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黃河“東”入處,“營”得鋒芒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千百年前,詩人李白以蕩氣迴腸的氣魄道出了黃河奔騰入海的奇觀。發源於青藏高原、流淌5000多公里的黃河,最終在東營匯入海洋。

作為山東省唯一全部納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兩大國家戰略的城市,近年來,東營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山東發展高端化工產業、建設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中居核心位置,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文化旅遊產業中當龍頭,在發展新能源材料產業中成為骨幹……

這座1983年成立的年輕城市穩紮穩打,已經蓄勢待發。

因油而興,產業升級令“中國智造”揚名在外

提及東營發展的源頭,繞不開“石油”的話題。上世紀六十年代,東營的前身是廣饒辛店公社的一個小村莊,隨著勝利油田開發建設逐漸發展壯大。

經過近60年的開發,東營已陸續發現81個油氣田,原油最高年產量達3400萬噸,累計生產原油超過11億噸。東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萬噸,佔全省的1/3、全國的1/10,不僅是全國地煉能力最大的市,也是全國石化產業最集中的區域。

山東思變⑪ | 東營:黃河“東”入處,“營”得鋒芒現

依託豐富的石油資源,東營衍生出石油化工、橡膠輪胎、有色金屬、石油裝備四大產業集群。經多年培育發展,這些產業已成為氣候,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東營子午胎年產1.3億條,佔全省的2/5、全國的1/5;有色金屬產業列入省主導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工程,陰極銅產能達90萬噸,排在全省首位;石油裝備產業總產值佔全國的1/3,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裝備製造基地。

一組組數據,彰顯出東營的工業實力,以及城市蓬勃發展的活力。

“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是東營市提出的城市發展目標定位。

身為工業大市、石油重鎮,東營的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鉅。以石油裝備產業為例,該產業正在向智能化轉型。智能化不止是國家戰略的要求,更與企業的生存相關聯。

對此,東營著力推動大數據、智能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石油裝備產業邁向高質發展注入新動能,隨著“東營號”石油裝備列車駛向全球市場,東營將為“中國智造”貢獻出越來越大的力量。

以東營市東營區為例,2018年,東營區石油裝備產業實現產值260億元,創造稅收8.97元,利潤率達5.5%,全產業從業人數近4萬人,在國際上打響“中國智造”的名號。

魯北高端石化基地的建設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打造魯北高端石化基地核心區則是東營新舊動能轉換的一號工程。東營威聯化學200萬噸二甲苯項目已處開工建設狀態。而隨著大批項目的推進實施,東營高端石化產業鏈的瓶頸將隨之打通。通過精準招商延鏈、強鏈、補鏈,東營石化產業將解決“小、短、散、低”的問題。

按照規劃,到2025年,東營的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建設將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構建起世界級煉化一體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形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綠色循環高端石化產業示範基地。

除石化產業,另以橡膠業為例,東營引進浙江物產化工、雙星等實力雄厚的企業參與輪胎企業的戰略重整,還以武漢理工大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助力輪胎企業轉型升級,建設一汽華東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項目。

這些項目不僅對輪胎、汽配企業的研發形成支撐,實現串珠成鏈,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也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

東營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萬企融合”的戰略部署,以智能製造為重點,以大數據應用為核心,通過制定“平臺+示範+推廣”的實施路徑,推進了“大數據+工業”的深度融合,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

做優做強海洋經濟,新興產業如何擔當“頂樑柱”?

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新動能也在海洋。相比於其他領域競爭激烈而利潤率降低的情形,海洋經濟帶來的高額技術附加值更被企業看好。

為加快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培育壯大新動能,東營正在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

去年,東營海洋經濟總產值為775億元,佔GDP的18.7%。東營市海洋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學東稱:“我們要抓住符合東營發展優勢的九大產業來做文章,全面探索海洋經濟發展新路徑、拓展新空間、創造新模式。”

東營確立了2022、2028、2035年三個節點的發展目標,最終達到“基本建成海洋產業發達、海洋科技先進、海洋生態良好、海洋綜合管理高效、海洋文化特色鮮明的海洋強市”這一目標。

三個節點的目標,將聚焦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濱海化工業、海洋油氣業、港口物流運輸業、濱海文化旅遊業、海洋裝備製造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等九大產業。此外,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建設、海洋文化培育、海洋開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設、海上安全保障等也是東營著力實施的六大工程。

山東思變⑪ | 東營:黃河“東”入處,“營”得鋒芒現

站在全局與戰略高度的東營,將海洋經濟作為新舊動能轉換、謀求高質量發展新動力,不斷整合拓展發展空間,推動漁業與海工、旅遊等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最大程度發揮海洋優勢。

新興產業也越來越成為引領東營發展的重要引擎。以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項目、高性能氧化鋁纖維項目、5G用關鍵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中國商飛試驗試飛技術保障中心及空港產業園等項目,日益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而圍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正以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優化增量,高端功能陶瓷材料、先進複合材料、銅基新材料產業鏈得以發展。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積極發揮行業骨幹企業的主導作用,支持其擴大產業規模,強化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突破關鍵技術,拓展下游高精尖產業鏈;同時注意培育引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規模優勢的上下游重點企業,並對重點企業給予土地分配、能源保障、資源供應、生產要素配套以及財稅政策優惠等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和配套服務,開啟合理有序、分工合理、互相支撐的發展新格局,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

如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區域之間的競爭、科技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東營市圍繞省“十強”產業和市“5+2+2”重點產業,積極開展精準招才引智,大力引進新舊動能轉換領域急需的人才。

去年以來,東營市積極對接大院大所,聯合舉辦10場產業人才對接活動,邀請海內外專家來東營對接洽談,簽約合作項目64個,已有39個項目落地實施。東營還組團赴國外開展引才活動,設立海外引才工作站,新增省級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

鄉村振興,開啟現代農業新模式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也是首要任務。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的富裕之路才會寬廣,農村富美前景才有保證。”東營市政協委員曾提及,建議抓牢抓實農業產業升級,打造鄉村振興“東營樣板”。

“農業生產標準體系不完善、產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強、規模化市場化品牌化不夠、農業產業基礎較為薄弱。”政協委員曾指出了東營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藍圖已繪就,針對問題,東營是如何譜寫現代農業發展新篇章的?

近年來,東營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統領,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發揮現代農業園在集聚產業、整合要素、集約資源、規模經營等方面的作用。

2018年,東營市級標準農業園區達到199家,現代農業園區化率達到49%。此外,根據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發展水平監測評價,東營市綜合得分80.1分,在全省位置靠前,初步建成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區。

在工業化農業方面,東營還實現了從淺層次到多方位建設,從單一產業培育到綜合園區化零為整的轉變,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對於全市產業結構升級、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有現實意義。

為加快發展工業化農業,東營圍繞畜牧、漁業、食用菌、蔬菜、花卉、林果等主導產業,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並支持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新上一批精深加工項目。東營還加快了海洋牧場的建設,將數字技術推廣到大田種植、設施農業、設施畜牧、設施漁業等領域,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

截至今年8月,東營市已經建成3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園區化率達到50%。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2392家,家庭農場1433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58個,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達到了63.6%。

東營也在不斷延伸現代農業鏈條。

全市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立足水稻、食用菌、大閘蟹等優勢產業,加快制定黃河口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拉長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全市還培育建設一批智能化的種養殖工廠,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實施一批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項目,促進農業與加工流通、文化旅遊、電子商務等產業深度融合。

發展文旅,如何做好“黃河”文章?

東營地處魯北地區,鮮見山川,以平地居多。身為山東最晚設立的幾個地級市之一的東營,歷史底蘊或許不屬深厚,但藉助文旅融合發展的趨勢,東營正利用有限的資源寫出精彩的文旅文章。

九曲黃河東入海,水漫之地有豐色。“黃河入海”,造就了東營“溼地在城中、城在溼地中”的獨特城市風貌,東營擁有河海交匯、新生溼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遊資源,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光秀美。東營也因此被評為首批國際溼地城市。

山東思變⑪ | 東營:黃河“東”入處,“營”得鋒芒現

2017年,東營市出臺《東營市全域旅遊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7-2019)》。

三年已過,成效如何?據東營市文旅局數據,今年“十一”期間,黃河生態旅遊區接待遊客12.97萬人次,同比增長50.81%,實現綜合收入644.89萬元,同比增長30.11%,兩項指標創下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2018年,東營市以“打響黃河入海品牌、打造精品旅遊線路”為目標,研發出三條精品旅遊線路:黃河入海生態旅遊線路一日遊、兵聖故里紅色旅遊線路一日遊、勝利油田工業旅遊線路一日遊。

除卻塑造“黃河入海城市、溼地城市、旅遊城市、開放城市”的新時代城市形象,東營還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石油文化、黃河文化、呂劇文化等,形成文旅融合發展新優勢。

而以富民惠民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支撐,東營全力實施五大旅遊惠民工程,構建五大旅遊支撐體系,建立五項工作機制,按照“一核引領、兩帶崛起、三區突破、融合發展、旅遊富民”的發展思路,重點推進旅遊項目71個。

景區也被鼓勵創新多元化服務模式,擺脫依賴門票收入的尷尬境地,衍生“門票+餐飲、住宿、文創產品”等多種收入形式,提升文旅消費體驗,推動釋放遊客消費潛力。

東營還大力發展夜間經濟,通過增加夜間遊覽項目、完善特色旅遊文創商品、舉辦夜間演藝活動等,深入挖掘夜間消費新動能,打造夜間消費地標,培育多元化夜間消費模式。

推動文旅融合,資源整合也是關鍵。推動山東省沿黃沿海城市一體化發展合作,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東營是最重要的一環。為旅遊項目注入文化氣息,再現黃河流域的歷史人文特色,展現黃河風采,講述東營故事,黃河景色與黃河文化相融的綜合效益將會慢慢顯現。

同時,東營也在學習其他城市、國內外先進的文旅產業融合模式,以點帶面撬動東營文旅、服務業等領域發展,而這,也給“多彩”東營帶來更多光芒。

今年年初,東營提出實施“旅遊富民”的三年行動計劃,把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成為富裕東營的支柱產業、幸福東營的惠民產業和宜居東營的生態產業,打響了“黃河入海,我們回家”的旅遊品牌。

為將“旅遊富民”落實到實處,今年4月,東營與省內沿黃9市簽訂《“黃河入海”文化旅遊協議》,推動沿黃沿海城市一體化發展合作,確定在沿黃旅遊資源開發中的重要地位。一套發展全域旅遊的“東營模式”正不斷被完善。

東營,這座年輕的城市,正在創造新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