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信用債“大年”2020綠色債券前景廣闊——專訪財達證券總裁張明

本報記者 張志偉 見習記者 張曉玉

2019年以來,在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債券市場短期流動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站在時間的節點,我們該如何“覆盤”2019年的債券市場?對2020年的債券市場,又該怎樣展望?近日,財達證券總裁張明接受了《證券日報》記者的專訪。

去年信用債發行創新高

相關數據顯示,在利率下行的趨勢下,2019年第三季度信用債迎來發行高峰,信用債新發行總額創下了人民幣3.46萬億元的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7%,較2019年第二季度的發行總額也增長超過21%。

在市場整體擴張的大背景下,財達證券作為信用債業務的新兵,起步較晚,“收成”如何?張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憑藉著專業的能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財達證券取得了難得的業務快速成長。

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財達證券累計承銷信用債券22只,實際承銷規模108.98億元,實際承銷家數行業排名第38位,承銷金額行業排名第47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實現排名不斷越級,承銷家數和承銷金額行業排名快速躍升了58位、49位。

在地方債方面,由於今年地方債發行前置,自2019年9月份以來,地方政府債發行節奏大為放緩。2019年11月份共計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6只,合計規模457.89億元,環比回落506.71億元,淨融資額為-407.15億元,環比回落533.70億元。

張明表示,財達證券在2018年就敏銳地抓住地方政府專項債業務創新機遇,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政策研究、業務創新、發行承銷領域迅速反應,組建專業團隊,並以產品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為突破口。

“在業內率先探索以券商身份,採用投資銀行模式,完成了全國首單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的發行服務工作,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者。此後,公司還先後完成深交所首單生態保護專項債券、全國首單‘櫃檯地方債’、全國首單會展中心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專項債券、全國單期發行金額最大生態環保專項債的發行服務等。”張明說道。

在信用風險方面,今年債券違約又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違約的總量有所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今年債券違約數量已達166只,涉及債券規模達到1425.9億元。

“2014年、2015年、2016年這三年寬鬆的信貸政策,導致很多主體借債擴張,槓桿率過高;2018年、2019年、2020年成為還債高峰期,債券集中到期及回售壓力的增加以及低信用等級發行人再融資能力並未得到實質性改善,從而導致了這兩年信用債市場違約頻發。”張明說。

綠色債券前景光明

“雖然未來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站在目前時點看明年債券市場,我們依然能發現一些新機遇。”張明說道。

張明首先提到的便是綠色債券領域,所謂綠色債券,是指在傳統債券的基礎上,再疊加綠色約束的債券。他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世界公認的綠色債券標準。“從歷史發展來看,第一支綠色債券由歐洲投資銀行2007年發行;2014年,第一套國際標準《綠色債券原則》發佈,公司綠色債券的發行量開始上升;2015年,全球綠色債券市場規模約400億美元;而截止到2019年三季度,這個數字已經接近1900億美元,預計2019年全年的發行規模將超過2500億美元。”

綠色債券的增長,在張明看來,這得益於多種因素:第一,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第二,對於債券發行人而言,希望通過發行綠色債券改善企業形象,吸引新的投資者支持長期項目;第三,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與氣候相關投資的需求在顯著上升。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2018年全年共發行了128只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金額2203.53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全年增加了6.6%,高於全球市場增速。2019年前10個月,共發行了150只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金額共計2371.43億元,這一金額佔到了全球同期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16.2%。

張明談道:“我國自2015年12月份開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和發改委分別發佈綠色債券發行相關指引,正式啟動綠色債券,短短4年間迎來了蓬勃發展。未來必將進一步在綠色債券市場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機制建設上發揮重要作用,引領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創新和發展。”

“同時,財達證券一直關注並參與著綠色債券市場的建設完善,由財達證券負責承銷的邗江城建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正不斷為綠色債券發行人的融資助力。未來我們也會保持對綠色債券市場的關注,不斷研究創新,為綠色債券市場建設貢獻力量。”

近年來,監管部門做出了一系列嘗試,逐步向境外投資者開放債券市場,包括2016年讓海外金融機構直接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及在2017年推出“債券通”,使全球投資者可以通過香港戶口購買內地債券。在張明看來,實際上,我國巨大的債券市場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的關注和歡迎。

2019年4月份,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開始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並將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完成納入後,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債券將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之後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此後,摩根大通宣佈將開始將中國政府債券納入其全球主權和新興市場本幣指數。三大債券指數供應商中只剩下富時羅素尚未採取類似措施。

張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會進一步增強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債券市場的信心,同時也體現了我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地位提升。“我們應抓住債券市場逐步開放所帶來的機遇,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及本土評級機制,提升相關金融基礎設施水平。”

“國內雖然宏觀經濟的走勢有所起伏,但是在市場越來越開放,成熟度越來越高的發展態勢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債券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張明充滿信心地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