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他怕什麼?

715457390177張建軍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他怕什麼?

曹操不是不想稱帝,為了稱帝他做了許多的鋪墊和準備。但他還是怕了,怕什麼?

一怕自己和袁術一樣急三火四的稱帝,然後死的慘。要知道出身顯貴的袁紹和戰功赫赫的董卓都算得上是生猛的人物,他們都不敢稱帝,曹操又憑什麼稱帝呢?就憑自己可以把漢獻帝當傀儡,要知道很多人支持曹操就是因為他奉漢室為天下正統。漢獻帝皇室威儀無存時,是曹操將其迎入許縣,騰出自己的行轅做皇宮,按照漢王朝的禮儀侍奉皇帝。在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的時候,曹操保全了漢室,你想想能不得盡天下民心,能不讓那些忠於漢室的王公大臣們跟著他。所以,漢室的存在有利於曹操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同時也可以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實在沒有理由忙著稱帝。

二怕自己一旦稱帝,孫權、劉備就會以此為理由聯合起來打自己。孫權說過“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雖然曹操一直不肯承認,還信誓旦旦地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但我覺得孫權此話有理。曹操不敢稱帝,是因為心理清楚曹魏勢力雖然強大,但同時與西蜀和東吳正面剛還是很困難的,赤壁之戰就是很好的教訓。如果劉備、孫權同時北伐,曹操就要東西兼顧,再想想劉備、孫權手裡的那些謀臣能將,想要幹掉他們太難了。一個不小心再毀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就得不償失了,曹操是個會算計的。

其實說曹操怕稱帝也是不準確的,應該說曹操沒有稱帝真的是沒有天時,沒有地利,也沒有人和。

曹操晚年為自己稱帝是做了準備的,先稱魏公,再稱魏王,又加了九錫,使用了天子車駕,這一切都已經非常明朗了。但是有一個人或者說一群人的代表反對,這個人就是荀彧。荀彧可是曹操的親密戰友,卻堅決反對他稱帝,究其原因,荀彧還是認為曹操非正統。所以直到荀彧死,曹操才封自己為魏公,最後自稱孤。就在這個時候,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曹操卻遇到了棘手的事情,因為劉備打他了。劉備手下的黃忠在定軍山斬殺了曹魏大將夏侯淵,佔了漢中。曹操只能親征漢中卻無功而返。同時,關羽圍攻曹仁,水淹七軍,劉備的聲勢一時無兩,搞得曹操都考慮遷都事宜了。這個時候,曹操哪還有心思想著稱帝的事情啊。

直到關羽敗走麥城,被馬忠殺了,曹操見了關羽的頭才鬆了口氣。但,一個月後曹操也因病嗚呼了。人沒了,稱王也好,稱帝也罷,一切都是浮雲了。

曹操說:“念自討董卓,剿黃巾以來,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所以,曹操稱帝與否,也無論後世如何評說——梟雄二字,他擔得起!

電視劇《軍師聯盟》,曹操臨死前有一場自述:“20年來,孤平黃巾、定河北、徵烏桓、收荊州,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今日中原之一統。四海之內英雄,可有誰,能勝孤一籌……這一杯酒,孤不當飲,只因天下未定,戰亂未平,蒼生離亂,田園荒蕪….這酒當祭典韋、祭郭奉孝、祭荀令君、祭龐德、祭夏侯淵、祭孤的子侄曹昂曹安民,也祭關雲長,祭20年來為定亂安民,將熱血灑入地下的將士英靈……”所以,曹操稱帝與否已經不重要了,春秋不盛、難平天下,曹孟德死不瞑目卻也擔得起英雄二字!

 



楊朵的花世界


曹操雖然沒有稱帝當皇帝,但是也和皇帝差不多。他在朝中只是個丞相,但是連天子都怕他,可以說是一手遮天。

曹操也想過稱帝當皇上,但自始至終都沒有這麼做。曹操的確很怕,同時也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一個徒有其表的皇帝不是曹操所追求的目標。因為大漢疆土還處於分裂狀態,他想一統天下之後再稱帝當皇帝也不遲,這裡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三國演義》中,稱霸江南的袁術在群雄爭霸之中率先稱帝,結果引來了各路諸侯的討伐。因為大漢朝廷雖然徒有虛名,但是天下仍然是大漢的,大漢仍是民心所向。

袁術逆天而行沒有看清時局,結果一敗塗地,不僅自己客死異鄉,還烙下個竊國賊的罵名,這對曹操來說簡直就是歷歷在目,他怎麼會步袁術的後塵呢?

第二,曹操不稱帝也有他自己的想法,雖然沒有稱帝,但挾天子令諸侯掌握天下政策的主動權,可以借皇帝之手來號令天下。

各路群雄對他挾天子假傳聖旨很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因為聖旨畢竟是天子所傳達的,諸侯們必須要聽,如果哪個諸侯不聽曹操讓天子傳達的命令,就等於背叛大漢朝廷。屆時就會被其他諸侯所孤立,把自己擺在了危險的境地。

就憑這一點來看,大漢王朝的餘威還是很強的。曹操是聰明人他也知道這其中的道理,所以沒敢稱帝。

第三,曹操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認為一統天下的宏偉大業自己必定能夠完成。雖然赤壁之敗打爛了他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曹操的實力還是在三國裡面最強大。

他認為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夠打敗他,等到自己統一天下之後在稱帝,才是實至名歸的皇帝,如果自己沒有那個實力一統天下,就算現在稱帝那也會被劉備,孫權等人所滅。

第四,如果曹操登基稱帝,那麼就等於率先不承認江山還是大漢的。劉備與孫權可能也會隨曹操之後相繼稱帝。

這樣一來,曹操掌中的大漢天子將隨之變得一文不值,以後再也不能以天子的名義給他們下達皇帝詔書。因為到那時大家都不承認大漢朝廷,都各自為政誰也不服誰。曹操也就等於和其他兩位平起平坐,這個道理曹操是再明白不過了。我想這也是曹操遲遲不願稱帝的最大原因。


晨汐看歷史


這主要是當時歷史環境下的人心向背問題,無論士族階層還是普通民眾對這個綿延四百多年的朝代還是有感情的。

對於曹操,我覺得這是個人設問題,曹操的人設是什麼呢,刺殺董卓的小曹阿蠻是忠心大漢的鐵血少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賊的曹操是捍衛大漢體制的忠臣義士,路中悍鬼袁二愣子稱帝,又是我們曹丞相維護了天無二日的大漢威嚴,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嘛,那是曹丞相盡心輔助漢室血脈,這麼大半生折騰下來,你讓阿蠻稱帝,那不是砸曹影帝招牌嘛 況且,曹董事長剛剛多拿了一點漢帝的保底股份,那邊CEO荀彧就撂挑子了


高手如星空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曹操究竟有什麼懼怕的原因! 文\\阿輝

揭秘曹操不稱帝的真實原因:在曹操取得北方後,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封為司空,做了“三公”。有趣的是,之前做三公的人,像王允、楊彪,基本皆死於非命,就好像遇整十年(1900、1920、1940、1960)就任的美國都是被刺殺死的,成了一個被詛咒的位子。到了曹操之後,做三公的人照樣享得天年。書歸正傳,曹操做了丞相、當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獻帝只好依他封其為魏王。但終究曹操還是沒當上皇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而不是“魏武帝”。

是他不想當、不敢當、甚至對皇帝不屑一顧?

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後,馬上面見曹操,對他說千萬不能稱帝,不然會給孫劉攻打曹魏的口實,此事必須從長計較。當時曹操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為就是他的勸阻使曹操沒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後也鬱悶而死。

這件事說明夏侯墩認為曹操還是想當皇帝的,只是時機未到。為何曹操統一北方,在朝中有絕對的權威後,還沒有稱帝的最好條件?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輿論對己不宜,怕孫劉兩家藉機製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事實上,不稱帝對他也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使關中諸將望風而降;他則利用獻帝之名,實現和平的征服,讓大小諸侯掩耳盜鈴,“名正言順”地代表獻帝。劉琮投降、張昭一派勸孫權投降,也是為了以此做擋箭牌!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內容歡迎轉發、留言。(注:未得允許,不得轉載!)


阿輝今天很可愛


曹操是我國曆史上頗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憑藉著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董卓死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漢獻帝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把15歲的小皇帝變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發號施令變得名正言順。依靠天子這張王牌,曹操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從此他挫袁紹、平呂布,逐步統一了黃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對於曹操的評價歷來眾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來形容更顯客觀。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無數次的征戰殺伐,最終達到了權力的頂峰。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世人:此時的曹操,可以說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可以輕鬆地廢掉小皇帝並取而代之,可是為什麼在25年的時間裡,也就是從公元196年“挾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終沒有跨越這一步呢?推究起來,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後都不敢貿然稱帝。曹操雖然具有不同於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打的正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登上皇帝寶座,那他跟董卓、呂布還有什麼區別呢?董卓、呂布可是當時天下公認的殘暴之人,是人人慾得而誅之的對象,曹操的智慧謀略都遠在這二人之上,當然不願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雖然曹操竭力宣稱自己是奉天子詔,但天子權力被架空,卻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孫權、劉備早已唾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並不懼怕這種責罵,因為當時天下分裂,群雄並起,相互之間的責罵和攻訐本屬正常,曹操同樣以亂臣逆賊的名義指責他們,他所懼怕的乃是留下歷史的罵名,那可是有口難辯、影響深遠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隨便僭越稱帝。據《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敦曾對曹操說:“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由此可見,曹操為自己所設的標準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樣的聖人,成為千古傳誦的對象。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亙古流傳的聖人稱號比一個身背罵名的皇帝的稱號美好得多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進一步明示:“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意思是說齊桓公和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的霸主,稱霸之後還名垂千秋,就是因為他們仍然以周王朝為尊。言外之意,如果兩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就不會是這個結果了,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機澄清,儘管他勢力非常大,但他決無二心,他並不是想篡漢的“奸雄”,而是一心輔佐幼主的“能臣”。這所有的一切都說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統文化影響,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歷史罵名,而是想做一個流傳千古的聖人。

第二,從當時形勢來看,曹操生前還不具備稱帝的條件。雖然當時曹操已經取得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還是侷限於中國北方,孫權和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國家還未統一,天下並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帶領天下英雄討伐他,這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不復存在,就會陷於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新一輪軍閥混戰。雖說曹操此時兵精將廣,但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天下豪傑對抗,卻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勢得而復失,這顯然是對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對稱帝一事非常謹慎。

但是,曹操的許多部下都曾勸說過他稱帝,孫權也曾勸曹操廢漢建魏,但曹操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的。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上書給曹操,表示願意俯首稱臣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伎倆,笑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也就是說,一旦自己稱帝,勢必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曹操的識見實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緊緊靠著漢獻帝這棵大樹,誰也奈何不了他,誰也動不了他,否則便是自取滅亡。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內部的反對派和外部的敵對派凡有所行動者,都得不到好下場,就證實了這一點。

第三,曹操堅持實用主義,並不看重虛名。曹操是一個志向遠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輕時即打算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然而生逢亂世、朝政廢弛,才華得不到發揮,因而走上了軍閥爭戰的道路。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統一天下,安邦定國,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於他實現這個目的,什麼方法都可以用。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這一選擇讓他在軍閥混戰中處於極大的優勢。他的這種實用主義還表現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則是不問出身,唯才是舉,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幫助他奠定了霸王功業。

這種講究實際、不務虛表的作風在是否稱帝的問題上得到了極致的體現。曹操平定北方之後一步步剝奪了漢獻帝的權力,直到完全成為他的傀儡,成為他發號施令的道具。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彧之死為代價受封魏公及九錫,並把全國合併為九州,最大的冀州歸他管轄,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獻帝詔令他設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也具備了身為天子才能有的裝束禮儀,此時,陳群、桓階、夏侯敦等人都勸曹操稱帝,然而曹操不為所動,堅持不做皇帝。

其實此時的曹操稱不稱帝只是一個名號的問題,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決定,他是以丞相的名義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何必去計較“皇帝”這個稱號呢?漢獻帝劉協倒有“皇帝”的名號,可又有什麼用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經非常尊貴,已經非常滿足了。成為事實上的皇帝,曹操當然滿足了,已經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種待遇,也就沒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稱帝了,那樣反而會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陷於被動,實在是沒有必要!如果一定要這個皇帝的名號,那就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曹操的確是為自己的兒子稱帝做好了準備。

總之,曹操在要不要稱帝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聰明,他以丞相的名義做了應該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維持了儒家的倫理綱常,在實際上實現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既讓劉備、孫權抓不住把柄,又為自己的兒子日後稱帝準備了條件。


雜言彙編


曹操一直以來被稱為一代梟雄,三分天下的時候,只有曹魏的勢力最大,曹操不僅挾天子以令諸侯,還一路殲滅各路諸侯割據勢力,將呂布、袁紹、袁術、張繡等割據勢力全部消滅,當時的曹操可以說在形式上佔據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且有著漢氏正統的道德制高點。曹操當年還曾收留劉備,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當劉備聽到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嚇得連筷子都拿不住,謊稱是被打雷嚇的,惹得曹操哈哈大笑,由此可見,別說是當年割據一方的各類諸侯,就連有著漢室宗親血脈的劉備以及當時的天子曹操都絲毫不放在眼裡,既然如此,曹操為什麼不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帝,卻一直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去當個丞相呢?

就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雖然這一招在名義上能夠佔據道德制高點,可能普通的老百姓不知道怎麼回事,只看天子的聖旨,但是割據一方的諸侯的其手下的武將謀士可不是吃素的,他們全都看穿了這只是曹操的陰謀詭計罷了,所以都不服曹操,還記得當年曹操與袁紹官渡大戰之前,與兩軍陣前對話,曹操對袁紹說,吾奉詔討賊,本初何不速速下馬受降啊?,袁紹卻說,汝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吾奉衣帶詔討賊!,這衣帶詔就是當年漢獻帝託人悄悄捎給國舅董承讓他剿滅曹操的血書。由此可見,當年三國未定之時,諸侯雖然各自都在內心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但是大家在名義上還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誰要是想篡漢那就是名義上的天下公敵。因此曹操絕不敢擅自廢帝自立。




時逐月


曹操相比孫權和劉備,他是實力最強的,當時的中原地區基本上都被他佔領。所以,根據他當時的實力,他完全可以稱帝,但是他卻沒有那麼做,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並不是和電視劇裡說的那樣,我認為真正的原因是有五點。

在曹操死後,曹丕當上了魏國的國君,在曹操那麼多兒子當中,曹彰武功最高,但是卻是有勇無謀,所以他不適合做曹操繼承人。曹植雖然才華十分高,但是他卻總是喜歡喝的爛醉,所以他也不適合,既然這個也不合適那個也不合適,到底用誰呢?那麼只有曹丕了,為人低調,韜光隱晦,深藏不露,有時還有點裝傻充愣,很有心機,腦子十分聰明,在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下,曹操最後選擇了曹丕。

在曹丕做上魏王時,多時為一個事而糾結,以至於搞得自己吃睡不穩。在電視劇裡,曹丕糾結的東西被司馬懿看出來了,他知道曹丕是想自己到底要不要稱帝。於是,他就試探曹丕,而曹丕也明白,知道他是在叫自己稱帝。曹丕問司馬懿自己和自己父親比較如何,司馬懿說曹丕不如曹操,曹丕又問說,既然我不如父親,為什麼他都不稱帝,我要稱帝呢,司馬懿回答說,曹操雖然不稱帝,但他早已和皇帝一樣了,他有著皇帝的權利,所以要不要一個皇帝的稱呼對他來說無所謂了。

但是,我認為其實曹操不做皇帝,絕不是這樣簡單的事,也絕對不是僅僅因為不想得個稱號而已,他不想稱皇帝是有五個原因的。

第一:曹操覺得自己確實沒必要稱帝,但是不僅僅因為他要是稱帝后,就有了皇帝的權利。假如曹操稱帝了,那麼,孫權與劉備也都會相繼稱帝。但是,假如曹操不稱帝,孫權與劉備也就不敢,冒著篡漢的罪名去當皇帝,那如果都不稱帝的話,就要在表面上向許都稱臣,那麼,許都真正的老大也就是曹操。反而,假如曹操真正稱帝了,可能更沒有皇帝的權利。

第二:曹操也害怕自己和袁術、董卓等人一樣的下場,他們之前也是著急稱帝,但是最後的下場都一樣,都死了,所以,曹操害怕自己要是稱帝了也和他們一樣。

第三:其實,曹操不像電視劇裡面那樣的狠毒,他不是一個小人,他也知道不能背叛自己的國家。漢朝這時還沒有滅亡,而且他也沒有謀反之心,他最開始的目的也是救漢室,只是漢王朝實在是不行了,而曹操雖然知道漢王朝不行,也不忍心自己做個篡位的千古罪人。

第四:曹操在沒做魏王之前,在公開場合多次向眾人說道自己是不會稱帝的,他手底下的大臣將軍們也都知道曹操不稱帝,所以也就沒人勸他了。

第五:曹操認為自己沒有帝王之像。在古代,人們很迷信,在他們看來,容貌長得不好,是無法有大富大貴之命的。而曹操對自己的長相也是不滿意的,他覺得自己沒有一個很好的容貌,不配當一個皇帝。

因此,我認為以上五點才是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的真實原因,而不是和電視劇裡描述的那樣,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謝謝!






副業月賺上萬不是夢


1.從個人角度來說,曹操仍然有一絲的忠誠之心。

2,曹操是以恢復漢室來起事的,其中有部分跟隨的大臣內心裡還是存有漢室之心,這一點很重要,這是曹操成事的基礎,想當於咱們現在黨的合法性來源是為人民服務,而曹操勢力的根本就是匡扶漢室,即是說大家心知肚明,但也不能明目張膽,這就是政治的微妙之處。



好一本書


曹操軍事實力當世第一,完全有實力稱帝,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因為有更深的考量。

1.曹操有張王牌“挾天子以令諸侯”,匡扶漢室,稱帝等於自廢武功。

2.漢室雖然衰微,但是名義上大家仍屬漢臣,稱帝等於背上了一個不忠不義的罵名,召開天下討伐,袁術就是前車之鑑。

3.曹操手下的人,仍然有不少忠於漢室,貿然稱帝可能會導致君臣離心離德。

4.曹操一代梟雄,雄踞北方,但是沒有完成全國統一,心願未了不想稱帝。

5.曹操是個務實的人,大權在握的情況下,當不當皇帝又有什麼區別呢?

可見曹操沒有稱帝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手下人不少想讓曹丞相當皇帝的,他都不為所動,不愧是亂世梟雄。

袁術慌慌張張撈了個皇帝的虛名,死的時候想喝口蜂蜜水都喝不上,曹操比袁術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牛教授觀史閱人


曹操不稱帝倒不是說怕,而是對他而言,不稱帝能夠利益最大化。


我們都知道,漢獻帝是曹操迎回來的,但是,曹操迎回漢獻帝的時候,可不是什麼丞相、大將軍,他僅僅是一個佔據兗州,剛跟呂布打完一架的“小地主”。這時候的他要是敢幹掉漢獻帝稱帝,各路諸侯分分鐘可以讓他死無葬身之地。這是其一。其二是,漢室衰微,但是那時候的天下人還是心向朝廷的,曹操想要最大可能的招攬人才,就需要用朝廷為靠山。

所以這時候的他,最好是個大將軍、丞相,用這個身份招攬人才是非常好的。郭嘉、陳群、司馬懿、戲志才……曹操的一大批謀士,其實都是通過他代表皇帝得來的。

而且,他用這個身份打仗也是師出有名,比如在打袁術的時候,曹操就是用朝廷的名義召集諸侯。在討伐袁紹的時候,曹操也是用的朝廷的名義,最終就是,因為曹操那裡有皇帝,命令都是由皇帝發出的,來幫他的名正言順,其他諸侯可以不給曹操幫忙,但是絕對不能礙事兒,這樣曹操就順利的利用皇帝的名字收復了很多地盤。後來的荊州、漢中,都是因為曹操代表皇帝才能兵不血刃的拿下的。張魯說過的一句話,叫“寧為曹公奴,不願為劉備座上客。”這句話可以很鮮明的呈現出曹操的優勢,他代表皇帝,哪怕你劉備是漢室宗親也不行。

而後期,曹操其實是為稱帝做了準備的。

荀彧死後的第二年,曹操就建立了魏國,並稱魏公,之後改稱魏王,還把自己的兒子曹丕封為魏國太子,這已經是很明顯了。

但曹操為什麼最終還是沒有稱帝呢?因為劉備搗亂。

曹軍與劉備的漢中之戰中,劉備軍團把曹操軍團殺的是丟盔卸甲,襄樊一戰關二爺挑了曹操七個軍,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曹操的大將夏侯淵被殺,于禁投降。

曹操哪兒還有功夫稱帝?南征比稱帝重要多了。

再之後,曹操還沒機會稱帝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曹丕當了皇帝,他當皇帝的第二年,劉備就稱帝了。

那位問了,曹丕怎麼沒有遭到內部那些漢朝遺老遺少的反對呢?他用“九品中正制”給解決了。

什麼遺老遺少,利益問題解決了,我就是魏國的開國大佬。

所以,曹操沒稱帝,就是最後南邊出事兒了,不然的話,曹操應該就不是追封為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