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

針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

燒山火、透天涼作為針灸專業的針刺手法,充滿了神秘莫測的氣息,掌握熱補涼瀉手法往往成為高手的象徵。

一、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概述

1.燒山火

燒山火手法屬於常用複式補瀉手法之一,是熱補法的代表性手法。最早在《素問·針解》篇中記載:“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在《靈樞·終始》篇中也記載:“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可見當時已有虛實補瀉和針刺取熱的概念。其後,金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有“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的論述,成為後世熱補手法的要點。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

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對燒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範圍作了較為細緻的描述。其後的歷代醫家雖根據各自的臨床體會和經驗手法各有側重,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針刺手法為準繩。

當前,以國家規劃教材為準的經典燒山火術式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的可刺深度分為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先淺後深,每層各做緊按慢提九數,然後退回至淺層,稱為一度。如此反覆操作數度,再將針插至深層留針。在操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中的補法,出針時按壓針孔。該術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參考《金針賦》“燒山火”手法而定,但語言過於簡練,對具體操作中的細節問題沒有詳細闡述,實際操作過程中仍使人存在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燒山火”手法的術式操作過程是必要的。

2.透天涼

“透天涼”手法屬於傳統複式補瀉手法之一,是涼瀉法的代表性手法。該手法源於《黃帝內經》,原書未提出“透天涼”的概念,但寓含了針刺補瀉的思想,如《素問·針解》記載:“滿而洩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初步闡述了涼瀉法的應用與效應。

“透天涼”手法的名稱首見於泉石心的《金針賦》:“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街楊氏補瀉》中曰:“‘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即先深後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一身混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對“透天涼”手法的操作和主治範圍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描述。其後的歷代醫家雖然各有發揮,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透天涼”手法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記載:“‘透天涼’屬性,夫用針時,先進入分寸之內,行六陰之數。若得氣便進伸,漸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緊出,其針自緊,徐徐舉之,得冷氣漸至,其熱自愈,不效再施。”該書所載“透天涼”手法一改《金針賦》分三層操作的方法,簡化為兩層操作,為後世“透天涼”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據。

針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

二、17家燒山火、透天涼的操作方法

1.《黃帝內經》的燒山火、透天涼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洩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2.《金針賦》的燒山火、透天涼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3.焦勉齋的燒山火、透天涼——《針術手法》

燒山火:進針氣至後,先將針上提至淺部,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的手法(不限於三一之數,以進多出少為原則,透天涼則以少進多出為原則)配合醫者之呼吸運氣,向下插針時,用緊按法,口鼻呼氣;向上退針時用慢提法,微微吸氣,這樣提插進退配合,約5分鐘即有熱感。

透天涼:進針氣至後,先將針插至深部,用緊提慢按,配合醫者呼吸運氣而施術,向上提針時,醫者吸氣並用力捻轉針柄,向下插針時徐徐口鼻呼氣,進退提插配合,約5分鐘即有涼感。

4.陸瘦燕的燒山火、透天涼——《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

燒山火: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按針時左轉;次進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提插、捻轉如前數;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同前;然後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反覆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覆再施,直到熱至。

透天涼: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出針前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應反覆再施,直至涼生。

針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

5.周樹東、周楣聲的燒山火、透天涼——《金針梅花詩抄》

燒山火:燒山火可補虛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後吸相關,由淺漸深天至地,慢提緊按九成三,疾以出針當疾捫,熱生針下效非凡。有歌曰:“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分天、地、人三部徐徐進針。初進針時可將針直入至適當深度,得氣後將針向上提至天部,隨即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運用手法,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呼氣時向下三次進針為主,吸氣時一次退針為輔。呼氣時口唇微閉,如吹風狀,三次從口呼出。吸氣時即閉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進針時用緊按法,拇前食後行九陽數。停針時要用力按針不動。向上退針時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後,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進吸退;熱生以後將針從人部再至地部時,也同樣行之。患者即感有針下發熱,並能沿經傳佈,上下週流。當針深入地部後,將針再提至人部,如此反覆行之。最後一次出針至天部,少停再盡出針,疾捫其穴。

透天涼:透天涼可除煩熱,直針至地徐後撤,緊提隨吸食指前,慢按隨呼食後說,針下涼生再上提,三退一進熱自奪,退針至天再入深,如此反覆同前撤。有歌曰:“透天涼法退熱燒,一進三飛冷風飄。先針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緊提消”。

先一次進針至應有深度,再先深後淺,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針。直針入地得氣後,注視患者呼吸,緊提慢按,三退一進,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吸氣時向上三次提針為主,並用食前拇後稍向右捻,行六陰數。呼氣時一次按針為輔,同時拇前食後稍向左捻。吸氣時口唇微開,三次用口吸入。呼氣時即閉其口,一次用鼻呼出。當針下發涼時,即退針至人部,施術如前。能使涼氣循經傳導,最後遍體清涼。出針時不按針孔。所謂一進三飛或一退三飛者,意即連續前進三次或後退三次,輕巧快捷,猶如鳥之飛翔也。

6.彭靜山的燒山火、透天涼——《針灸秘驗》

燒山火補法:適用於虛寒症。選好穴位,針刺得氣以後,這時拇指用力向前作龍眼推旋,當拇指向前推旋完畢,左手拇、食兩指用力夾住針柄上端,不使針向回鬆勁,急用右手拇指指甲,從上向下刮動針柄。這時病人痠麻的感覺,就變為熱的感覺。這種熱由針穴局部向遠處傳導。

透天涼瀉法:適用於實熱症。選好穴位,針刺得氣後,拇指用力以鳳眼法向後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柄上端,夾的緊點,固定針柄,不使它向回鬆勁,然後用右手小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這時病人已產生的痠麻感覺,就會變成涼的感覺。其涼從內向外,直透出來,頗感愉快。

7.吳倬仙的燒山火、透天涼——《子午流注說難》

靈樞經雲:“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

針灸家師承有云: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侯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儘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儘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

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

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於營分者多蒸蒸發熱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退熱。

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經列於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於冠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於午前。女用於午後。如男子午後。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涼。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

8.劉炳權的燒山火、透天涼——《針灸療法與實例經驗薈萃》

燒山火

燒山火(熱補法)是指施術後病人自覺穴位針下有熱感。此法常用於治療寒證、虛證。它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進行操作,表層為天,中間為人,深層為地。方法是進針得氣後淺層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單方向捻轉(順時針),捻轉度為120度,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重,提時用力要輕,稱重按輕提。天部捻轉提插9次,完畢,然後將針進入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進入地部,同法施術,完畢後將針提至天部可重複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熱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透天涼

透天涼(涼瀉法)是指施術後病人穴位針下自覺涼感,常用於治療熱證、實證。它亦是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進行,但此法與燒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層即地部開始,操作拇指向後單方向捻轉(逆時針),捻轉度為140度左右,頻率每分鐘60-8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輕,提時用力要重,稱輕按重提。地部捻轉提插6次,完畢,然後將針退至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退至天部,同法施術,完畢後將針進入地部,可重複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涼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針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

9.羅逸仙、張鸛一的燒山火、透天涼——《張鸛一醫案醫話集》

羅老先生燒山火:拇指與中指夾針,成蘭花式,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天部(應刺深度的上1/3處),左捻九數;再呼,再進入人部(應刺深度的中1/3處),行九數;再呼,再進入地部(下1/3處),行九數。侯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提至天部,反覆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則病人自覺熱氣內生矣。

行此法須注意四點:一是適宜於虛證、寒證,凡火證、實證均禁用之;二是行針時,聚精會神,細心觀察病人呼吸與捻轉節律,不可紊亂;三是捻力輕徐均衡,不可忽輕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氣提針時,以淨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涼:拇指與食指持針,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進入地部,右捻六數,呼氣時將針慢提至人部,行六數;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數。如此再吸再插,反覆行之,六六三十六數,則病人自覺寒冷內生矣。

行此法亦須注意四點:一是適用於火證、實證;二要聚精會神,捻轉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氣,以口吸氣。

10.樓百層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將針刺入應針深度的1/2時,行左右捻轉手法9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刺入應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緊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可使針下產生熱感。

透天涼:將針刺入應針深度,即行左右捻轉手法6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能使針下產生涼感。

11.管正齋的燒山火、透天涼——《管氏針灸經驗集》

燒山火

(1)行降陰法:用左手押準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內。針分3次漸次的下降,先進至皮下天部,次進至人部,再進至地部,最後再由地部直接提出於皮膚外面。此法的要點是先淺後深,使針力著重於深部,徐內疾出。

(2)在痠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下,將針向左方向捻轉,每次180-360度,即將針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進、食指後退的捻轉方向,反覆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熱的感覺。

(3)緊按慢提,此“緊”字的涵義作“重”字解。“慢”字的涵義作“輕”字解。進針在天人地部提插針時,要用重插輕提。

(4)行九陽數:(周易:單數、奇數為陽,九數為老陽,七數為少陽。)進針在天人地部捻轉(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為九陽數(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陽數)可少停,反覆行之。管老在行九陽數時,強調實效,不泥於古數,注重病人體質、敏感程度等客觀情況,所以有時僅用三三得九,有時用三九二十七……靈活運用。

(5)隨而濟之:隨順其經氣的流行而補其氣,如手之三陰經及足之三陽經,是從上而下,於刺針後捻插時,使麻酸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去路相順。管老不僅重視針刺方向順行經氣,更強調針感順應經氣,並且巧妙地應用押手、循經、阻壓等輔助手法屢能達到針感順經之目的。

(6)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熱的感覺。

(7)乘病人呼氣進針,吸氣出針。

(8)出針後,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針孔,以扶正氣,使真氣存留,不任已入之陽氣外逸。

透天涼

(1)行昇陽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燒山火。不同之點是,將針直刺入地部,然後分3次,作階梯狀,經人部天部提出於皮膚外。此法的要點是先深後淺,使針力著重於淺層,疾內徐出。

(2)在痠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上,將針向右方向捻轉,每次90-180度,即將持針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後、食指前進的捻轉方向,反覆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涼的感覺。

(3)緊提慢按,退針在地人天部提插針時,用重提輕插。

(4)行六陰數:(周易:雙數、偶數為陰,六數為老陰,八數為少陰。)退針在地人天部捻轉(或提插)時,針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針體,每部各捻轉(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為六陰數(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陰數)可少停,反覆行之。

(5)迎而奪之:與經絡循行的來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陽及足之三陰經,是從下向上,於刺針捻插時,使痠麻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來路相逆。

(6)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針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涼的感覺。

(7)乘病人吸氣進針,呼氣出針。

(8)出針時,將針搖動,使針孔擴大,去針後不揉針孔,以瀉散其邪氣。

12.杜曉山老中醫的燒山火,透天涼的簡單操作方法

燒山火:在進針得氣的基礎上,將針向下插入1-2分左右,行重插輕提多次,侯針下有沉緊感時緊握針柄,勿令氣散(不使針下脫離針感,意在守氣)使針下持續沉緊,直至產生溫熱感,一次不效,可再重複數次,出針時以拇指輕輕向後捻退約1-2次(以防滯針)最後將針輕輕退出皮膚,速閉其孔。此法有溫陽調氣作用,常用於治療頑麻冷痺等虛寒性疾病,效果確實較一般常用補瀉手法為好。

透天涼:在進針得氣的基礎上,將針上提1-2分,行重提輕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後、食指向前,單向捻轉多次,此時守住針下之氣,緊提針柄,使針下或全身產生涼感,出針時搖大針孔,急速拔針,不按或慢按針孔。此法有瀉熱作用,多用於熱痺或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


13.李世珍、李傳岐家傳燒山火,透天涼的簡單操作方法

燒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現針感後,刺手拇、食二指向補的方向捻轉後即緊捏針柄(使局部肌肉緊澀,以免刺深),向下適度地緊壓,使之逐漸產生熱感。

透天涼: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現針感後,刺手拇、食二指向瀉的方向捻轉後即緊捏針柄(使局部肌肉緊澀,以免將針拔出),向上適度地提針使之逐漸產生涼感。

提示:這裡的緊壓和提針,其實針是沒有上下移動多少的,只是用那種動作氣勢,大家去體會吧!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易於掌握!

14.張縉的燒山火、透天涼操作

張縉教授在針刺補瀉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補瀉應針對總的機體機能狀態而選擇,虛者宜補、實者宜瀉,但這都需要通過調氣解決。醫生需要用針激發經氣或使氣至病所,經氣的調節機制便自己啟動。具體可以使用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呼吸補瀉和九六補瀉等方法。


14.1 燒山火

張縉教授認為燒山火手法是徐疾補瀉、提插補瀉、九六補瀉等幾種單式手法的組合,術式全過程簡單而言,即速刺進針、行針得氣、分層操作,配合口呼鼻吸,取熱,留針。並提出關鍵注意事項,施術患者如為寒證,選擇肌肉豐厚的穴位,用力要重,向內用力為主,針刺時首先要有酸脹的得氣感為宜。

(1 )先淺後深、三進三退

進法:是將針由外入內、由淺入深、漸次而進,使針下得氣、補氣的一種手法。《針經指南》雲:“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該手法具有催氣、助氣、補氣和消積的作用。主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痺及遍身走痛等一切冷證。

退法:是將針由內出外,由深入淺,出針洩氣的一種手法。《針灸大成》雲:“欲退之際,一部一部以針緩緩而退也。”該手法具有清氣、洩氣、消脹的作用。主治風痰壅盛、中風、喉風、癲狂等一切熱證。

“三”在古漢語中是多數、反覆的意思,如再三,這裡不是進退三次的意思,三進三退是指多次反覆地進退。


(2) 慢提緊按、緊閉插針

這裡提到了三個單式手法:提法、按法和插法。

提法:是將針上提豆許,以抽氣、引氣的一種手法。《難經》雲:“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將針上提,向上向外,即為伸的瀉法。

按法:有兩種理解。一是《金針賦》中提到“重沉豆許日按,輕浮豆許日提”。另一個是針刺得氣後,用手指按壓針前或針後,以控制針感的一種手法。《金針賦》雲:“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

插法:針刺時將針向下按豆許,以助氣、補氣的一種手法,與提法相對應。結合原文慢提緊按應該是指重插輕提的意思,或許並無異議。但筆者認為,結合緊閉插針,或許還有一層深意,即重插輕提而重按。在重插輕提的基礎上,雙手同時操作,刺手採用輕提重插手法同時,押手重按穴旁,其義是在採用提插手法的同時守氣、助氣、閉氣,不使經氣外洩。

(3) 細細搓之

搓法是將針如搓線狀單向轉動,以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向單一方向傳導的一種手法。《針經指南》雲:“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臥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張縉教授認為,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搓針方向多為順時針,但勿轉太緊,令人肌肉纏針,但臨床實際情況是針連續向一個方向搓2一3圈,極容易導致肌肉纏針。

為解決此問題,張縉教授提出“實搓”和“虛搓”的概念,實搓是搓針360度,虛搓是指搓摩針柄而針體不轉,使一種環形力量沿針體傳入到腧穴中。在燒山火手法中要重視搓法的運用,有利於加強針感,促進熱感的產生和維持。

14.2 透天涼

張縉教授在研究《針灸大成》並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認為“透天涼”手法是徐疾、提插、捻轉、九六補瀉等幾種單式手法的複合應用,操作術式簡單而言,即根據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針刺入後直插深層,先深後淺,依次在深、中和淺層行緊提慢按法六陰數,合之稱為一度,如此反覆施術1 - 3度,直至產生涼感。

張縉教授也提出了關鍵注意事項,施術主要針對熱證患者,選擇肌肉豐厚的陽經腧穴為宜,當得氣感應強時,手法也不宜太重,重複次數不要太多,操作時按、提用力輕重一定要分明,切實做到緊提(用力上提)、慢按(輕輕下按),重在緊提以瀉氣,促使內邪外出,達到瀉熱生涼之效應。他指出要運用好“透天涼”手法的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操作要點。

(1)得氣與搓法的運用

補瀉手法操作的前提是得氣,在得氣基礎上的操作更容易取熱或取涼。張縉教授在針刺取氣手法上,獨推“搓法”。搓法是“二十四式單式手法”之一,主要在針柄上操作,將針如搓線狀單向轉動,以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向單一方向傳導的一種手法。張縉教授認為,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搓針方向決定了補瀉的不同效應,瀉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節橫紋搓,常易於產生涼感。

張縉教授在搓針手法方面的另一個貢獻是總結出搓針成功的標誌:捻之不轉,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氣滿自搖。當針出現氣滿自搖、穴位內有麻感時,非常有利於涼感的出現,此時再施以飛法多使透天涼手法成功。

(2)基礎針感

張縉教授認為,“透天涼”手法以“緊提”為主要操作,故都是在保持針下得氣(沉緊)狀態下完成的。所以,研究“透天涼”手法取涼基礎針感,不能脫離“得氣”。張縉教授行針過程中尤其注意得氣效應中的麻感—一種放射性麻竄的感覺,他行針過程中麻感多見於脊柱和四肢關節附近的穴位,並常有呈循經傳導的特徵。待針後出現麻感時,再施以適當的手法則易於涼感的產生。

(3 )分層次操作

“透天涼”手法的機制可概括為“引陽(陽邪)出陰”,主治邪氣入裡化熱或內熱裡實之證,採用針刺療法引邪氣和內熱外出,則陰氣自復,從而產生涼感。故在操作時多分為三層,從內而外,從陰引陽,分地、人、天三部操作。也有醫家簡化“透天涼”操作,分為深淺兩層操作,即將針刺入應針深度,行針得氣,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手法。更有不分進退層次者,如李傳岐提出針刺得氣後施以捻轉,隨即緊握針柄向上適度提退,就會逐漸產生涼感的透天涼手法。臨床當以獲得針刺效應為核心,可不拘泥於操作層次。

15.教科書上的燒山火、透天涼——《刺法灸法學》陸壽康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燒山火

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

(1)進針時,醫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隨其呼氣時,將針刺入淺層(天部)得氣。

(3)得氣後,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

(4)再將針刺入中層(人部),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

(5)其後將針刺入深層(地部),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此時,如果針下產生熱感,少待片刻。

(6)隨病人吸氣時將針1次提到淺層,此為一度。如果針下未產生熱感可隨病人呼氣時,再施前法,一般不過三度。

(7)手法操作完畢後,留針15-20分鐘,待針下鬆弛時,侯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拔出,急按針孔。

透天涼

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

(1)在進針時,醫者輕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隨其吸氣將針刺入深層(地部)得氣。

(3)得氣後,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

(4)再將針提至中層(人部),輕插重提,連續6次(行六陰數)。

(5)再將針提至淺層(天部),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此時,針下產生涼感,稱為1度。如果針下未出現涼感,可將針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過三度。涼感不論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現,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結束後,可隨病人呼氣將針緩慢拔出,不按針孔或者緩按針孔。

16.《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範》中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

根據建國以來五十多年中,國內專家們對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研究結果,基於古今對這兩種手法的一致認識,以及對其長期臨床上的觀察和教學中的傳承效果,經申請報批用以下兩種術式作為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範》。

16.1 燒山火術式

(1)速刺進針

(2)用搓針法,或提插法,或捻轉法得氣

(3)用押手在穴旁守氣

(4)取脹痠針感

(5)用刺手拇食指緊握針柄,要力貫針中(使針成為力的載體)

(6)用最慢速度(徐入)

用大力度(九陽數)

用重押手(守氣)

插針向內

或拇指用力向前捻針,

或插捻結合

在擬刺入的腧穴深度範圍內可分上下二層,亦可分天、人、地三層,還可不分層操作(可以反覆操作)

16.2 透天涼術式

(1)速刺進針

(2)用搓針法,或提插法,或捻轉法得氣(應氣滿針搖)

(3)不用守氣

(4)用飛法,或刮法(指甲向上刮),或拇指向後食指向前的捻轉法,均可取涼。

16.3 飛法的具體操作

(1)使刺手拇食兩指呈交互狀,要拇指指端向前(拇指伸直),食指指端向後(食指彎曲),拇指指腹橫紋與食指未節橈側指紋要相對。

(2)由針尾上方一寸許,下向針根部。

(3)下到針根部後,立即捏向針根,然後向上飛旋。

(4)使術者指感有如提針,但要提而不出。

(5)與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時伴以由左而右的旋摩,要使術者的指感有如捻轉,但要捻而不轉。

(6)捏向針根時要下緊(緊到不能捏住針根),上松(松到不能離開針尾)使其力呈下緊上松之漏斗型。

(7)在施術過程中,兩指一捏一放如飛鳥展翅之象故名曰飛。

針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

17.鄭毓琳、鄭魁山、李志明的簡易涼熱補瀉法——《針灸集錦》

熱補法

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將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連續捻按3-5次,候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緊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連續捻按3-5次,針尖頂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繼續沉緊,產生熱感。根據病情留針後,緩慢將針拔出,速閉針孔。

涼瀉法

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後連續捻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一分許,針尖向有感應的部位,連續緊提慢按3-5次;拇指向後再連續捻提3-5次,針尖拉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松滑,產生涼感。根據病情留針後,急速將針拔出,不捫針孔。

三、耳提面命

針灸跟開中藥方子不一樣,不是“秀才學醫,籠中抓雞”那樣只看看書本、治治病人就能學好的,針刺是實操很強的一種技術,只有面對面的、手把手的教學才能把其中的關鍵學到手中,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最後一種方法,尋訪明師。

鄭氏針灸流派名家輩出,我們熟知的“西北針王”“東北針王”均出自該流派。鄭氏針灸流派以針刺手法見長,沿襲了傳統針刺手法中的精髓,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享譽國際,為我們針灸行業的中流砥柱之一。

鄭氏針灸流派的針刺手法簡潔、實用、取效快、療效好,實為針灸業者拜師尋友、增進技藝的最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