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服務”“微治理”滿足民生“微需求”

以“微服務”“微治理”滿足民生“微需求”

鎮海區首屆十佳品牌社會組織評選頒獎儀式。(鎮海區民政局供圖)

記者 何峰

鎮海區委報道組 倪寅初

通訊員 黃超梅

剛剛通過的《中共寧波市委關於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凝聚人人支持、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全社會治理合力。”《決定》同時指出:“鼓勵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能力建設,在各領域治理實踐中發揮優勢、貢獻力量。”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提升社區治理效果和水平有賴於居民的參與,而社會組織是居民參與治理的有效載體和主要途徑。多年來,鎮海不斷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將社區社會組織建設成一個由居民“自主成立”“自主參與”“自主服務”“自主發展”的平臺,走出一條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不久前,浙江大學和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在鎮海舉辦以“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為主題的公共政策沙龍,總結鎮海經驗。與會專家認為,傳統的社區治理往往面臨著公共服務缺資源、缺渠道、缺抓手的困局,鎮海區引導社區社會組織開展“微服務”“微治理”,對接社區居民的“微民生”“微需求”,讓社會組織“有事做”,不斷推動其有序發展,使得社區社會組織成為培育公民社區意識、實現社區“善治”的“重器”。

截至目前,鎮海區共有社會組織1774家,其中登記註冊的法人社會組織419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1355家。法人社會組織中,基金會2家,社會團體128家,民辦非企業單位289家,每萬人擁有法人社會組織約16個,居全省前列。

提供“微服務”

助力“共建共治共享”

上週五,冬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室外氣溫驟降,而蛟川街道俞範社區的鄰里中心卻溫暖如春。志願者正忙著為居民修鞋、理髮,20多位居民邊等待邊拉著家常。“在我們社區,每週五下午是社會組織的志願服務時間,集中提供配鑰匙、磨刀、修鞋、縫紉、家電維修等服務。”俞範社區工作人員楊琴告訴記者。

俞範社區位於城鄉接合部,是個典型的散居社區,多年來物業公司不願涉足,給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在社區組織下,40多位熱心人組成了一支夜巡隊,定時巡查消防、衛生、治安等情況,成為社區的“守護者”。

“共建共治共享,夜巡隊的成績有目共睹。此外,社區裡一群有技能的志願者‘抱團’成立俞園公益服務中心,對接居民‘微需求’,提供維修、鄰里調解等‘微服務’,為完善社區社會服務、推動社區社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俞範社區黨總支書記索冬娜告訴記者。

像俞園公益服務中心這樣提供“微服務”的社會組織,已在鎮海“遍地開花”,成為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力軍。鎮海鼓勵社區社會組織開展多形式的活動和零距離的互動,主動嵌入社區服務,有效對接群眾個性化、細微化、多元化的需求,破解了社區公共服務缺資源、缺渠道、缺抓手的困局。

“目前,鎮海社區社會組織已提供各類‘微服務’逾700項,受益人群超過10萬人次,群眾滿意率97%,並形成了‘終極關愛’‘文明大管家’等一批服務品牌。”鎮海區民政局局長曹慧雲介紹,新三寶服務社的“愛心車輪食堂”,為城區80歲以上困難老人提供低價送餐服務,累計服務萬餘人次,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消除了其子女的後顧之憂。

此外,鎮海社區社會組織還主動參與到“五水共治”“垃圾分類”等工作中。九龍湖黃揹包志願服務隊在“五水共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他們又發起了“週末有約”垃圾分類桶邊督導活動。

推進“微治理”

拓寬基層民主協商渠道

社區社會組織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推進基層民主協商,從而實現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近些年,鎮海不斷探索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建設,將社區社會組織打造成“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的具體抓手,建構充滿生機而又高效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拓寬基層民主協商的制度化渠道。

這些天,招寶山街道港城花園的小區改造項目接近尾聲,車位增加一倍,環境大為改觀。“小區有25棟樓共802戶,大家的想法不一樣,難以形成共識。改造之前,小區居民覺得項目‘流產’是大概率事件。”招寶山街道後大街社區黨委副書記樂君芬說。

81歲的朱學年德高望重,是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負責人。“房子年久失修,現在政府有這麼好的政策,因為居民意見不統一就錯過這個機會,實在可惜。”朱學年說,居民自治互助站今年初就“公共區域改哪裡”“室內改哪些項目”“施工管理如何完善”等焦點問題廣泛徵求意見,並拿出“菜單式”改造方案供居民挑選。“每天晚上召集兩棟樓的住戶開會,連開12天,講解方案,分析利弊,回答疑問,統一思想。”朱學年說。對於仍有顧慮的住戶,由居民自治互助站的志願者上門宣講。終於,居民的顧慮消除了,小區改造工程於今年7月開工。“這樣的案例,正是社區社會組織發揮‘微治理’作用的體現,運用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辦法,減少矛盾、增進共識,打造和美家園。”曹慧雲說。

“微治理”的作用,索冬娜也深有體會。俞範社區俞範東路小區和俞範新村是兩個老小區,很多樓道窗戶關不上,一到冬天北風呼嘯而入。“蛟川街道劃撥了6萬多元修理補貼,但仍有7000多元的缺口需要住戶眾籌。”索冬娜說,在居民自治互助站負責人徐元棠帶領下,志願者一戶一戶登門說明情況,目前,除兩套空置房聯繫不到戶主外,其他315戶的費用已全部上交,這個項目也在冬季到來之前如期完工。

建設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通過協商對話、群策共議,共同解決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治安聯控、居民糾紛等熱點難點問題,鎮海走出了一條社區協同治理、居民有效參與的“家人治家”新路徑。

政策扶持社會組織

居民參與熱情高漲

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需要合適的“土壤”,也需要持續的“營養”供給。鎮海將社區社會組織作為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有效渠道,提供場地和資金,加強能力建設,扶持其發展壯大。

記者在俞範社區鄰里中心看到,社區社會組織在這裡有固定的“陣地”。“這些辦公室,既是社會組織的辦公地點,也是服務場所。”楊琴介紹,“俞美情”無物業小區居民自治項目於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入圍鎮海區公益創投項目並獲得資金支持。“有場地、有資金、有服務對象,俞園公益服務中心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項目的實施不僅解決了居民部分生活需求,而且打造了社區服務網絡,提升了組織服務水平。”楊琴說。

鎮海通過項目化推進公益服務,壯大社區社會組織。“按照‘公開徵集-評審立項-對接資源-實施運行-驗收評估’的規範化流程,引導社會組織關注政府公共服務制度尚未涵蓋的社會需求和社會問題,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逐步實現政府職能的有序分流。”鎮海區社會工作協會工作人員劉迪告訴記者。

近年來,鎮海社區社會組織累計實施130餘個公益服務項目,獲得福彩公益金、財政資金、企業資金、社會組織專項資金等540萬元,服務對象覆蓋高齡空巢老人、殘疾人、失業婦女、自閉症兒童等群體。

2008年,鎮海在全省率先成立街道一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構建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組織樞紐服務網絡,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以社管社”“以社育社”“以社助社”功能,推動全區社會組織成體系、成規模、成建制發展。目前,鎮海區鎮(街道)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和村(社區)級社會組織服務站已實現100%全覆蓋,走在全市前列。

通過降低門檻、分類培育、強化扶持及能力建設等多方面的政策保障,提高了居民成立或參與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社會力量逐漸被髮動起來。“這幾年,鎮海的社會組織發展尤其迅速,平均每個城市社區有24個社區社會組織,每個農村社區有13個社區社會組織。”曹慧雲說。

黨建引領提升“戰鬥力”

為社會組織提供“養料”

鎮海區將黨建和改善社區民生、提升居民參與度融為一體,為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提供“養料”。

港城花園在小區改造過程中成立的功能性臨時黨支部,成為這場攻堅戰的“堡壘”。“我們成立業主自治臨時黨支部,組織關係不在社區的黨員也加入進來。臨時黨支部有80多人,分為政策宣傳、設計規劃、進度協調、質量監理4個小組,黨員自願加入展開工作。”朱學年說,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每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項目開工後,黨員劉國勝每天5時半就起床燒開水,晾涼後送到各個施工點位,給工人消暑解渴。“劉國勝這一堅持就是三個月,施工人員非常感動,在施工過程中,他們和居民關係融洽,為小區改造順利實施創造了好的條件。”社區黨員張亞仙說。

鎮海區以“紮根於社會”“服務於社會”為基層黨建的重要指向,充分挖掘社會組織黨員的優勢特長,組織黨員志願者參與“公益月”“文明月”等為民服務活動。同時,以黨員為骨幹推進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建設,目前鎮海區建成的109個“互助站”中,7成發起人和協調人是黨員。他們在社區黨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發動和組織居民積極投身社區治理,已累計吸引20餘萬人次的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自我解決民生問題1.5萬餘個。

據悉,鎮海區民政局今年還開發了“鎮海區社會組織先鋒雲”APP,鎮海社會組織黨建進入“互聯網+”時代,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強社會組織黨內管理,拓展黨群聯繫渠道,擴大黨在社會組織中的號召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