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得到諸葛亮,他可以統一天下麼?

道盡風流事


從表面上看,梟雄曹操加上智者孔明,似乎天下無敵,無人能擋。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似乎天下一統指日可待。然而,事實絕不是這樣的。曹操若想統一天下,必要滅掉東吳。問題是東吳豈非好惹的,豈是孟德想滅就滅的?因此,就算曹操得到了諸葛亮,天下也無法一統。下面是具體原因:

第一,東吳人才輩出,知名謀士比比皆是。諸葛亮固然機智,但雙拳難敵四手。舉個例子,周瑜加上魯肅便可與孔明爭鋒。由於《三國演義》的緣故,諸葛亮被嚴重神化,而周瑜則嚴重被黑。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諸葛亮之智遠勝周瑜,殊不知真實歷史中的公瑾與孔明不分伯仲。再加上魯肅,張昭等知名謀士,幹掉東吳難上加難。

第二,東吳佔據長江天險,地理位置優越。僅憑長江天塹,東吳就絕不懼怕曹操和孔明。地利是東吳能夠長存的根基,也是東吳與曹魏爭雄的資本。憑藉著地利優勢,再加上東吳舉世無雙的水軍,東吳豈能滅掉?

第三,東吳孫氏根深蒂固。從孫堅算起,東吳已經歷孫堅,孫策,孫權三個統治者。這父子三人均有文韜武略,善於籠絡江東人心深得東吳民眾愛戴。

特別是東吳第三代領導人孫權,更是有雄才大略。由於他在小時候便跟著哥哥孫策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可見,曹操對孫權是懷有敬意的,甚至事實上,當時天下不能一統是歷史的必然。

第四,曹操在位期間長期征伐,中原三十多年征戰不短,人口減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經濟也嚴重受損、糧草短缺號稱百萬大軍,卻是

四十萬是黃巾軍改編的屯墾軍,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曹操一死,就解散了。

第五,攻佔東吳需要水軍,而曹操的主力是青州步兵和少量收降呂布手下張遼帶領的西涼騎兵,水軍卻是剛收編的劉表荊州兵,劉表一死劉崇投降。但時間短人心不服,沒來得及收復人心就發動了赤壁之戰。

第六,劉璋的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地形易守難攻加上涼州的馬騰父子互為犄角之勢,也不是那麼隨便能被消滅的,馬超潼關殺的曹操割須棄袍就可見一般。

第七,曹操的後方不穩,北方的公孫淵、朝廷的保皇派。一直都是曹操的隱患。

歷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不是一個被神話的諸葛亮能改變一切的結果的,還有曹操也不一定會重用諸葛亮的,荊州的投降派基本上也沒有幾個被重用的,歷史上的諸葛亮主要表現在內政治理上,軍事確實一般。

假設終究是假設,但無論假設與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想短時間天下一統是不可能的。






草莓駱駝影視


從表面上看,曹操與諸葛亮組合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的存在,沒有人可以阻擋曹孔組合的統一天下的腳步,可以說統一天下那是輕鬆加愉快的事情。如果曹操想統一天下,曹操就必須消滅東吳,東吳是曹操一統天下最大的攔路虎。

那麼東吳真的會被“曹孔”組合輕易打敗麼?

這個問題從幾方面分析一下:

首先,周瑜並不比諸葛亮差。東吳可以說是人才輩出,諸葛亮雖然是頂級人才,但面對東吳也是非常棘手的,周瑜和魯肅都是能和諸葛亮競爭的人,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羅貫中尊劉思想下被神化了,周瑜則襯托諸葛亮神化的犧牲品。

正是因為“既生瑜何生亮”,讓許多人認為諸葛亮智慧謀略都遠在周瑜之上。然而正史當中周瑜和諸葛亮是相不分伯仲的,此外東吳還有魯肅、張昭等著名謀士,即使曹孔組合要打敗東吳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搞定的。

其次,東吳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的地利也是絕對的地理優勢。東吳佔據長江天險,地理位置優越,優越的地理位置的是東吳長期生存的基礎,也是東吳與曹操鬥爭的資本,憑藉絕對的地理位置優勢,曹孔組合再厲害東吳仍然是個硬骨頭不好啃。

最後,東吳又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的人和。東吳孫氏家族根深蒂固,自孫堅算起,東吳一直由孫堅、孫策、孫權統治,這三人文韜武略,善於籠絡江東人心,深受東吳人民的愛戴。特別是東吳第三代領導人孫權,他有過人的天賦和過人的才幹。孫權在15歲時,連曹操都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由此可見,曹操對孫權既尊敬又有些畏懼。

作戰中,有利的時令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東吳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同時佔有地利與人和這兩大要素,曹孔組合面對東吳依然會停止統一天下的步伐。

其實當時天下不能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性,《三國演義》開篇便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就算是曹操與諸葛亮組合也未必能改變當時的天下大勢。所謂大勢所趨,是不可阻擋的。

以上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歷史每個人心中的想法各不相同,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歡迎喜歡“二弟聊歷史”的讀者朋友關注點贊!


二弟聊歷史


首先說明一點,歷史不容改變,但是可以假想 ,如果曹操得到諸葛亮,我覺得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由於諸葛亮的加入,會使得曹操如虎添翼,會加速曹操一統天下的步伐,更早將蜀國吳國一一滅掉。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更加傾向於第二種結果,那就是如果曹操得到諸葛亮,未必能加速一統達到理想的結果。首先曹操雖然愛才但同時生性多疑,寧願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因此,即使曹操把諸葛亮招至麾下,也不會像劉備那樣信任和重用諸葛亮的,曹營謀臣眾多,勾心鬥角,說不定早被曹操聽信饞言以一種莫須有的罪名除掉了,所以諸葛亮根本發揮不了軍師應有的作用和卓越才能,只會徒留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嘆息。

其次,諸葛亮內心更願意輔佐皇族劉皇叔而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諸葛亮與劉備志同道合,三觀一致。而且三顧茅廬使得諸葛亮深受感動願意死心塌地追隨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外輔佐皇族可以留芳百世,但輔佐曹操卻可能會遺臭萬年。尤其是赤壁之戰的失利是一大轉折點,蒼天沒有偏愛曹操,當時的客觀歷史條件和混亂的政治環境也對曹操沒有什麼有利的條件。

所以,曹操得到諸葛亮又能怎樣。


酷酷的老高


假如諸葛亮拜在曹操門下,恐怕小命不保。曹操早就痛下殺手了,決不能留看他。

在《三國演義》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後,一𠆤人留在東吳協助周瑜破曹,諸葛亮賣弄小聰明還少嗎。周瑜每施一計,都讓他在魯肅面前說破,若不是魯大人再三攔阻,周瑜是不可能留著他的。

這要是給曹操幹活,那他死的比楊修還慘,曹操的尖詐不次於諸葛亮,他可沒有周瑜那樣的儒雅,說不準找個什麼機會就把諸葛亮幹掉了。


銀河系來者


二個答案:

(一)…不可能、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之下;…軍閥割據、群雄並立、君王無能、就算曹操擁有了諸葛亮!.也難統一中國!…

(二)…可能!…按《三國演義》所說、若曹操擁有了諸葛亮後、而諸葛亮會看出司馬氏家族的野心!…從而把司馬氏家族除了!…那曹操家族也就奪得了江山後、可傳位曹氏家族的後人了!


廣州一海浪


道理上來講是可以一統天下的,但是曹操得到諸葛亮能統一天下的根本並不是諸葛亮能為曹操做什麼,而是得到諸葛亮使劉備失去核心支撐。


先解讀一下諸葛亮這個人在歷史上的成就吧,雖然沒有演義中那麼神話,像借東風啊草船借箭啊向天借壽啊,這些都是虛構的,但是他在歷史上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

文學藝術等成就與此題無關,我們從他在政治上的貢獻開始羅列:

從初出茅廬到赤壁之戰到漢中之戰再到諸葛亮南征北伐,這一路建立無數功勳,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輔助,劉備在取荊州,川蜀都會遇到阻礙,所以這對劉備的影響十分深遠。


如果劉備取不下荊州川蜀,那麼荊州最有可能是孫權的地盤,川蜀會是曹操的地盤。後面的三國鼎立將變為孫權和曹操的對弈。


孫權身邊的能人志士也很多,曹操想一統天下一定要和他過招,那麼有諸葛亮的輔助能給曹操加多少戰鬥力呢?

先看孫權的謀臣,主戰的周瑜曾和諸葛亮多次交手,雖說諸葛亮不那麼強勢,但是他了解周瑜的弱勢,並且周瑜英年早逝,荊州之前他就已經死了,後期的魯肅呂蒙,戰鬥力很強,但是這兩個人風格完全不同,魯肅為人謹慎,他在沒有把握的時候以守為主,所以面對曹操的侵略多半是以守為攻,只要曹操打不動東吳水軍,天下大勢不會變動太大,而諸葛亮對於水軍調配雖然不熟,但是他對於“風水五行”有些研究,順應天時可以搏一搏。


所以我認為可以一統天下。


趣話三國


不可以。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曹操得諸葛亮不會有任何好處。

先說三國志吧,畢竟是史實,諸葛是個政客,他也是個很會玩權謀的人,真正打仗並不是他的特長,曹操不缺這樣的人,所以,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

再來說三國演義,那就更沒戲了,你想想諸葛是個什麼人物?神人啊,這種人必須當老大的,你看劉備,基本上是諸葛說什麼是什麼。那如果諸葛去了曹操那裡,完蛋了,曹操何許人也?還輪得到諸葛當老大?你讓曹操對諸葛百依百順?不可能的,曹操可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個經典人生觀價值觀,也就中國男足繼承了下來。所以,諸葛去了曹操那裡,得忍氣吞聲,謹小慎微,還得掖著藏著,那還是諸葛嗎?諸葛這麼喜歡裝比的人,明知道周瑜打算殺他,還處處在周瑜面前裝比,要他在曹操那裡忍氣吞聲,比死都難受,肯定做不了多久就會辭職不幹。而曹操也是個疑心病很重,嫉妒心很強的人,諸葛可能活不到辭職,就被幹掉了,參考楊修。

所以,曹操得不得到諸葛,對局勢沒有任何影響。而且,本人猜測,根據史實,曹操本來就是天下謀士的首選,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諸葛本身就很有可能沒被曹操看上,才轉投劉備的。


似水流年7219


可以一統天下。

首先,我們要明確得到的意思。是諸葛亮真心真意為曹操出謀劃策,而不是心在曹營身在漢,那就沒有討論的空間了。

我找了些材料,來佐證。

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可見諸葛亮確實是天下奇才。

但早期因劉備在世,諸葛亮的很多想法都要考慮主公的意願,沒有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劉備拖孤後,諸葛亮執政。

有人說,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其實不然。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

可惜那馬謖只會紙上談兵,丟掉街亭。還有他的對手也過於強大,是久經沙場的張郃。要不這次北伐可算大獲全勝。

即使死後,其後,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感嘆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有此奇才,在加上魏國的國力,肯定沒問題。

可歷史沒有如果,曹操是得不到諸葛亮的。諸葛亮的目的是匡扶漢室,跟曹操想法相反。





沒人要的洋芋


首先可以確定,如果曹操得到諸葛亮,對他統一天下的幫助可能會有,但並非絕對性的。因為曹操帳下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他統一天下。

我們看《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料事如神,排兵佈陣、天文曆法樣樣精通,但真實歷史中,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謀士,別說在曹操那裡,就是劉備手中,諸葛亮也並不是核心圈的人物,劉備入蜀地之後,其實最器重的是法正,然而在《三國演義》之中,法正似乎有點反面角色的味道。

而在曹操陣營中呢,其實無論是司馬懿還是荀彧;水平應該都可以與諸葛亮同臺較量。而曹操最器重的謀士則是郭嘉,他也被號稱三國時期第一謀士,官渡之戰中,他提出“十勝十敗”穩定了戰前軍心,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可以說在格局上,郭嘉的視野是一個更加宏大的天下視野,而不僅僅侷限在中原一地。

即使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對於劉備陣營中最看重的人其實是關羽,整本書自始至終也未見曹操對諸葛亮有多麼上心。

拋開人物在看看曹操時代的社會條件允不允許社會統一,再厲害的戰略家也好,謀士也好,還是將軍也好,平定天下都得靠軍隊,講白了就得手中有人,如果沒有人,首先兵源沒有,再者,沒有人在後方生產糧食,那麼前線部隊打戰都困難。

經過漢末亂世,實際上手中的人並不多,尤其是曹操身居北方,而當時的戰爭主要發生地點又都在北方,因此人口損失的很厲害。而劉備偏居蜀地,四周有群山與中原相隔,又有長江天險,因此打仗絕對是以逸待勞,此外成都平原又是優良的耕種區域,加上未曾經歷戰亂,因此,人口增長速度比中原快很多。

孫權所在的江東地區更不用說,既有平原,又有河湖便利,人口增長自然也十分迅速,所以從單純從人口數量上對比,當時的曹操還並不具備完全壓過南方的優勢。

其次,曹操陣營相比於劉備、孫權陣營,內部複雜度更高,不少人都是原來袁紹、袁術、公孫瓚等人的部下,與曹操的舊部之間還有很多矛盾需要慢慢彌合,此外像荀彧本身就是忠於漢朝皇室的,所以和曹操並不是一條心。所以曹操一帶,在內部也要不斷地整合各派之間的關係,統一中國的腳步自然要大大放緩。

最後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關係,實際上三國時期我們的眼光僅僅侷限在內地了,好像那時沒有少數民族什麼事情,實則不然,根據後來西晉後期五胡亂華的情況來看,三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絕對是一個強有力的存在。而曹操佔據的北方地區與烏桓、匈奴還有西域的少數民族都有所接壤,所有需要處理多邊事務。

雖然劉備和孫權也要與少數民族打交道,不過南方少數民族較於北方,那實力弱的不是一個檔次的,所以曹操的內外部敵人都很強大。

諸葛亮的見解也只不過是三分天下,但是曹操更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處理多邊複雜事務的高手,或者說一個能夠將兵鎮守一方的大將也許更加重要。


歷史講談社


周瑜並不比諸葛亮差。東吳可以說是人才輩出,諸葛亮雖然是頂級人才,但面對東吳也是非常棘手的,周瑜和魯肅都是能和諸葛亮競爭的人,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羅貫中尊劉思想下被神化了,周瑜則襯托諸葛亮神化的犧牲品。正是因為“既生瑜何生亮”,讓許多人認為諸葛亮智慧謀略都遠在周瑜之上。然而正史當中周瑜和諸葛亮是相不分伯仲的,此外東吳還有魯肅、張昭等著名謀士,即使曹孔組合要打敗東吳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搞定的。東吳人才輩出,知名謀士比比皆是。諸葛亮固然機智,但雙拳難敵四手。舉個例子,周瑜加上魯肅便可與孔明爭鋒。由於《三國演義》的緣故,諸葛亮被嚴重神化,而周瑜則嚴重被黑。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諸葛亮之智遠勝周瑜,殊不知真實歷史中的公瑾與孔明不分伯仲。再加上魯肅,張昭等知名謀士,幹掉東吳難上加難。

諸葛亮內心更願意輔佐皇族劉皇叔而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諸葛亮與劉備志同道合,三觀一致。而且三顧茅廬使得諸葛亮深受感動願意死心塌地追隨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外輔佐皇族可以流芳百世,但輔佐曹操卻可能會遺臭萬年。尤其是赤壁之戰的失利是一大轉折點,蒼天沒有偏愛曹操,當時的客觀歷史條件和混亂的政治環境也對曹操沒有什麼有利的條件。

當時天下不能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性,《三國演義》開篇便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就算是曹操與諸葛亮組合也未必能改變當時的天下大勢。所謂大勢所趨,是不可阻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