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老漢鍾情報紙,無奈感嘆媒體洗牌紙媒沒落


時光流轉,曾經鮮活的影像在歲月中漸漸淡化逝去,堙沒在歷史的長河裡,時光留存不住,時光裡的故事卻在一張張泛黃的報紙中封存,成為恆古不變的記憶,73歲的張興喜歡收藏報紙,蒐羅老時光的印記。

走進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紅衛里社區張興的家,最顯眼的是書房地板上幾個大紙箱,箱子裡裝得都是分門別類整理好的報紙,時事政治、軍事、醫療保健、散文內容豐富、有的被裝訂成牛皮紙的合訂本,有的以剪報的方式呈現,最老的一份報紙來源於二十多年前,紙質泛黃。

張興年輕時就喜歡讀書看報,在我市一家企業做工會主席期間,單位訂了各類報紙雜誌。“年輕人多,讀書看報氛圍好。”張興回憶,閒暇之餘,大家扎堆讀報,閱報欄是最受歡迎的地方,張貼在櫥窗裡的《中國青年報》、《體育報》,時不時就玩消失,被哪個沒看夠的小年輕“借”去細閱,看夠了再還回來。


1999年退休,張興退休後的生活依然離不開報紙。最多時他家裡訂五六種報紙,有本地的報紙,也有專門從外地郵寄過來的報刊。 地理位置的差距,很多次寄到家的報紙是兩三天前的,張興依然愛不釋手,戴上花鏡細細品讀。

每份報紙都有獨特的精華,文摘報信息量大,新民晚報“夜光杯”散文特別棒。”張興讀報細緻,連插畫和廣告都不放過,散發著淡淡墨香的報紙足以打發一個個百無聊賴的日子。

報紙堆得邁不開腳,隔兩三個月張興就會集中整理一次。那過程就像是開發“金礦”,在摞得小山似的報紙前一坐一整天,尋寶一樣將感興趣的內容挑揀留存,多得放不下,不得不忍痛割愛。

報紙給張興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源泉,更為他日常寫作和繪畫提供重要的素材。十九大期間,報紙上刊登了建國以來我國工業製造業取得的輝煌成就,給了他靈感,創作了一組名為《輝煌中國》的畫作,在社區展出,大獲居民好評。張興也經常給報紙投稿,看著自己的繪畫作品和文章刊登到報紙上,滿心的喜悅無法用言語形容。

從前的日子車馬很慢,報紙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時代快速發展,人們獲知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閱讀進入快餐時代,年輕人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可以獲取信息。


智能手機,張興和老伴去年才有,可除了接打電話,很少通過手機獲取信息。在他看來,數字閱讀方式方便快捷備受青睞,可紙質閱讀魅力遠不是手機的四方屏幕能取代的,報紙踏實的觸感和那份靜心的愜意,難以割捨。

時代發展,傳統媒體格局大洗牌,張興偶爾也聽人說起,訂了很多年的報紙停刊了。他惋惜感嘆,卻也清楚這種變化無力抗拒。他慶幸,自己喜愛的報紙依然還在,溫馨愜意的讀報的時光依然在光影中流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