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存的世界真實嗎?用“經驗主義”回答“懷疑主義”可行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會懷疑一個問題:我們生存的世界是不是真實的?比如說,有時候我們拿起一支筆或是一張紙,我們是不是會懷疑:這支筆、這張紙,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嗎?甚至你是否也會對拿起這支筆、這張紙的自己產生懷疑:我到底是不是一個物理客體,我是否存在?


我們生存的世界真實嗎?用“經驗主義”回答“懷疑主義”可行嗎?


我為何會產生這些懷疑呢?這些懷疑有沒有哲學上的解釋呢?當然了,“懷疑主義”是哲學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對懷疑主義的解答也有不同的角度和哲學理論觀點。今天,我們就來見證一下“經驗主義(empiricism)”的力量吧,相信在經過經驗主義的邏輯推理之後,你會有懷疑論又新的感悟。


我們都已經知道,哲學家笛卡爾首先開始了懷疑論。他是從清空了自己的全部思想體系開始,逐步走向他全新的懷疑之路的。笛卡爾在哲學思索中陷入了極端的懷疑主義之中,得出了自己的信念“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這個廣為人知的結論。這個“我正在思考或懷疑”的信念,使得他能夠一步一步地對事物重新進行推理,去重新論證他曾經依賴的諸多事實。但是到了最後,笛卡爾所留下的信念大多數都與“非物質世界”有關。例如,他決定他能夠相信自己是一個能夠思考的存在,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最終,他產生了一個觀點:

我們的有些思想是清楚而明確的,能夠以某種方式自己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我們生存的世界真實嗎?用“經驗主義”回答“懷疑主義”可行嗎?

勒內·笛卡爾


但是很多哲學家並不同意這一觀點,在他們的觀念中,只有思想本身並不足夠。原因就在於,你的思想並不意味著能夠以一種可靠的方式正確反映物質世界,也就是說,思想本身並不可靠。所以,笛卡爾的反對者們認為“我思,故我在”的理論是行不通的,那麼,如何去批判這一理論觀點呢?在這一問題上,哲學家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啟發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最可靠地接近現實的本質,以及真理”。事實上,這兩種理解都是對“懷疑主義”的回答,第一種是理性主義(rationalism),另一種就是經驗主義,我們可以沿著這兩條理論之路,解答我們心中的疑惑。

笛卡爾崇尚理性,他決定用“理性主義”來回答“懷疑主義”。他相信生活中最真實的東西是思想,它是能夠通過純粹推理獲得的命題。演繹真理、數學真理就是屬於這個範疇。但是經驗主義是與之相對的,它基於一個原則——知識最可靠的來源,不是我們的思想或推理,而是我們的感官。我們當然可以通過演繹和基本邏輯去認識事物,但是引領我們通往真理之路的,給我們最大可能性接近真理的,是像歸納和科學方法之類的事物。它們告訴了我們關於物質世界的事實的方法。

在這兩種觀點的辯論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最出名的。柏拉圖堅信真理蘊藏在思想的非物質世界中,而亞里士多德的關注點則堅定地放在腳踏實地的實踐之中。那麼笛卡爾呢?如果笛卡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性主義思想者,那麼與之相對的就是17世紀英國思想家約翰·洛克。洛克所持有的觀點就是“白板說”,洛克相信我們出生時都是一塊白板,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經驗獲得的。洛克反對天賦觀念,即認為我們出生前就已經具備特定的知識,如對與錯,什麼是上帝的本質之類。在洛克的觀點中,我們生來是一無所知的,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感官信息獲取的。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全然相信我們感官獲得所有信息呢?並非如此。

我們生存的世界真實嗎?用“經驗主義”回答“懷疑主義”可行嗎?

約翰·洛克


洛克同意笛卡爾的一點在於,他們兩者都認為,感官所傳遞的信息,並非是完全可靠的。有時候,你的感官會告訴你錯誤的信息,比如當你認為看見或聽見不存在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幻聽”、“錯聽”的一些現象。針對這樣的問題,笛卡爾對此的解決方法是把感官經驗當作是不可靠的知識來源全部摒棄掉。洛克並未如此極端,他則對此提出了事物的“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

第一性質是物理客體本身具有的性質,這些性質不在我們的腦中,而是實際存在於物質中。第一性質包括物體的硬度、密度、重量和質量,比如物體的延展性、高度、深度和寬度。他也加入了外形,也就是物體的形狀,以及移動性,就是物體是靜止的,還是在運動中的。所以根據洛克的觀點,第一性質屬於物體本身。

第二性質不是真實的,至少在客觀上無法達成一致。

第二性質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通過第一性質產生,它包括了類似顏色、味道、紋理、氣味和聲音這樣的性質。

洛克相信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之間的差別解釋了我們為何會對外部世界的感知產生分歧。我們會在第一性質上達成一致,因為第一性質屬於物體本身,但是在第二性質的解釋上,往往存在諸多爭議。第一性質不取決於任何人,它只與物體本身有關,第二性質的判斷則依賴於我們的感覺器官。

我們生存的世界真實嗎?用“經驗主義”回答“懷疑主義”可行嗎?

貝克萊


洛克的這一解釋說服了很多人,其中一個便是愛爾蘭哲學家喬治·貝克萊。他非常相信洛克的解釋,然而,正是太過於相信這一解釋,他開始用洛克自己的邏輯攻擊洛克的理論。貝克萊開始分解洛克提出的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對其中的差別進行了細緻的辨析。例如,我們可以舉一個蘋果的例子,你可以知道一個蘋果的形狀,蘋果的形狀是第一性質,這是立即能夠感知到的。但是,你不能感知物體的某些特性,同時完全忽略其他性質,比如“同時發現它的顏色”。也就是說,你無法發現任何第一性質而同時不考慮第二性質,你無法看見沒有顏色的蘋果,你無法感覺到沒有紋理的蘋果。

試想一下,一個只有第一性質的蘋果,它只有特點的形狀、大小,但是沒有任何顏色、紋理或味道,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應當記得,根據洛克的斷言,第二性質不是客觀真實的,它們只能被主觀感知到,但是貝克萊已經演示了這兩種性質是無法被分開的,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也意味著,第一性質也不可能是真實的,它們同樣可能是你的大腦送產生出的事物。

貝克萊由此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物質”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感知”。所以貝克萊自己的論斷是“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epi)”。根據這一觀點,存在的並不是“物質”,而是“感知者”。

我們生存的世界真實嗎?用“經驗主義”回答“懷疑主義”可行嗎?


是不是覺得有些詫異,如此說來,按照貝克萊的觀點,我們都是在思維的世界裡飄遊著,一切都只是我們的感知而已。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的感知消失了,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到了最後,貝克萊相信只有一樣東西防止我們的感官消失,那就是上帝。貝克萊相信上帝是終極的感知者,上帝不眨眼地注視感知著一切,維持事物的存在。在西方的大多數哲學觀點裡,上帝都是究極的存在物,因此無法迴避,也成了諸多哲學理論的最終指向。

事實上,幾乎沒有人會放棄對物理世界的信念,我們感知的這一切都應當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經過了貝克萊的這一論證,我們又如何重奪物理世界的存在呢?那就要看看之後的卡爾波普爾和科學實證主義者的觀點啦,看看他們能否幫助我們重新確立我們所存在的世界了。

參考內容

1.phiilosophy crash course-洛克、貝克萊與經驗主義

2.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懷疑論、經驗主義、洛克“白板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