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

【原文】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於斷割。語過其分,實累樞機。吾嚐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陵誚。餘乃假之以湘縹,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鋒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偽,似葉公之懼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夫蔡邕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鑑精通,故不滯於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不足稱,伯樂未可尚也。

【翻譯】曾經聽到過這種說法,家裡有了像南威一樣美貌的女子,才可以議論女人姿色;得到了龍泉寶劍,才能夠試評其他寶劍的鋒利。這把話說得大過分了,實際上束縛著人們闡發議論的思路。我曾用全部心思來作書,自以為寫的很不錯。遇到世稱有見識的人,就拿出來向他請教。可是對寫得精巧秀麗的,並不怎麼留意;而對寫得比較差的,反被讚歎不已。他們面對所見的作品,井不能分辨出其中的優劣,僅憑傳聞所悉誰為名人,即裝出識別的樣子評說一通。有的竟以年齡大地位高,隨便非議譏諷。於是我便故弄虛假,把作品用綾絹裝裱好,題上古人名目。結果號稱有見識者,看到後改變了看法,那些不懂書法的人也隨聲附和,競相讚賞筆調奇妙,很少談到書寫的失誤。就像惠侯那樣喜好偽品,同葉公懼怕真龍有什麼兩樣。於是可知,伯牙斷絃不再彈奏,確是有道理的。那蔡邕(對於琴材)鑑賞無誤,伯樂(對於駿馬)相顧不錯,原因就在於他們具有真知實學和辨別能力,並不限於尋常的耳聞目睹。假使,好的琴材被焚燒,平庸的人也能為其發出妙音而驚歎;千里馬伏臥廄中,無識的人也可看出它與眾馬不同,那麼蔡邕就不值得稱讚,伯樂也勿須推崇了。

【原文】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於不知己,而申於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豈可執冰而咎夏蟲哉!”

【翻譯】至於王羲之為賣扇老婦題字,老婦起初是埋怨,後來又請求;一個門生獲得王羲之的床幾題字,竟被其父親刮掉,使兒子懊惱不已。這說明懂書法與不懂書法,大不一樣啊!再如一個文人,會在不瞭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又會在瞭解自己的人那裡感到寬慰;也是因為有的人根本不懂事理,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所以莊子說:“清晨出生而日升則死的菌類,不知道一天有多長;夏生秋死的蟪蛄(俗稱黑蟬),不知過一年有四季。”老子說:“無知識的人聽說講道,便會失聲大笑,倘若不笑也就不足以稱為道了。”怎麼可以拿著冬天的冰雪,去指責夏季的蟲子不知道寒冷呢!

【原文】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緘秘之旨,餘無取焉。垂拱三年寫記。

【翻譯】自漢、魏時代以來,論述書法的人很多,好壞混雜,條目紛繁。或者重複前人觀點,無新意補充以往;或者輕率另創異說,也無裨益於將來;使繁瑣的更加繁瑣,而缺漏的依然空白。現今我撰寫了六篇,分作兩卷,依次列舉工用,定名為《書譜》。期待相傳給後來者,作為書法藝術規則應用;還望四海知音,或可聊作參閱。將自己終生的體驗緘藏秘封起來,我是不贊成的。

  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寫記。

(附朗讀、《書譜》楷草對照帖、註釋)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64. (隋珠、和)璧①,異質同妍。何必刻鶴圖龍②,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恡筌蹄③。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④;有龍泉⑤之利,然後議於斷

註釋:

①隋珠、和壁:隋侯之珠與和氏之璧,泛指珍寶。

②刻鶴:亦作“刻鵠(hè,.通"鶴"。鳥名。鶴科各種禽類的泛稱)”,比喻仿效失真,適得其反。

③恡( lìn):同“吝”,顧惜,捨不得。筌(quán)蹄,《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作“荃”,指捕魚的竹器。蹄,捕土網。後以此典比喻為達到目的,不計較手段或工具。

④南威:亦稱“南之威”,是春秋時晉國的美女。淑媛:美好的女子。

⑤龍泉:寶劍名,又稱“龍淵”。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65.割。語過其分,實累樞機。吾嚐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①

註釋:

①喻:通“諭”,曉瑜。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66.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凌(陵)誚①。餘乃假之以湘縹②,題之以古目③: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鋒端之失;猶惠

註釋:

①凌(陵)誚(qiào):凌辱,譏誚。

②緗縹:;縹緗(書卷之別稱。淡青色的帛為縹,淡黃色的帛為緗);原指淺黃色和淺青色,因古人常以此二色布帛裝裱書畫,後藉以指待書卷。

③古目:古人的名目。此表示《書譜》中的篇目乃是沿用古人的舊稱。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67.(猶惠)侯之好偽①,似葉公之懼真②。是知伯子之息流波③,蓋有由矣。夫蔡邕不謬賞④,孫陽不妄顧者⑤,以其玄鑑精通,故不滯於耳目也。向使奇

註釋:

①惠侯:即劉義宗,是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從子。他喜好二王書法,收藏多有贗品。

②葉公之懼真:指葉公好龍的故事。

③伯子:指伯牙。息流波:指不再彈琴。

④蔡邕: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jiē),陳留圉()縣人,博學多藝,善文辭,通經史,解音律,明天文,工書畫,尤長於篆書、隸書。不謬讚:沒有錯誤地讚賞。

⑤孫陽:春秋秦穆公時人,善相馬,世稱伯樂。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68.(向使奇)音在爨①,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②,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不足稱,伯樂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③;門生獲書幾,父削而

註釋:

①奇音在爨:典出《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栽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爨:燒火煮飯,此泛指燒煮。

②逸足:指千里馬。伏櫪:伏在馬槽邊上。

③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事見《晉書·王羲之傳》:“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老姥有慍色,因為媼曰:‘但言是王羲之書,以求百錢,姥如其言,人竟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69.(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①;知與不知也。夫士屈於不知己,而申於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②老子云:“下士聞

註釋:

①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語出《晉書·王羲之傳》:“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亂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

②語出《莊子·逍遙遊》。朝菌是一種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晦朔,月初曰朔,月末曰晦。此謂“早晚”也。蟪蛄:寒蟬。春秋:指一年兩季,合指一年。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70.(老子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①豈可執冰而咎夏蟲哉!”②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③,條目糾紛④:或重述

註釋:

①語出《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意思是說,上等的人聽了大道,就去努力踐行;中等的人,聽了大道,似信非信;下等的人,聽了大道,就鬨堂大笑,如果他們不笑,就不能算是大道了。

②執冰而咎夏蟲,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咎:怪罪。

③妍蚩:美好和醜陋。蚩:該字《佩文齋書畫譜》作“媸”:猶言醜惡。糅:混雜也。此句謂美好的與醜惡的混雜在一起。

④糾紛:雜亂,交錯。司馬相如《子虛賦》:“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幹青雲。”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71.(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①,闕者仍闕。今②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

註釋:

①原帖“彌”字下銜“仍”字。

②今:該字《佩文齋書畫譜》作“令”,此從“今”。


聽書法孫過庭書譜譯讀(十)「附《書譜》楷草對照帖及註釋」

72.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緘秘①之旨,餘無取焉。垂拱②三年寫記

註釋:

①緘秘:猶謂“收藏”。

②垂拱:為唐武則天年號。垂拱三年為公元687年。

(完)

朗讀者介紹:漏風獨語,資深朗誦愛好者,廣東省朗誦協會理事《印象武

隆》、《你最生動》全國朗誦大賽冠亞軍獲得者。擅長詩歌散文、國學經

典朗誦,喜馬拉雅FM認證主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