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去銀行存款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那年輕人選擇什麼理財呢?

東震木


其實每一個年紀,每一代人,甚至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就會造成處理的結果不同!

1)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容易接受理財這樣的新事物,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還是相對比較保守的!

2)對於年輕人來說,大家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操作,互聯網了相關信息,而中老年人則不太會用智能手機,接觸的也是一些銀行的定存!

3)對於年輕人來說,因為年紀輕,所以可以嘗試一些風險的理財,高收益的理財!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他們這個年紀,安全最重要,所以選擇理財!

4)理財不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而定存受到《存款保險條例》最高50萬的保護賠償!


目前,政策允許更多的民營銀行進入市場,所以更多,更好,更高質量的理財和定存產品進入了廣大投資者的眼簾。但是為了對於這些銀行的監管,以及對於群眾的保護,我國制定了一個《存款保險條例》!

而其中所謂的50萬元限額賠付,是指2015年5月1日公佈並實施的《存款保險條例》,對於同一家銀行的個人存款,由存款保險基金實行限額賠付,本金+利息最高賠付不超過50萬元。也就是說,即便是銀行倒閉、破產,儲戶的存款,只要累計不超過50萬元,都是可以100%足額賠付的!

所以,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說,他們要的是安全,而年輕人要的是回報率,只能說各求所需吧!不過有一點一定要注意:

1)普通的定存收益一般在2%-3%左右!

2)理財的低風險收益在3%-5%左右,高風險在6%-8%,極大風險在10%以上,騙局的收益一般在15%-20%!

因此,千萬不要一味的貪圖回報率,要不然就會變為“你看中的是別人的利息,而別人要的是你本金”的悲劇了!

⭐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琅琊榜首張大仙


有人感覺去銀行存款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少,我分析是基於以下原因:

一是中老年人本來就是存款的主力軍。中老年人工作或者做生意多年,攢下的家底也厚實,會經常到銀行去打理自己的資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年輕人剛畢業走上就業崗位,還沒有多少積蓄,存款比中老年人相對能少;

二是中老年人側重於低風險業務。相對於股票,理財等產品,存款是風險最低的理財方式,不用擔心本金會沒有了,更不必擔心利息也會損失,存款對他們來說,是最保險的理財方式;而年輕人敢於償試新鮮事物,追求高收益,對存款的吸引力較小。

三是中老年人對新生事物理解力沒有年輕人強。中老年人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能與年輕人相比,對於市場上新出現的理財產品,通過“高科技”(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操作)方式才能實現的理財,中老年人學不來,自然對這些事物不感冒。而年輕人學習理財知識很輕鬆,接受能力強,自然偏好於新生理財方式。

四是因為中老年人不熟悉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更願意到銀行櫃檯去辦理業務,而年輕人熟練掌握互聯網知識,凡是能在網上和手機銀行操作的,都不願意到銀行櫃檯去(包括存款),恨不能在家躺著辦業務才好呢,所以年輕人不喜歡到銀行網點去,只有不得不去的,才去銀行網點。這才給人感覺銀行怎麼中老年客戶多,年輕人少呢。

本人專注於分享與銀行相關、和生活貼近的財經內容,歡迎關注【博文微金融】!


博文微金融


很顯然,中老年人比較保守,另外年齡、生活閱歷的影響,中老年人對待生態的態度與年輕人是截然不同的,大家都從年輕的時候走過來,年輕人天不怕、地不怕,做事衝動、激進,而中老年人更多了一份覺穩,投資不再追求高收益,而是求穩,並且對於中年人來說,上有老、下有小,承擔家庭的重擔,也輸不起,投機的思想離他們遠去。將錢存銀行,特別將大額的錢存銀行另他們更安心。



而老年人更是如此,一輩子的經歷讓大多數老年人看清一切,踏踏實實才是做人的跟本,並且受傳思想的影響,銀行是國有的,也是最可靠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紮根於老年人頭海中已經幾十年,很難改變,另外老年人的年齡決定著,這個歲數的人基本無所求,平穩的過完餘生,留些過河錢,再無追求。

年輕人經歷世事比較少,頭腦簡單,從現在的大學生就可以看出,覺得什麼都可以掙錢,投入就有回報,喜歡投機取巧,主要因為他們經歷挫折太少。年輕人剛接觸股票,會很快的沉浮於股海中,信不信?如果年輕人有100萬,剛接觸股市,他會將所有的錢都投入進去,破釜沉舟,這就是年輕人的特點。他們大多數喜歡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來錢快,賠得更快,因此年輕人需要交學費,付出代價。



另一些年輕人,掙得比較少,不會將錢存銀行,而是放在餘額寶裡或微信中,走到哪不需要帶錢,用手機一刷就可以了,那麼餘額寶和微信的零錢通就是他們的理財工具,實質上,理財的概念在年輕人頭腦中的意識很淡,他們更追求支付寶和微信的方便性而已。


坤鵬論


中老年一般都厭惡風險,或是偏好低風險的投資人。銀行存款和國庫券等都是零風險,利率低一點,但收益固定,有點定期利息補貼生活,符合中老年不求發財,只求平安是福心理。而銀行存款利率是社會資本平均利息率的體現,如這一點突破了,就沒有人持有貨幣資本,社會將陷入嚴重通貨膨脹之中。

年輕人之所以不願存款,是因為他們想更加有所作為,想憑藉擁有資源去拼去闖,為今後工作生活打下好的基礎。那麼在我國一般民眾投資渠道並不寬廣,同時大眾所能擁有投資專業知識,也會很有限的情況下,能列舉的固定資產,流動資本和貨幣資本的投資,在廣告鋪天蓋地的當下,基本不存在投資項目信息不對稱。我就不打算列舉有關項目了。但推薦一個產品。

在其他答題中我已闡述了投資風險損失和收益的可能性是對等均衡的。同時,我們又應該把不確定的事情確定下來,來降低風險。實現不必承擔較高風險,獲得較高收益。

近期中國的基準利率比較高,而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冰火兩重天。是因為當標誌資本平均利息率的基準利率,下降時,債券(買賣)價格才上漲,股票價格價也才上漲。所以現在進股市是有一定風險的,低位徘徊。如果要在利率下調的前夕進入,將迎來豔陽彩虹。而那時正好是從債券市場套現的好機會。這樣你的投資不一定承擔高風險,並且構成較高收益的完整鏈條。不過現在在買新發行的債券時,必須是可轉讓的債券。

思路決定命運,細節影響成敗。


天道即人


這是大趨勢,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家已經習慣於手機上理財了。像支付寶,京東金融,微信,以及各銀行自己的app這些軟件上都可以輕鬆理財,方便快捷也很安全。

老年人一方面智能手機還不太會用,另一方面思想觀念不容易改變,在他們的心裡,銀行是最安全的。他們不追求高收益,只要不虧錢就行。所以一般他們都會在銀行選擇定期來投資,獲得穩定的收益。

年輕人就不一樣了,生活節奏如此快,誰會願意去銀行排隊呢?在手機上幾分鐘就可以搞定,不論理財,購物,還是轉賬,購買水電費等都很方便,節省很多時間,而且隨時看到自己的消費情況。

目前大家選擇的平臺主要是支付寶,京東金融,可以購買定期,基金,黃金,股票等理財產品,申購費用從0%到1.5%不等,贖回費用也差不多這樣。

我一般在支付寶上理財,餘額寶放一部分,用於日常消費,當然也有收益哦(餘額寶屬於貨幣基金)。然後做基金定投,平常上班忙,沒有太多時間盯著,所以定投很適合我,每週定投200元,自動扣款,經過長期堅持,也獲得了不少收益。





二妮兒月來月好


銀行存款確實比較適合老年人,特別是他們的退休工資都在銀行存摺上面。大部分中年人以及部分善於理財的老年人,也常常參與各類投資理財,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年輕人的投資平臺則不要太多奧,互聯網金融五花八門。

除了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產品亦比較適合老年人;因為地點都在銀行,週轉起來也比較方便,所以給外界的印象是中老年都去銀行存款。

自從基金和股票誕生以來,亦有很多中老年人介入其中;因為缺乏賺錢效應,現在老年人寧可存錢到銀行,也不願意到證券市場去博弈,因為股市風險太大。一個以融資為重的證券市場,很難吸引老年人再去參與。

自從互聯網金融興起之後,因為受到各種“技術問題”,中老年人介入較少。什麼下載APP,很多繁瑣的手續老年人搞不清,所以支付寶這些玩意,還有P2P網絡平臺,確實屬於中青年的天下。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提前祝福春節快樂!


陸燕青


大家好,我是風中尋夢,一枚業餘理愛好者,歡迎關注我。

這是正常的現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中老年人的印象裡,除了銀行他們不知道錢還可以存在哪裡,其他的地方他們也覺得不安全,心裡不踏實。

他們也沒有存錢要有多大利息的概念,他們更看重的是本金能得到保證,不出現任何損失。同時,銀行取錢用錢也方便。

他們不像年輕人,對互聯網理財這些新的形式接受沒那麼快,一方面出於對這些理財方式和平臺的不瞭解,又沒人教他們,另一方面他們的思想裡只相信銀行,這麼多年的經歷告訴他們,銀行存款是安全的,有保障的。年輕人,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基本上很少把錢存銀行了,他們已經接受了支付寶,微信理財這些先進的理財平臺和產品,微信零錢,餘額寶這些已經被廣泛使用。

對於不願承擔風險的年輕人,錢一般會放在餘額寶,微信零錢裡面,也可能買這兩個平臺上的一些定期理財產品。因為這些相對於臨銀行的存款來說,在相對安全的基礎上,收益也比銀行高,特別是定期產品,目前支付寶裡的部分定期產品收益率都達到4%以上,這個相比於銀行定期產品還是很有優勢的。有一部分願意承擔部分風險的,可能會購買中高風險基金或股票等產品,練練手。

我個人無論是餘額寶,定期理財產品,還是基金類的都有一定配置,畢竟錢沒有人嫌多,能有一定的幾率多賺點錢也是很好的,即使它虧損一點,只要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也沒關係的。

你不理財,才不理你,重要的是行動。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積累理財知識和經驗,做自己人生的理財規劃師。


風中尋夢


一般中老年入為什麼去銀行存錢呢?這給人們長期信任度有關。中老𠆢認為銀行是國家辦的。相信國家當然相信銀行。雖然銀行利息比手機理財低 但保險 起碼不會雞飛蛋打。再說聽到網上支付付 不常換密碼 連本錢被黑客取走也不曉得 有網上理財的 利息高 實為變相集資。拆東牆 補西壁 混不下去。就巻款逃之夭夭。參與者血本無歸。 聽多了 就更相信銀行。中老年人求穩求保險。

年輕人頭腦靈活 動作快 可網上理財 利率高收益多。前股時間 我還看了幾條消息。有年輕女子 玩手機微信或哪個網站平臺 收入比上班還多 我將信將疑 天上真有餡餅掉下來?又見馬雲說 學會大數據 發財有機會 但我始終只相信 有勞動才有收成 不勞而獲的就是有也是暫時的


雄哥14505


年輕人的理財:

一、是鍛鍊自己的專業能力,獲得更高的工資。

二、用不多的資金去試試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看看自己在哪個方面更喜歡和擅長。

三、除了社保,給自己買好各種商業保險,意外險,重疾險,人壽險。少買那種打著保險名義的理財產品沒什麼用。

四、在股市底部開始走好的時候,買一些指數基金。

五、如果有條件的話,在北上廣或省會城市貸款買一套房。有貸款讓自己努力工作。

六、認真談一場戀愛,去自己喜歡的城市或是離自己出生地比較遠的城市,去體驗不同的生活,開闊自己的眼界和見識也是一種財富。


天藍自由狼


我是農村的,但是在我家這裡不僅老年人就算是年輕點的人也是把大部分錢存於定期,我家這裡並不算窮,農民是靠瓜菜致富的,我家緊挨著蔬菜之鄉壽光(山東省),家庭裡幾乎都有私家車,但就是買理財的基金的不多,不少是以前買理財基金的賠本了再也不買了於是只認定期。我知道他們肯定是買的是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等中高風險理財,好多人都不懂貨幣債券等中低風險基金和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等,他們認為基金之類風險都大甚至認為那是騙人的,甚至不少人不懂餘額寶和零錢通,我指的是三四十歲的人就好多不懂的,再年輕的不清楚,懂得的也有但農民賺錢太不容易了於是聽說低風險也不去買,所以說在我們農村存銀行定期還是絕對的主力,當然用微信支付寶尤其微信支付的很多,但這是為了花銷方便,買基金理財的就…,於是我認為我們農村人一是因為賺錢太不易,二是因為我們的思想確實比城市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