新上漲邏輯,目前股票在回調當中迎來了佈局良機。

關於醫藥的投資邏輯未完待續,還有其他細分領域的投資邏輯正在研究當中,後續會陸續發表。對於消費電子,5G、芯片後續都會有深度的研究文章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