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等待”的背後,才是人生真正的圓滿

道德經:“等待”的背後,是被忽略的人生。

道德經:“等待”的背後,才是人生真正的圓滿

01

很多人懼怕選擇,因為選擇就代表著需要捨棄一些東西,我們又害怕選擇給自己帶來的失誤,所以總是猶豫不決,躊躇不定。

總在等待一個最合適的機會,但是等到最後,卻發現自己早就錯過了最好的時光。

有一個教授,他讓自己的學生到麥田裡面去找一棵最大的麥穗。

當學生從麥田的這頭走到那頭的時候,卻是空手而歸。還有一些學生在中途找到了自認為大的麥穗,但是他們又扔掉了,因為他覺得在前方還有更大的麥穗在等著自己。

最後,一群學生空手而歸的出來。

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圓滿,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當你還在猶豫不定的時候,它就已經從身邊悄悄的溜走。

我們在等的這一個過程中,潛意識裡其實是在期盼一個更完美的狀態,追逐自己所謂更好的生命旅程。

道德經:“等待”的背後,才是人生真正的圓滿

周國平在書中寫到:

“一個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會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頭來一場空的虛名浮利,他會覺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費在這件事情上,犧牲了對於生命本身的享受,實在是很愚蠢的。”

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依照自己的本心去生活,活出自己的真性情,享受生命本該擁有的那種快樂。

對於人生來說,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對,也沒有什麼是絕對的錯,隨心就是最好的狀態,也是最正確的方式。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

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會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

一個人在可以停歇下來的時候,就應該及時的停住,不要等到萬事俱備。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自認為的好時機,那就好像很多人結婚一樣,婚禮完成了,但是結婚之後日子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一個出家的和尚和道士,雖然暫時有一種清靜,但是內心沒有了卻塵緣,同樣會擁有慾望。

古人就說:現在能做的事情就要現在去做,該罷休的事情就要及時的罷休,如果一直想找一個合理合適的時候,那你永遠找不到。

道德經:“等待”的背後,才是人生真正的圓滿

02

有的人面對著不開心的工作,打算辭去工作尋找自己的理想,但是一直沒有等到合適的時機,就這樣把自己的青春也耗費了。

還有的人,想等清閒一點去好好陪陪父母,但是好像一直有忙不完的事情,最後父母老了,時間也再也回不來了。

有的人,想等自己不太忙的時候,找到那個有詩的遠方,好好玩一次,放鬆一次,體會人生從未有過的旅程,但好像有做不完的工作,最後也沒有等來清閒的時光。

如果想去一個地方,那就趕緊去吧,想找一個人,那就趕緊去找,想陪伴著老去的父母,那就趕緊去陪伴。

任何時候,都沒有一個合適的時機,只有現在去做才是最正確的。

最好的狀態並不是根據外在條件而定的,而是順隨自己的內心,這就是順應自然的智慧。

人生小的決定靠理智和經驗,大的決定就憑自己的內心,想去做就趕緊去做,這便是順應自然。

道德經:“等待”的背後,才是人生真正的圓滿

《道德經》中說: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不會有危害,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所謂的適可而止,不光是對於物質的奢求,也有對於外在事物的態度。

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等到所謂的最好的那一刻,一切適可而止,只要自己想做就可以去做,因為這個世上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狀態,更不存在所謂的完全適合的時機,從現在開始去做,這就是最適合的。

有一部影片叫《重回十七歲》,主角30多歲的時候,他說:“如果有機會,願意重新回到過去,重新生活一次。”

於是在一次意外之中,他真的遇到了奇蹟,變回了自己17歲的樣子,回到了自己曾經讀的高中。

但是他發現仍然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跟自己不知情的兒女去做校友,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遭遇。

而這一次特別的“旅程”,讓他明白最要緊的是恢復生活原本的模樣,找到曾經忽略的人生。

道德經:“等待”的背後,才是人生真正的圓滿

在《夏洛特煩惱》之中,夏洛特別討厭自己的生活,拼了命的想去活成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當他真的體會過自己想要的人生之後才發現,錯過的才是美好。

所以人生,根本沒有你所想象的美好,真正的美好是在你的身邊,是在任何時候。

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種美好,你從現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走好現在的路,這才是最重要的。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