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黄河“东”入处,“营”得锋芒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百年前,诗人李白以荡气回肠的气魄道出了黄河奔腾入海的奇观。发源于青藏高原、流淌5000多公里的黄河,最终在东营汇入海洋。

作为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近年来,东营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山东发展高端化工产业、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中居核心位置,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中当龙头,在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中成为骨干……

这座1983年成立的年轻城市稳扎稳打,已经蓄势待发。

因油而兴,产业升级令“中国智造”扬名在外

提及东营发展的源头,绕不开“石油”的话题。上世纪六十年代,东营的前身是广饶辛店公社的一个小村庄,随着胜利油田开发建设逐渐发展壮大。

经过近60年的开发,东营已陆续发现81个油气田,原油最高年产量达3400万吨,累计生产原油超过11亿吨。东营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0,不仅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也是全国石化产业最集中的区域。

山东思变⑪ | 东营:黄河“东”入处,“营”得锋芒现

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东营衍生出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经多年培育发展,这些产业已成为气候,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东营子午胎年产1.3亿条,占全省的2/5、全国的1/5;有色金属产业列入省主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工程,阴极铜产能达90万吨,排在全省首位;石油装备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一组组数据,彰显出东营的工业实力,以及城市蓬勃发展的活力。

“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是东营市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

身为工业大市、石油重镇,东营的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以石油装备产业为例,该产业正在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化不止是国家战略的要求,更与企业的生存相关联。

对此,东营着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石油装备产业迈向高质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东营号”石油装备列车驶向全球市场,东营将为“中国智造”贡献出越来越大的力量。

以东营市东营区为例,2018年,东营区石油装备产业实现产值260亿元,创造税收8.97元,利润率达5.5%,全产业从业人数近4万人,在国际上打响“中国智造”的名号。

鲁北高端石化基地的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打造鲁北高端石化基地核心区则是东营新旧动能转换的一号工程。东营威联化学200万吨二甲苯项目已处开工建设状态。而随着大批项目的推进实施,东营高端石化产业链的瓶颈将随之打通。通过精准招商延链、强链、补链,东营石化产业将解决“小、短、散、低”的问题。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东营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构建起世界级炼化一体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循环高端石化产业示范基地。

除石化产业,另以橡胶业为例,东营引进浙江物产化工、双星等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轮胎企业的战略重整,还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助力轮胎企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汽华东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对轮胎、汽配企业的研发形成支撑,实现串珠成链,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东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万企融合”的战略部署,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通过制定“平台+示范+推广”的实施路径,推进了“大数据+工业”的深度融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做优做强海洋经济,新兴产业如何担当“顶梁柱”?

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新动能也在海洋。相比于其他领域竞争激烈而利润率降低的情形,海洋经济带来的高额技术附加值更被企业看好。

为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东营正在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

去年,东营海洋经济总产值为775亿元,占GDP的18.7%。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学东称:“我们要抓住符合东营发展优势的九大产业来做文章,全面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模式。”

东营确立了2022、2028、2035年三个节点的发展目标,最终达到“基本建成海洋产业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综合管理高效、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的海洋强市”这一目标。

三个节点的目标,将聚焦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滨海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港口物流运输业、滨海文化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等九大产业。此外,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建设、海洋文化培育、海洋开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设、海上安全保障等也是东营着力实施的六大工程。

山东思变⑪ | 东营:黄河“东”入处,“营”得锋芒现

站在全局与战略高度的东营,将海洋经济作为新旧动能转换、谋求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不断整合拓展发展空间,推动渔业与海工、旅游等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发挥海洋优势。

新兴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引领东营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项目、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项目、5G用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国商飞试验试飞技术保障中心及空港产业园等项目,日益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而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优化增量,高端功能陶瓷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得以发展。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支持其扩大产业规模,强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突破关键技术,拓展下游高精尖产业链;同时注意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规模优势的上下游重点企业,并对重点企业给予土地分配、能源保障、资源供应、生产要素配套以及财税政策优惠等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和配套服务,开启合理有序、分工合理、互相支撑的发展新格局,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东营市围绕省“十强”产业和市“5+2+2”重点产业,积极开展精准招才引智,大力引进新旧动能转换领域急需的人才。

去年以来,东营市积极对接大院大所,联合举办10场产业人才对接活动,邀请海内外专家来东营对接洽谈,签约合作项目64个,已有39个项目落地实施。东营还组团赴国外开展引才活动,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新增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

乡村振兴,开启现代农业新模式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首要任务。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的富裕之路才会宽广,农村富美前景才有保证。”东营市政协委员曾提及,建议抓牢抓实农业产业升级,打造乡村振兴“东营样板”。

“农业生产标准体系不完善、产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强、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不够、农业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政协委员曾指出了东营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蓝图已绘就,针对问题,东营是如何谱写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的?

近年来,东营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现代农业园在集聚产业、整合要素、集约资源、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作用。

2018年,东营市级标准农业园区达到199家,现代农业园区化率达到49%。此外,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监测评价,东营市综合得分80.1分,在全省位置靠前,初步建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在工业化农业方面,东营还实现了从浅层次到多方位建设,从单一产业培育到综合园区化零为整的转变,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于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有现实意义。

为加快发展工业化农业,东营围绕畜牧、渔业、食用菌、蔬菜、花卉、林果等主导产业,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并支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新上一批精深加工项目。东营还加快了海洋牧场的建设,将数字技术推广到大田种植、设施农业、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等领域,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截至今年8月,东营市已经建成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园区化率达到50%。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392家,家庭农场1433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58个,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达到了63.6%。

东营也在不断延伸现代农业链条。

全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立足水稻、食用菌、大闸蟹等优势产业,加快制定黄河口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全市还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化的种养殖工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一批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项目,促进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文旅,如何做好“黄河”文章?

东营地处鲁北地区,鲜见山川,以平地居多。身为山东最晚设立的几个地级市之一的东营,历史底蕴或许不属深厚,但借助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东营正利用有限的资源写出精彩的文旅文章。

九曲黄河东入海,水漫之地有丰色。“黄河入海”,造就了东营“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独特城市风貌,东营拥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美。东营也因此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山东思变⑪ | 东营:黄河“东”入处,“营”得锋芒现

2017年,东营市出台《东营市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

三年已过,成效如何?据东营市文旅局数据,今年“十一”期间,黄河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12.97万人次,同比增长50.81%,实现综合收入644.89万元,同比增长30.11%,两项指标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2018年,东营市以“打响黄河入海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为目标,研发出三条精品旅游线路:黄河入海生态旅游线路一日游、兵圣故里红色旅游线路一日游、胜利油田工业旅游线路一日游。

除却塑造“黄河入海城市、湿地城市、旅游城市、开放城市”的新时代城市形象,东营还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石油文化、黄河文化、吕剧文化等,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

而以富民惠民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东营全力实施五大旅游惠民工程,构建五大旅游支撑体系,建立五项工作机制,按照“一核引领、两带崛起、三区突破、融合发展、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重点推进旅游项目71个。

景区也被鼓励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摆脱依赖门票收入的尴尬境地,衍生“门票+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等多种收入形式,提升文旅消费体验,推动释放游客消费潜力。

东营还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通过增加夜间游览项目、完善特色旅游文创商品、举办夜间演艺活动等,深入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打造夜间消费地标,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

推动文旅融合,资源整合也是关键。推动山东省沿黄沿海城市一体化发展合作,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东营是最重要的一环。为旅游项目注入文化气息,再现黄河流域的历史人文特色,展现黄河风采,讲述东营故事,黄河景色与黄河文化相融的综合效益将会慢慢显现。

同时,东营也在学习其他城市、国内外先进的文旅产业融合模式,以点带面撬动东营文旅、服务业等领域发展,而这,也给“多彩”东营带来更多光芒。

今年年初,东营提出实施“旅游富民”的三年行动计划,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富裕东营的支柱产业、幸福东营的惠民产业和宜居东营的生态产业,打响了“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旅游品牌。

为将“旅游富民”落实到实处,今年4月,东营与省内沿黄9市签订《“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协议》,推动沿黄沿海城市一体化发展合作,确定在沿黄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一套发展全域旅游的“东营模式”正不断被完善。

东营,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创造新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