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前陣子,業界因馬丁斯科塞斯那句“漫威電影不是電影”,炸了鍋。


但包括漫威系的人在內,對老馬丁反駁的同時,也不忘加上此類轉折,以表尊重:

他是我很喜歡的導演,BUT…

老馬丁的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加上老馬丁也早已用諸多作品證明,能入他這個段位之人的法眼的作品,門檻不低。

更何況,老馬丁的作品,早已經證明了他的段位,能入老馬丁法眼的作品,是有門檻的。

今年,漫威的老對手DC,就拿出了一部爆款的《小丑》。

據傳,老馬丁曾經要以製片人,甚至是導演身份參與這個項目。

後來,老馬丁解釋道:

在過去的四年裡,我想了很多有關《小丑》電影的劇情,也想導演這部電影,但是我沒有時間去做。但我對劇本很熟悉,劇本中有特別出色的故事能量。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漫威好壞,見仁見智。

但對於《小丑》,事實也證明老馬丁也算是實誠的。

自從我們也看得到以後,這片子短短几天,迅速爆了。

各類文章,總不忘用數據佐證:

豆瓣超過20萬人,IMDB超過40萬人打分,讓《小丑》的分數頂在9分左右。

再讓華納樂呵的是,《小丑》的現實回報率又比《復聯4》來得高。

成本大概6000萬美金,差不多是《復聯4》的零頭。

但全球票房超9.5億,投資回報率超過15倍,成影史迄今最賺錢的超英電影。

票房,口碑雙豐收。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1


小丑本身就是一個優質IP。

美漫史上,常年霸居反派NO.1的,是小丑。

坊間流傳:DC宇宙三種人,正派反派和小丑。

這個誕生於1940年的反派,本來只是個沒啥幽默感的業餘殺手,且它的命運本來也就是活個2-3回。

但當時的漫畫主編艾斯·沃斯救了小丑一命。

他認為這個角色很有特色,還有發揮的空間。

於是,小丑慢慢發展起來,成為蝙蝠俠的宿敵,也成為史上第一個擁有單行本漫畫的反派。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DC漫畫宇宙是有很多平行空間的。

但關於小丑的身世起源,大多不明朗。

1988年的漫畫單行本《蝙蝠俠:致命玩笑》是比較清晰講述其起源之一的作品了:

那時候,有個LOSER,是個喜劇演員。

只是,演的喜劇完全不好笑。

事業失敗,妻子臨盆。

LOSER只會發脾氣,接著沮喪地哭。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後來,為了家庭和錢,LOSER加入一個犯罪團伙,打算撈一筆就走。

卻沒想到,妻子此時卻意外去世,一屍兩命。

而此時這個LOSER想要退出行動,卻又被罪犯威脅必須參與。

行動過程中,蝙蝠俠出現,使得這LOSER掉入一桶化學制劑中。

等LOSER爬出來的時候,這個無辜的人,就此成為了DC世界裡的頭號反派:

小丑。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2


今年這部《小丑》,並沒有遵循漫畫內容,再真人化一遍。

些許設定,比如小丑是個底層人物,夢想是當一名喜劇演員等是遵循的。

但除此之外,如果拿掉蝙蝠俠,哥譚鎮這些標誌性場景,它也不影響非漫畫迷觀眾觀看。

它打破瞭如今超英片就要打打打的潮流,反其道而行。

沒有大段大段的打鬥場面,暴力場景出現的次數也不多。

但整部電影的內容和意識,基調的黑暗和喪,甚至後面的結局,卻又讓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R級電影。

說它是文藝片可能有點高冷,事實上,我覺得本片劇情還是挺抓人的。


把它歸為劇情片吧。


通篇下來,您也可以看到諸多致敬老馬丁《出租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橋段,由此可見,老馬丁當初打算參與也並不是空穴來風。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P.S.

這文章放到現在來寫,一個原因是因為現在已有不少人看過了,可以些許劇透。

畢竟,這片子不結合劇情來聊,不過癮。



沒看過的朋友,以下內容謹慎。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3


片中的小丑,本名亞瑟。

有多底層?

沒錢沒權,到處扮小丑賣笑賺錢。

不僅是社會地位,連精神也是底層的:

大腦因為小時候家暴受損,人格和社會格格不入。

這種人物狀態,從傑昆菲尼克斯那神級表演中,處處可見。

光看那表情和動作,即使不說,你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帶有精神問題的人: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而一開始,本片就為後來小丑總是帶著邪魅的笑埋下了悲情伏筆:

亞瑟患有一種怪病,會讓他在情緒波動的時候不停地笑。

而臉上的笑,和亞瑟內在的真實情緒又往往是不符合的。

加上小丑命運的悲催,又要求傑昆菲尼克斯要笑出那種“笑中帶淚”的效果。

嗯,是的,希斯萊傑之後無小丑的定律,被傑昆菲尼克斯打破了。

只不過,演小丑,一直以來都要求演員有高段位。

看這個,面上笑著,心裡哭著,這種情緒的傳遞,一般演員真辦不到: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再對比下,這是亞瑟片中難得一次開心的笑。

場景:他在電影院看著卓別林的喜劇電影。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4


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成立。

作為一個起源電影,《小丑》講述的,就是一個可憐的亞瑟,如何一步步變成可恨之人。

而相信也是為了製造戲劇衝突的原因,在原本已經悲催的命運下,故事又讓諸多倒黴之事壓在了亞瑟身上。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一開始,卑微的亞瑟在街頭扮小丑,為一家琴行招徠生意。

沒想到遇上惡人,將他的廣告牌拿走,還在後巷痛打了亞瑟一頓。


回到公司,老闆卻不相信亞瑟,還告訴他:

你如果不還回廣告牌,我只能從你工資裡面扣了。

亞瑟反問,我被人搶了啊,而且我要這廣告牌做啥?

老闆回道:我怎麼知道(我不在乎)?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為了生計,一心想做喜劇演員的亞瑟,去夜店表演並不好笑的笑話。

而他表演的錄像,被他的偶像:電視臺的喜劇節目主持人莫瑞拿去播放。

一開始在電視上,看到自己被偶像點名,亞瑟是開心的。

沒想到,偶像點名他,卻是為了嘲笑他,為自己的節目製造喜劇效果。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其它悲催的事,還來自於他的同事,家庭。

其中最大的一個反轉點,就是在於亞瑟的母親。

母親的一個謊言,讓亞瑟去尋找那如今地位赫然的生父。

他想要的,只是生父的尊重,一個擁抱的溫暖,就足以讓他開心,並沒有別的訴求。

沒想到,事實卻遠遠不是他所想的那樣(注意,不是我們所想的那種狗血劇情)。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總而言之,生活中這些事情,成為了壓垮亞瑟的一根根致命的稻草。

這點倒是讓我想起了《活著》。

其實兩者的故事內核都有類似之處,只不過中西的處理不同。

《活著》中,不幸不斷降臨到福貴一家人身上,而到了最後,福貴選擇了順天,和解,不爭。


《小丑》中,被壓到最後的小丑,則走上了抗爭自己命運的路。

只不過,它這條路是孤獨的,因為那是一條邪路。

這條邪路,極端自由,但極端狀態下的自由,卻帶有很強的破壞性。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在這條路上,小丑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就像後來,他在電視臺,對著曾經的偶像莫瑞說道:

(地鐵上殺了三個人渣)很好笑,而且我受夠了假裝不好笑。

喜劇是很主觀的,大家不都這麼說嗎?

你們所有人,你們裝作無所不知,你們決定是非對錯,同樣的,你們也決定什麼好笑或不好笑。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5


正所謂,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在亞瑟身上,學好,要變好,真的比變壞難太多了。

他一直在很努力讓自己和生活變好,但現實卻一再地打擊他。

這一點,也是《小丑》基調的黑暗之處。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從亞瑟到小丑,從底層悲催之人到反派,他換來了自由。

他不用再受到規則的束縛。

代價就是成為人人喊打的 反派。

但如果從前半段故事的營造來看,命運本身就沒有給他帶來幸運色彩。

這個底層人物,即使那麼努力了,不也是到處受到欺負?

努力就有用,堅持夢想就會成功的雞湯,在亞瑟這裡被一次次倒入溝渠。

亞瑟曾在他的日記中寫到:

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所以,從亞瑟到小丑,這個心理轉變,有兩個場景的對比我感覺非常明顯。

那場景,是一個臺階。

亞瑟時期,他拾級而上,那步伐是生活中沉重的壓力: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小丑時期,則是那個打破規則的反派,從臺階跳著舞一路走下來,輕鬆自如: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有精神疾病的亞瑟,到變態的小丑,這是一個內心和魔鬼做了交易的過程。

甚至,為了不讓交易成為束縛他的枷鎖,他又選擇變成了魔鬼。

之前,亞瑟的媽媽管他叫哈皮(Happy)。

亞瑟對母親說道:

我這輩子,一秒鐘都沒有happy過。

好笑的是,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出悲劇,但如今我才意識到它其實是部(旁人眼中的)喜劇。

後來,成了小丑,他直接用行動,來演繹他的規則:

即使你們把我的人生看成喜劇,這出戏也要由我來主導。

小丑,你這悲情的變態。

悲情的變態者,《小丑》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