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拿影帝?先毀容吧

2009年的冬天,內地院線上映了好萊塢電影《暮光之城》。

雖然比北美晚了整整一年上映,但並未阻擋住女性觀眾對吸血鬼愛德華的熱情。深情又陰鷙的愛德華一角,讓羅伯特·帕丁森走向了演藝事業的高峰。這位亦正亦邪的芳心狙擊手,甚至被媒體讚譽為“裘德·洛的接班人”。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但好景不長,羅伯特·帕丁森紅得快,糊得也快。炒冷飯的《暮光之城》續作很快讓人審美疲勞,摘不下“暮光男”帽子的羅伯特·帕丁森多次被提名金酸梅獎最爛男主角。

因為演技墊底+顏值不穩定,隨後的大製作電影《漂亮朋友》《大都會》更是讓他成為群嘲對象。久而久之,大家對他的印象變成了:哦,嫩牛五方又演爛片了。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讓人意料不到的是:沉寂許久的羅伯特·帕丁森居然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中備受關注,還榮獲了美國獨立精神獎、倫敦影評人協會獎的影帝提名。

這部讓他脫胎換骨、不惜毀容的新片就是——

《燈塔》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燈塔》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簡單到可以用寥寥幾個詞概括:一島一塔兩人。

20世紀初期,某片海域有一座孤零零的島嶼。逼仄狹小的孤島上,別說居民了,就是動物也很少見。四面環繞著大海,長期縈繞著霧氣,彷彿與世隔絕。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島上有一座燈塔,塔中有兩個管理員。年輕的溫斯洛(羅伯特·帕丁森 飾)初來乍到,和年老的維克(威廉·達福 飾)分攤工作。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溫斯洛負責所有的粗活重活累活,維克獨自守著燈塔不讓他邁進一步。

一開始,溫順的溫斯洛對維克言聽計從,嘗試著與其搞好關係。但時間久了,溫斯洛再也無法忍受維克的暴虐。兩人時而為了解悶而喝酒聊天,時而又因一點不和而大打出手。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到了離島的日子,天氣卻始終惡劣,接應的大船並沒有來。漫長的等待逐漸讓溫斯洛失去了耐心,開始頻繁做夢與出現幻覺。幻象看多了,他的精神也隨之失常,島上的一切都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燈塔》的分類是“恐怖片”,但它顯然是非典型性恐怖片

全片幾乎沒有血腥露骨的鏡頭,只有無邊無際的心理恐懼。極簡的情節慢慢走向失控,揭露了一個正常人心理崩潰的全過程。

類似的劇情走向,不難讓人聯想到庫布里克的經典恐怖片《閃靈》。《閃靈》中的男主角傑克自從住入了雪山酒店,就開始出現幻象,偉大的作品還沒創作出來,人就已經瘋了。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燈塔》的溫斯洛同理,都是環境異化的受害者。酒店和燈塔,均屬於封閉的場所;大海和雪山,則將主角進一步孤立,完全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溫斯洛腦海中出現的幻覺大致是以下三種:觸角動物、美人魚、混沌。這恰好對應了克蘇魯神話中體系中的怪物:莎布尼古拉絲就是黑雲狀的異形,還翻滾著腐爛的氣息;鑽地魔蟲則擁有無數條流線型的觸手,其外形類似於章魚;深潛者酷似人魚,是雌雄難辨的高智商族群。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對於溫斯洛的幻覺或夢境,電影沒有進一步解釋。但正如克蘇魯神話的創始人H·P·洛夫克拉夫特所說:“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

。”

除了無以名狀的恐懼,還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懸念:燈塔裡有什麼?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維克和溫斯洛的關係一如藍鬍子和妻子:前者掩飾著秘密,保管著通往秘境的鑰匙;後者卻始終懷有好奇心,併為這好奇付出了代價。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這一懸念正如希區柯克電影中的“麥高芬”(一個激勵因素,為了推動情節而存在),給故事性並不強的劇情增添了動力。觀眾和溫斯洛一樣,直到最後一場戲才知曉謎底。

比起恐怖片,《燈塔》更像是一則寓言

簡單的情節,加之繁複的意象,蘊藏著導演的巧思:表面上,是兩個燈塔管理員相互角鬥的故事;內核裡,又有哪些所指呢?

首先,《燈塔》是一個呈現階梯式權力的故事。維克獨自霸佔著燈塔,實際上也掌控了話語權;溫斯洛企圖奪權,故而與他展開了搏鬥。

這裡的燈塔,不一定是字面意思,還可以代表著生活中種種的權力果實。我們可以理解為父權、夫權、財產權等多種具體所指。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其次,《燈塔》是一個表現原始慾望的故事。溫斯洛多次看到美人魚,還曾幻想過與她交媾的畫面,她意味著溫斯洛無法釋放的性慾

美人魚不禁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塞壬,她們徘徊在海域礁石之間,以蠱惑人心的歌聲讓水手們卸下心防。溫斯洛的腦海中進行著心理鬥爭,最後他還是抵抗不了美人魚的魅惑。在他徹底對美人魚繳械投降時,美人魚也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最後,《燈塔》是一段重演的希臘神話。神話既是過去與現在,也說明了未來。

溫斯洛象徵著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他追尋的燈塔之光即是火種;維克則是憤怒的海神波塞冬,海洋的守護者。兩者背後是不相融的兩種元素——火與水。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拍攝電影是一個編碼的過程,觀看電影則是解碼的過程。導演和觀眾的文化背景、哲學思考不盡相同,因此解碼不一定能完美重現編碼元素。

就像《燈塔》中反覆出現的海鷗意象:維克多次警告溫斯洛,殺死海鷗會引起災難,但失控的溫斯洛還是殺死了海鷗。

熟讀敘事詩《古舟子詠》的觀眾會覺得這是一個文學象徵,電影借用了信天翁招致厄運的意象;看過電影《群鳥》的觀眾會覺得這是在致敬希區柯克,鳥的攻擊對象必然是脆弱之人。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燈塔》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提供絕對的正確答案,但它有無數種被解讀的可能性。

出演這樣曖昧不明的作品,對羅伯特·帕丁森而言的確是一次挑戰。

他無法從導演那裡獲得明確的調教指南,只能憑著感覺詮釋溫斯洛一角。

他曾在採訪中講解自己的拍攝體驗:“真的很艱苦,我這輩子從沒有在雨裡拍那麼久的戲,一場一場又一場地在雨裡拍,兩個月來都是全身溼透的狀態。”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為了演好這一角色,他還做了很多前期工作:研讀了大量關於燈塔管理員的資料,閱讀恐怖小說找到感覺,聽故事發生地的方言錄像帶,提前三個月搬到拍攝地熟悉環境,把鬍子和頭髮搞成粗糙的樣子以貼合角色,拍攝時多次摔倒留下嚴重的劃傷。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來源@羅伯特帕丁森吧)

成片證明,羅伯特·帕丁森的努力是有效的。當鏡頭拍攝他的臉部特寫時,呈現在銀幕上的不再是一張空洞帥氣的臉,而是雜糅多種情緒的面龐——恐懼、癲狂、絕望、狂熱。

想拿影帝?先毁容吧

《燈塔》中的毀容式演技是羅伯特·帕丁森的翻身戰,但它並不代表著曇花一現。他的下一個角色是萬眾矚目的新一代蝙蝠俠。對此,他說:“演不好蝙蝠俠,我就去拍A片。”其自信滿滿又躊躇滿志的樣子,讓人相信這不僅僅是一句玩笑話。

從《暮光之城》到《燈塔》,從鮮肉演員到影帝候補,這段起落落落起的人生,花了整整十年。

(ps,回覆劇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